納稅人行為解析

納稅人行為解析

李勝良著。2001年由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本書廣泛借鑑前人文獻,積極發掘靈感活水,循著納稅人——納稅人行為——納稅人行為的心理基礎——納稅人行為的制約——納稅人行為的理論解釋——應對納稅人行為的稅收管理策略這一邏輯脈絡,對納稅人心理與行為問題進行了較系統的論述。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本書在以下方面有獨立創新之處:

一、在國內外稅收學術界首次提出了“納稅理性”等納稅人的人格屬性假設,

為納稅人研究和稅收管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現實解釋力的基本前提。

二、擴充了“納稅人行為”的研究視野。以往的稅收管理研究,人們將“納稅

人行為”較狹義地理解為“納稅人的納稅行為”主要是稅收違法行為或稅收不遵從,本書將納稅人行為擴充為“納稅人的涉稅行為”的諸多方面,包括稅收遵從(與不遵從)、納稅籌劃、涉稅公關、維護權利、運作衝突等多方面。

三、較細緻地探討了納稅人行為的心理基礎。筆者曾是國內較早(1986年)提出稅收心理學思路的學者之一。對納稅人心理活動規律的把握是稅收心理學的重要內容。

四、從國民性的角度進行異質性研究,對中國納稅人的性格、理性化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五、對稅收不遵從的決過程、征納之間的博弈形態做了較詳細的描述。

序言

做一磚一瓦的工夫

馬國強

稅收管理是稅收工作的重要方面,稅收管理理論也應該是稅收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從世界範圍來看,與對稅收制度的研究取得的顯著成績相比,對稅收管理的研究太薄弱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轉向這一領域,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年初由我主編的《稅收政策與管理研究文集》就是這樣一些成果的累積。其中我的一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稅收管理》提出了一個稅收管理理論的總體框架,許多更為明細的內容還有待填充。做為稅收理論體系的一個套用領域,稅收管理理論需要稅收學者與稅收實際工作者攜起手來,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做一磚一瓦的工夫,從一個個微觀性的題目做起,日積月累直至蓋成摩天大廈。

擺在案頭的這部書稿,就做了這樣的工夫。李勝良的這部《解析納稅人行為》,為稅收管理理論這座大廈,適時地獻上了一磚一瓦。

納稅人的行為方式,即構成著稅收管理的對象,而促成納稅人依法納稅又是稅收管理活動的核心目標。充分認識納稅人的遵從水平以及納稅人所選擇的不遵從形式,是稅務當局確定有針對性的稅收管理措施、提高稅收管理有效性的保證。而納稅人所選擇的其他形式的涉稅行為,也直接或間接地服從和服務於納稅人減除納稅義務的利益要求,也同樣需要稅務當局引起足夠重視。選擇“納稅人行為”這樣一個題目做較深入的探討,是很有必要的。

況且,國內外對納稅人行為的研究還很有限,踏踏實實做深入廣泛地探討可能取得開創性的成果。通覽全書,我認為有幾個方面確實可能具有文獻性價值。

第一,對納稅人人格的設定。我欣喜地看到,作者在其頗為得意的納

稅理性模式的基礎上,又補充了多重人格假設和人本主義假設,大大擴張了對納稅人人格特質的解釋力。

第二,建立了關於納稅人行為的基本框架。從基本層面上的稅收遵從或不遵從,到擴展層面上的納稅籌劃、涉稅公關、維護權利和運作衝突,再到邊緣層面上的非理性偏差和道德整飾,層層遞進而又相互關聯。在這個基本框架下,尤以“涉稅公關”和“運作衝突”出人意表,入木三分。對“稅收不遵從”的分析也投入了較多筆墨。對道德整飾的闡述雖嫌大而化之,但也確實言之有物。

第三,對納稅人的心理活動有基本接近事實的描繪。一些形象化的概念源源不斷地灌輸給讀者:“愛恨交織”、“渦輪遵從”、“納稅人行為改變的一般動力學”、“跳蛙原理”、“強勢原則”······

第四,從國民性角度探究一國的納稅人遵從形態。雖然書中沒有將這項異質性研究完全展開,但可以肯定,從國情、文化、民風、治安狀況甚至宗教等社會歷史積澱的諸多方面探討納稅人的遵從程度和遵從形式,是一個不錯的視角。

第五,納稅人行為經濟學。書中不乏運用經濟學和社會學原理解釋納稅人行為的的嘗試,如以“尋租”理論和“社會資本”理論解釋涉稅公關、以成本效益分析解釋稅收不遵從、以博弈分析解釋征納關係等。這是一個較好的思路,同國外學者運用問卷、實驗、數理模型等方式進行的“納稅人遵從經濟學”有異曲同工之妙。

可以肯定,此書在納稅人行為研究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一些有爭議的提法也會隨著人們的深入探討而逐步規範。

本書也還存在一些較明顯的缺陷和不足,主要反映在:

對某些題目未做深究,淺嘗輒止。如基於國民性對中國納稅人狀況的分析,還沒有說透。

過分偏重於經驗觀察和文獻研究,實際的調查、問卷等紮實工夫做得少。

對靈感或頓悟過於自信,有些地方還欠缺符合邏輯完整性的歸納和分析。

總起來看,全書各篇環環緊扣,基本覆蓋了對納稅人行為研究的各個方面;創新之處隨處可見,行文也體現了足夠的個性化。雖然有一些不足,這對一個第一次架馭十幾萬字作品的學者而言,總是在所難免。

再談一談作者其人。

李勝良是我的碩士弟子,十幾年前他上大學的時候,我也帶過他的實習。可以說,我對他是比較了解的。

李勝良是一個有極強的事業心,但同時又過於隨遇而安的人。大學的他就已經嘗試著發表了十幾篇論文習作,可在畢業後工作的十幾年裡,卻卻幾乎處於休筆狀態。當他贏得了一次研究生深造的機會後,入學第二個月寫就的第一篇論文就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可。李勝良在大學時的強烈願望是做一個學者,可惜卻分去了他極不情願的機關。我有時直為他惋惜,憑他的天賦,如果留在學校,今天恐怕已經有相當的成績了吧。他曾說自己的第一理想就是著書立說,而就讀研究生又使他恢復了自己的研究能力,如今終於捧上自己的專著,我為他感到快慰。

李勝良的手快。他涉獵面廣,聯想豐富,且富於創見。越是那些具有原創性的題目,因為沒有什麼束縛,他越是樂於承擔。碩士論文我建議他寫“稅收管理環境”,結果一年下來,三易其稿,僅僅一個《初論》前後就寫了近二十萬字。因為手快,缺點也就突出,那就是“偏食”:有興趣、有靈感的內容,下筆萬言,“橫無際涯”;沒有興趣,一筆帶過,輕描淡寫。

關於“納稅人行為方式”的題目,也是我建議他寫一寫的。儘管與我的期望還有些許距離,讓他一不留神便寫出了烈馬脫韁,但畢竟有許多額外的收穫。

因此,我誠懇地將這本書推薦給大家,這確實是一部很有特點的著作。

二OOO年九月十日於大連

自序

矚目納稅人

十五年前,在大學圖書館裡,我讀到過一本破舊的小冊子,書中一段關於“無淚的稅收”的描述令我心驚。對稅收這種國民經濟的敏感神經,我有了一點要說點什麼的衝動。從此,我以一個弱冠少年斗膽開始了自己在大學的稅收研究。研究的主題就是“無淚的稅收”。

對中國歷史的涉獵使我清楚地知道,積貧積弱的舊中國之所以長期得不到持續、穩定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和歷朝統治者無盡的貪慾有關。這種貪慾的一種具體表現就是繁重的賦稅。賦稅從那些可以蓄力發展生產的領域轉為純粹的消費,成為拖經濟發展後腿的主要因素。苛重的稅負造成了生產的停滯,也使農民們不堪重負揭竿而起,統治者的大廈從此搖搖欲墜。稅收浸著人民的淚水,也連著統治者的氣數。令人費解的是,每個朝代都無一例外地經歷了這樣的惡性循環:輕徭薄賦而興——苛捐雜稅而衰——橫徵暴斂而亡……中間偶有幾次短暫的中興,也不過是一兩個明主賢臣休養生息的結果。

西方社會的歷史也有相似之處。歷代思想家提出了許多稅收與經濟的經典觀點,諸如稅本、稅收中性、超額負擔、拉弗曲線等概念足以讓人在運用稅收手段時三思。但那些握手稅收徵收權的決策者們似乎從未真正將其理性較多地運用於稅收管理上,太多的不規範做法極有可能在不遠的將來再次因為稅收原因而將國民經濟拖向萬劫不復的深淵。

在我大學發表的論文中,我呼喚著稅率的適度,呼喚著稅收決策向科學的轉變,呼喚著稅收征納關係走出傾斜而走向權利義務關係的均衡,呼喚著稅收權力受到必要的“匡正”……我曾將大學期間發表的十數篇論文輯成題為《樸素的哲學》的小冊子,在這些樸素的思考中,我由衷地渴望納稅人的淚水少一些……

大學畢業後進了稅務機關,工作在偷稅與反偷稅鬥爭的前沿。在公正執法的前提下,我仍然難以忘懷“無淚的稅收”,仍然不能放棄對納稅人的同情。

學術論文寫得少多了,偶一為之,也脫不了“無淚的稅收”的影子。“課稅以道”、“注意征管法寬嚴適度傾向“、“反對強制代理”等立論似乎只是研究範圍更寬了一些而已,仍然屬於大學研究的延伸。

在觀察和沉思中,對納稅人的同情又有了新的進展。

我經歷了征管改革、打擊偷抗稅、《征管法》出台、新稅制運行、機構分設,我也看到過納稅人抵制稅收定額調整的罷市、稅負不公平的上訪,聽到過協商辦稅、寅吃卯糧和做為“新生事物”的虛收空轉……我不能不轉向對稅收征納關係的縱深思考。

徵稅人人格和納稅人人格的基本假設、稅收管理的二重性、徵稅人的義務意識、納稅人權利、社會主義稅收的人道性、民主與強制的平衡、征納串通、征納博弈……

身為一個稅吏,我也每每陷入困惑中。稅收征納關係的複雜性一次次地引發我漫長的思緒:無淚的稅收,不僅僅關乎國家與民族的命運,它還是需要徵稅人和納稅人雙方共同努力的一個理想。

當我在畢業十年後再次擁有了一次入學深造的機會後,我將“稅收征納關係”做為自己的研究對象。

進入大學後我迅速進入了狀態,並以最快的速度恢復並充實了自己的研究能力。二個月後一次偶爾趕上的科研徵文,我以二篇剛剛殺青的習作參加並雙雙獲得二等獎。這二篇論文後來分別發表在二個稅收院校的學報上,其中《論納稅理性》一文被收入人大複印資料中。

<論納稅理性>是我在研究生期間的處女作,也是我“稅收征納關係”研究的一個階段性成果。嗣後,一篇篇依據現代經濟學理論對稅收管理問題進行的探討文章紛紛出籠:《稅收征納關係中的尋租現象》、《稅收學的邊緣化》、《納稅人權利之保全》、《稅收征納關係中的博弈解釋》、《稅收征納關係的理性均衡》、《納稅人權利的經濟學解釋》、《稅收管理稟賦初論》、《稅收函式的外生變數》、《稅收管理資源配置的簡化模型》、《稅收管理環境初論》……一些發表,一些在師生中交流並得到認可,一些做為碩士論文的研究範圍進行了更深的挖掘。

“稅收征納關係”的一個重要方面是“納稅人”,對納稅人的研究曾做為一項特別的研究課題列入我與一些老師同學的合作計畫中。這一計畫因故未能實施,我於是決定獨立擔負。

對納稅人的研究主要體現在對其行為、心理的把握上。馬國強教授對“納稅人行為方式”已有過框架性的意見。在此基礎上,我展開了更大範圍、更深層次的探索。研究生畢業後的一段時間裡,我一直致力於對納稅人行為及其心理基礎的研究。《解析納稅人行為》便是這項研究的結晶。

納稅人是一個極有活力的社會群落,它在國家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是不能忽略的。從一種絕對意義上講,是納稅人支撐了國民經濟的運行。

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政治體制和文化背景下,不同的經濟基礎和經濟體制下,納稅人的地位和作用也呈現不同的特點。政府的治國思路經由納稅人的預期和回應而受到強化或消弱。

同其他許多稱謂不同,納稅人有著複雜的身份特徵。在政治上,它是“公民”的別名,有些納稅人中的驕驕者還是政協委員、人大代表(議員);在經濟上,它是三百六十行,是企業家、資本家、勞動者、經理人……,是創造價值或生成價值的能動組合;在社會上,它是各種積極分子:慈善家、發明家、策劃家、社會活動家……;在文化上,他們是各種沙龍歡迎的主角,是人們認可的實踐者、創業者、成功者;……這種複雜身份不能不影響到他們在履行納稅義務中的表現。

在納稅人面對納稅義務的備選方案中,有稅收遵從、不遵從、納稅籌劃、涉稅公關、維護權利、運作衝突等一系列的行為模式。在喪失理性的情況下,他可能發生非理性偏差;而在理性升華的狀態下,他會考慮進行道德整飾。

納稅人行為的多樣性也豐富了稅收管理的內涵,也使稅收征納關係處於一種被激活的動態背景中。

納稅人是稅收實體法的第一要件,是稅收征納關係鏈上的重要一環,是稅收行政管理的主要相對人。對納稅人心理與行為的研究屬於稅收管理的基礎研究。“納稅人行為”是一個具有理論和實踐雙重價值的研究課題。以往國內外稅收學術界對此的研究還欠系統。這同稅收理論在基礎理論、稅制理論以及稅收管理理論其他方面的研究現狀是不協調的。

《解析納稅人》一書試圖運用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學科的原理和方法論對納稅人的心理與行為問題進行解讀、透視和剖析,並在若干方面取得了有創新意義的研究成果。

本書廣泛借鑑前人文獻,積極啟動靈感資源,循著納稅人——納稅人行為——納稅人行為的心理基礎——納稅人行為的環境制約——納稅人行為的理論解釋——應對納稅人行為的稅收管理策略這一邏輯脈絡,對納稅人心理與行為問題進行了較系統地論述。

本書在整體上的獨立創新之處主要有:

五、在國內外稅收學術界首次提出了“納稅理性”等納稅人的人格屬

性假設,為納稅人研究和稅收管理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現實解釋力的基本前提。

六、擴充了“納稅人行為”的研究視野。以往的稅收管理研究,人們

將“納稅人行為”較狹義地理解為“納稅人的納稅行為”主要是稅收違法行為或稅收不遵從,本書將納稅人行為擴充為“納稅人的涉稅行為”的諸多方面,包括稅收遵從(與不遵從)、納稅籌劃、涉稅公關、維護權利、運作衝突、道德整飾等多方面。

七、較細緻地探討了納稅人行為的心理基礎。筆者曾在國內較早(1986

年)提出稅收心理學思路。對納稅人心理活動規律的把握也構成稅收心理學的重要方面。

八、嘗試從國民性的角度進行異質性研究,對中國納稅人的性格、理

性化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九、對稅收不遵從的決策過程、征納之間的博弈形態做了較詳細的描

述。

在書中,一些個性化的觀點點綴其間。如對納稅人心理的體會,對稅收強制和歧視的不以為然,對“理性”的反覆把玩。其中最富創見的,是對納稅人“涉稅公關”和“運作衝突”行為的揭示和挖掘,其理論和實踐價值同樣明顯。

關於納稅人,關於稅收征納關係,還有很多的內容可寫。只寫不遵從、涉稅公關,只寫騙稅、征納串通,就有很大的空間。

關於研究視角,還有諸多門徑。除了經濟學、社會學和心理學,還可以從管理學的角度,從法學的角度,從史學的角度,從數學的角度。即使仍然從經濟學角度,也還有實驗性研究方式可以借鑑;即使還從是社會學角度,還可以考慮田野調查。

《解析納稅人行為》還留下了一些“接口”或懸念,這需要作者或讀者去續寫。

對於納稅人,我將繼續矚目。

作者二OOO年九月十日於石家莊

後記

我編《解析納稅人行為》

陳虹霖

儘管因為職業要求不得不涉足一些自己未做過深入研究的領域,但當我接到《解析納稅人行為》這部書稿開始編輯工作後,我仍然有一種不同以往的感受:以儘可能通俗的敘述闡發屬於作者的研究成果,它讓一個讀者淡化了本能的陌生感而較快地融入其中。將一部學術著作寫得通俗而不失創見,將一部涉及納稅人描述的小冊子寫得讓納稅人和稅務當局雙方都予以認可,尋找這樣的契合點是多么地艱難,作者的勉力追求收到了相當的效果。首先,作為這部書的一個“關鍵”讀者——編輯,它首先征服了我,繼而可能通過我去取悅於更多的人。

《解析納稅人行為》首先是一部學術著作。因為在學術界較早對“納稅人行為”這樣一個中觀性的課題做了系統性的研究和論述,此書具備了相當的文獻價值。雖經數年的理論準備,此書中的諸多觀點均是第一次正式發表。著名財政稅收學者馬國強博士指導了作者的研究,他為本書做序並給予很高評價。

在此書中,作者的獨創之處比比皆是。僅從大的框架而言,它主要回答了以下問題:納稅人是一種什麼樣的社會經濟角色?它具有怎樣的人格結構?對納稅人可以細分為哪些實際類型?納稅人在其不同的理性狀態下為了達到使納稅義務儘可能小、稅後利益儘可能大的目的,納稅人可能會選擇哪些策略來應對稅收管理?這些行為策略對應於何種心理基礎和社會環境?如何觀察和確認這些行為?如何從經濟學、社會學的角度解釋這些行為?稅務當局應該如何針對納稅人行為設計行之有效的稅收管理措施?從“納稅人行為”這樣一個實際課題出發,我們可能對一些傳統稅收理論提出什麼樣的置疑?

《解析納稅人行為》也具備了通俗讀物的特點。作者在許多篇章的許多細節自覺選擇了散文性的筆調和詼諧的口吻,所敘述的一些事實也往往是從人們耳熟能詳的事例中隨手拈來。因為是一個實踐性的題目,作者在行文上做了許多有利於納稅人和稅務工作者閱讀的努力。

《解析納稅人行為》可能成為納稅人和稅務人員的“掌中寶”。作者用相對輕鬆的筆調闡述了作者對於“納稅人行為”的諸多研究結論,解釋和揭示了一個理性納稅人在涉稅活動中可能點選的行為“選單”,並從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角度對這些行為的合理性進行了縱深的分析,在此基礎上開列了稅務當局應對納稅人行為的管理措施。因為採取了價值中立的學術立場,這本書中的觀點和行為技巧可以為學術界、納稅人和稅務當局三方面所借鑑。象一桌大餐,不同口味的人們會找到自己感興趣的菜餚。對於納稅人,書中對納稅人行為的梯次歸納和詳細描述會給他們以啟發;對稅務當局,本書對於納稅人行為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以及專門設計的應對策略可以供其參考。

《解析納稅人行為》共分七編,其邏輯流程為納稅人——納稅人行為——納稅人行為的心理基礎——納稅人行為的社會背景——納稅人行為的過程——納稅人行為經濟學——應對納稅人行為的稅收管理策略。第二編《納稅人行為》、第三編《納稅人行為的心理基礎》、第七編《應對納稅人行為的稅收管理策略》是本書的重點篇章。第二編歸納和揭示了納稅人的行為選單分別為稅收遵從、納稅籌劃、涉稅公關、維護權利、運作衝突、道德整飾、非理性偏差;第三編論述了納稅人心理機制、群體心理、心理承受力、心理敏感度、納稅人行為的心理基礎等納稅人心理學課題;第七編開出應對納稅人行為的九大方略,分別為強化教育、鍛造鐵拳、嚴密稅法、淨化自身、強調服務、合力對外、淡化強制、慎用歧視、防患未然。

在作者本人、責任編輯、出版社的三方努力下,我們有理由相信此書的市場定位是“物美價廉”:全書文字流暢,內容精彩,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並俱,個性色彩突出;封面和紙張上乘;價格從低確定,16萬字的著作僅售11元。

本書作者李勝良,東北財經大學經濟學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稅收管理,有過十三年稅收管理實踐、十六年稅收理論研究經歷。現供職於河北省地稅局稅收科學研究所。也許正是作者的邊緣性角色才使此書呈現出這么多的個性特徵,讓讀者從專業著作中讀出閒逸,從實際生活中透見學術。我誠摯地將此書介紹給大家。

目錄

做一磚一瓦的工夫(代序)

矚目納稅人(自序)

第一編 納稅人

第一章 納稅人身份論

第二章 納稅人人格論

第三章 納稅人的細分

第二編 納稅人行為

第一章 “納稅人行為”研究的文獻述評

第二章 納稅人行為的層次

第三章 納稅人行為:稅收遵從

第四章 納稅人行為:納稅籌劃

第五章 納稅人行為:涉稅公關

第六章 納稅人行為:維護權利

第七章 納稅人行為:“運作”衝突

第八章 納稅人行為:道德整飾

第九章 納稅人行為:非理性偏差

第三編 納稅人行為的心理基礎

第一章 納稅人的心理要素

第二章 納稅人的群體心理:旁觀與從眾

第三章 納稅人的心理承受力

第四章 “跳蛙原理”與納稅人心理敏感度

第五章 納稅人行為的心理基礎

第四編 納稅人行為的社會背景

第一章 納稅人行為的社會制約因素

第二章 中國納稅人:一項異質研究

第五編 納稅人行為的過程

第一章 納稅人行為的產生

第二章 對納稅人行為的觀察

第三章 納稅人行為的改變

第六編 納稅人行為經濟學

第一章 成本效益分析:稅收遵從經濟學

第二章 博弈分析:納稅人行為經濟學

第七編 應對納稅人行為的稅收管理策略

第一章 策略之一:強化教育

第二章 策略之二:鍛造鐵拳

第三章 策略之三:嚴密稅法

第四章 策略之四:淨化自身

第五章 策略之五:強調服務

第六章 策略之六:合力對外

第七章 策略之七:淡化強制

第八章 策略之八:慎用歧視

第九章 策略之九:防患未然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