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簡介
【名稱】納爾尼大橋
【類別】油畫、 名畫
【年代】作於1827年
【作者】柯羅
【規格】36×46.5厘米
【屬地】現藏巴黎羅浮宮
作品來歷
法國傑出的風景畫家卡米耶·柯羅(1796.7~1875.2)一生經歷了三次革命運動:1830年、1848年的革命和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在這一系列激盪的政治風雲中,他親身體驗過拿破崙一世到拿破崙三世的興亡;目睹 美術上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的興衰,直至印象主義的興起。因而在柯羅的身上染上了各個時代的混合色彩與藝術風格的因素。他40歲以後,成為巴比松畫派的志同道合者,畫風傾向於這個畫派。
1820年,他從古典風景畫家維克多·貝爾丹學畫;1825年去義大利,在那裡生活了三年,充分享受了地中海的陽光與自然的美。回國後他和朋友到各地旅行,後來又兩次去義大利,三次游瑞士,到了荷蘭、英國,最後進入巴黎郊區的楓丹白露森林,與巴比松畫家們共享自然寫生的樂趣,成為一個在藝術上獨具奇趣的風景畫家。 柯羅的風景畫,大致可分作兩個時期,前期約從1826至1830年左右。這時所作的風景畫具有明顯的古典主義形式特徵。因為他對古羅馬的廢墟或者威尼斯的自然風光具有濃厚的興趣,似乎還帶著一種懷古的情緒,故人們習慣稱他這一時期的風景畫為"義大利風景"。這一類風景在構圖上比較平穩。對大自然取用嚴謹的寫實手法,如他的《義大利城堡》(1826~1828年作)、《聖安哲羅堡》(1826~1827年作)和一幅《從法爾奈塞花園遠眺的羅馬集議場》,還有這幅作於1827年的油畫習作《納爾尼大橋》,就是比較典型的風景範例。
柯羅從1825年起的三年義大利旅行期間,不顧學友的嘲諷,經常逕自到野外對景寫生。這幅畫就是他從法爾奈塞宮花園平台望去的一幅古羅馬廢墟景色的寫生作品。在這裡,藝術家憑弔建築古蹟和描寫現代城市的風光是結合在一起的,這就顯出了畫家在創作上的稚氣。他還不善於去蕪存菁,排除有礙情緒表達的細節,但在寫生能力上展現了他的天賦。1825年,柯羅第一次去義大利留學,那裡的明媚風光與具有瞻仰價值的古代城址使他流連忘返,幾乎處處都引起他對古代歷史的嚮往。除了熱心觀摩各座美術館的名作之外,主要是在實地寫生。 《納爾尼大橋》是他在現場即興寫生的一幅保存至今僅有的習作油畫作品,富有研究的價值。法國人一度把風景畫從油畫藝術中勾銷掉了。儘管著名的法國風景畫家,如路易·莫羅、弗拉戈納爾、于貝爾·羅貝爾等人早在18世紀就已開闢了一條坦途。但在帝國時代,沙龍評審會力排風景畫,以至後來如普桑等人所畫的一些極富幻想性的風景傑作,也不過是千篇一律的"人造自來山水"(徐悲鴻語):懸崖峭壁,孤峰連巔,看來出奇,卻是陳腐的章法支配下的室內構想之作。19世紀時的一部分文學家,受時局的制約,接過18世紀哲學家盧梭提出?quot;回到自然"的口號, 主張大自然可使人的身心獲得自由發展。 爾後, 瑞士作家阿米埃爾(Amiel,1821~1881)又補充說出"風景即情緒"的觀點,受到夏多布里昂等人的擁護。法國的畫家們開始到大自然中去尋求"靈感",風景畫才在法國進入更被賞識的時期。而柯羅是這方面有卓著貢獻的法國"情緒風景畫家"之一。
柯羅的這兩幅畫雖還未被社會注目,特別是那幅極富筆墨情趣的油畫習作《納爾尼大橋》。當它與柯羅的另幾幅風景寫生習作一起展出時,壓根兒未被人注意到。只有到了他後來的“法蘭西風景”階段,柯羅才一躍而成為沙龍中最紅的風景畫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