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編號: | 3090 |
拉丁目名: | ARANEAE |
中文目名: | 蜘蛛目 |
拉丁亞目: | OPISTHOTHELAE |
中文亞目: | 後紡亞目 |
總科: | 園蛛總科 |
superf: | Araneoidea |
中文科名: | 肖蛸科 |
拉丁科名: | Tetragnathidae |
中文亞科: | 桂齊蛛亞科 |
拉丁亞科: | Guizygiellinae |
中文屬名: | 桂齊蛛屬 |
拉丁屬名: | Guizygiella |
拉丁種名: | nadleri |
定名人: | (Heimer) |
年代: | 1984 |
中文名: | 納氏桂齊蛛 |
ogenus: | Zygiella |
原始文獻: | Reichenbachia 22: 95, figs.1~6. |
生境: | 生活於水稻田中和柑橘樹上。 |
國內分布: | 廣西,湖南,雲南。 |
國外分布: | 越南。 |
資料來源: | 中國動物志 無脊椎動物 第三十五卷 蛛形綱 肖蛸科:48-50 |
形態描述
雌蛛
體長4.20~7.30。一雌蛛體長6.66:頭胸部長2.43,寬2.02;腹部長4.50,寬3.69。背甲黃褐色,頭部在頸溝之前呈褐色。頸溝和放射溝明顯。中窩為橫向的凹陷。兩眼列均後凹,後眼列稍寬於前眼列。前中側眼間距大於前中眼間距(0.20:0.13);後中側眼間距明顯大於後中眼間距(0.30:0.04);前、後側眼相接。側眼具黑褐色眼斑。中眼域長0.38,前邊寬0.40,後邊寬0.28。前中眼>前側眼=後側眼>後中眼(0.15:0.13:0.13:0.11)。額高0.08,小於前中眼的直徑。螯肢暗褐色,短粗;前齒堤有4齒,後齒堤有3齒,牙溝內具幾枚微齒。步足相對短,黃褐色,具暗褐色環紋,第1、2對步足明顯比第3、4對粗。脛節Ⅰ、Ⅱ的腹面具4~5根短粗的前側刺;後跗節Ⅰ、Ⅱ的腹面各具3根短粗的前側刺。腿節無聽毛;脛節具2列聽毛;後跗節Ⅰ~Ⅲ各具1根聽毛;跗節無聽毛。跗節器很小,位於各跗節近中部,而跗節Ⅳ的跗節器的位置更靠近基部。
足式:1,2,4,3。腹部卵圓形,中部最寬。背面黃白色,由黃色小鱗斑組成,中央具一大型黑色葉狀斑。腹部側面灰褐色。腹部腹面中央黃褐色,兩側黃白色,均由鱗狀斑組成。外雌器凹陷的邊緣呈“M”形,凹陷內具一近方形的突起,插入孔位於該突起的兩側;納精囊球形,納精囊和連線管骨化,連線管扭曲成“8”字形。
雄蛛
體長5.20~5.80。一雄蛛體長5.76:頭胸部長2.97,寬2.25;腹部長3.42,寬2.43。身體的形狀、斑紋以及眼的排列等均非常近似於雌蛛。螯肢前齒堤有5齒,後齒堤有3齒。步足較長,刺較粗而長。觸肢和步足測量:觸肢2.52(0.92十0.41十0.41十0.78); 步足Ⅰ 12.24(3.51十4.59十3.15十0.99), Ⅱ10.21 (2.97十3.78+2.61十0.85), Ⅲ6.21 (1.89十2.34十1.35十0.63), Ⅳ7.38 (2.25+2.61十1.89十0.63)。足式同雌蛛。觸肢的膝節有2根剛毛;引導器斧狀。鑑別特徵
本種與森林桂齊蛛G.salta的區別在於:雌蛛的外雌器無長方形凹陷,納精囊呈球形;雄蛛觸肢器的跗舟外側基部稍膨脹,引導器呈斧狀,插入器的頂部彎曲。生活特性
生活於水稻田中和柑橘樹上。地理分布
國外分布:越南。國內分布:廣西、湖南、雲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