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骨參[紅骨參]

紅骨參[紅骨參]

紅骨參(中藥)別名:紫參(《滇南本草》),毛丹參(《陝西中草藥》)。為唇形種植物四花萊葉丹參的根。秋季採挖,取根,洗淨,曬乾用。生於石崖縫中或岩石基部草叢中。分布陝西,湖北、雲南、四川等地。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活血理氣止痛。用於急慢性肝炎、脘脅脹痛、濕熱帶下、乳腺炎、疔腫。

形態特徵

通常為多年生至一年生草本。植株含芳香油,具有柄或無柄的腺體,或各種單毛、具節毛或星狀毛。莖直立或匍匐狀,常四棱形;枝條對生,稀輪生。葉通常為單葉,全緣或具各種齒、淺裂或深裂,稀為複葉,大多對生,稀輪生或部分互生。花序聚傘,3至多花,通常在節上形成輪傘花序(或假輪)、單岐聚傘花序或每節雙花,並由上述花序組成頂生或腋生的總狀、穗狀或圓錐狀的複合花序,稀為頭狀或偏向一側開放(如黃芩屬Scutellaria和香薷屬Elsholtzia的一些種類);苞葉常在莖上向上逐漸過渡成苞片,與葉同色或異色,稀苞片或小苞片成針刺狀、葉狀或特殊形狀。

紅骨參 紅骨參

花通常兩性,兩側對稱,稀多少輻射對稱;花萼鍾狀、管狀或杯狀,稀壺狀、球形或二片盾形,萼齒通常5,稀3、2或10(其中5長5短),齒間稀具胼胝體(青蘭屬Dracocephalum),具5、10、15脈,稀8、11、13~19脈,外面通常被毛或腺體,內面有或無毛環(或稱果蓋carpostegium);花冠管狀多為二唇形,著色;裂片5,稀4;雄蕊通常4,二強,稀2枚,通常前對長,後對較短,著生於花冠管上,花絲絲狀,有或無毛,花葯2室、縱裂,花盤下位,通常肉質;子房上位,由2箇中向心皮形成,有4個心室;花柱通常著生於子房基部,柱頭2裂,稀不裂。果為4枚小堅果或核果狀;種子於果內單生,直立,稀橫生而皺曲,胚乳無或極不發育,胚具微肉質子葉。花粉常具3~4或6溝,扁球形至長球形。外層與內層厚度同或較厚,常具網。溝具有顆粒狀膜。具3溝的花粉粒傳粉是在二核時期,具6溝的花粉粒在三核時期。

本科植物以富含多種芳香油而著稱,其中有不少芳香油成分可供藥用,如薄荷、留蘭香、百里香、薰衣草、羅勒、迷迭香、香青蘭等。作為藥用植物的有黃芩、荊芥、藿香、丹參、薄荷、紫蘇、香薷、石薺薴、夏枯草、筋骨草、耳挖草、活血丹、牛至、廣霍香等等。白蘇則為有名的油料作物。甘露子和地筍的地下肥大根莖可供食用。由於花、葉形狀特殊,色彩鮮艷常供觀賞的有一串紅、五彩蘇、美國薄荷等若干種類。

原形態

多年生草本,高20~60厘米,全體被疏柔毛。根錐形,發達,皮赭色。葉對生,單數羽狀複葉;小葉3~9片,頂生一片最大,長約3厘米,寬約2厘米,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邊緣具不整齊鋸齒。總狀花序頂生,具長總梗,被疏柔毛;萼2唇形;花冠2唇形,淡紫色,花冠長於花萼2倍;雄蕊著生於冠喉內,僅下面1對發育,上面1對退化或缺。小堅果長圓形。

分布範圍

分布陝西,湖北、雲南、四川等地。

主要價值

出處:《陝西中草藥》 拼音名:HónɡGǔShēn

性味:

紅骨參 紅骨參

①《滇南本草》:性溫,味苦甘,平。

②《陝西中草藥》:淡,溫。功能主治:

①《滇南本草》:活絡強筋,溫經暖絡。治風寒濕痹,手足麻木,軟戰搖動,筋骨疼痛,半身不遂;癭軟流痰。

②《陝西中草藥》:補虛,活血調經。治勞傷虛弱,月經不調。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2~3錢。

附方:治勞傷虛弱:紅骨參二兩,燉雞肉,分四次服。

科屬類別

唇形科Labiatae

唇形科 唇形科

雙子葉植物綱菊亞綱的一科。通常為多年生至一年生草本。世界性分布,大約有220屬6000餘種,其中有近1/2種產於地中海及近東中亞。中國約99屬,808種,全國均產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