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衛河

紅衛河

紅衛河即東魚河,開挖與1967年至1969年間,是山東省西南部最大的人工河流。它的開挖降低了沿河地下水位,對鹽鹼地的改良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簡介

紅衛河,即現在東魚河,是國家為解決魯西南60年代初極其嚴重的水澇災害而開掘。因開挖該河時正值文革期間,所以得出此名。起始於菏澤東明縣劉樓鎮,最後注入濟寧市的微山縣微山湖。是山東西南最長的的人工河。經過2003年的治理生態環境大大改善!冬天可以看到野鴨。

作用

為調整南四湖以西地區水系及防洪排澇,於1967~1969年開挖,曾稱紅衛河。西起菏澤地區的東明縣劉樓,東流菏澤曹縣定陶成武單縣等縣市及濟寧市屬金鄉縣,於魚台縣城東部的西姚入昭陽湖。長172.1公里,流域面積5923平方公里。河道深2.7~4.9米,口寬28~233米,堤距84~369米,比降僅0.18~0.068%,最大流量935~2335立方米/秒。河水靠降水補給,徑流變差係數及年內徑流量變化都很大,6~9月份的徑流量約占全年的90%,以7月最大,可占年徑流量的2/3。東魚河的開挖,不僅改善了魯西南平原地區的排水出路,減輕了洪澇災害,還可引河引湖灌溉1.8萬公頃土地,對改良鹽鹼地、發展農業生產等也起一定作用。流域內全系黃河沖積平原,土層深厚,開發歷史悠久,是山東重要糧棉產區,農業生產潛力較大。流域內蘊有豐富的石油、煤炭資源。

紅衛河紅衛河

現狀

據統計,1966年東魚河治理前,全區沿河有鹽鹼地122.2萬畝,工程興建後的1972年,改良44.3萬畝,到1985年改良70多萬畝。當時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河槽淤泥嚴重,除澇能力僅為3年一遇的38%-89%,防洪能力僅為20年一遇37%-86%。東魚河整個治理工程,國家共投資6632萬元,完成土石方13811萬立方米,橋、涵、閘建築物108座,揚水站52處,裝機3675千瓦,工日5617萬個。

分支河流

東魚河南支該河上起曹縣白茅集西,流經曹縣、定陶兩縣13處鄉鎮,於定陶縣田集鄉均張莊入東魚河幹流,全長52.4公里,並承接河南省來水,其流域面積為1239平方公里,沿河建有攔河閘2座,生產橋25座。該河於1968年按3年一遇除澇,20年一遇防洪標準治理,全部工程共做土石方1007.4萬立方米,工日502.3萬個,國家投資652.7萬元,河道堤防種植喬木6萬株,灌木40萬墩。該河上游淤積嚴重,據1981年實測王占乾閘以上,累計淤積量達110.3萬立方米,平均淤厚達2米以上。灘地有蘆葦600畝,直接影響行洪和排水。
東魚河北支該河上起東明縣黃河堤王二寨村,下游至成武縣王雙樓東入東魚河,流經東明、菏澤、定陶、成武4縣,全長96公里,流域面積為1443平方公里。全河共興建攔河閘6座,橋樑46座,涵洞44座。該河1970年按3年一遇除澇,20年一遇防洪標準進行了治理。整個北支治理,到1981年國家共投資2245.8萬元,做土石方3313.8萬立方米,工日1759.2萬個,河道堤防綠化已達451畝,種植喬木19萬株。該河淤積也相當嚴重。據1981年實測,河道累計淤積量達476.8萬立方米,直接影響著防洪排澇效益的充分發揮。
勝利河該河起源於曹縣太行堤水庫群第六庫仲堤圈水庫,經成武、單縣邊界地區至劉珂樓村西入東魚河。流經3個縣,14個鄉鎮,全長66.3公里,流域面積為1224平方公里。沿河建有公路橋3座,排水涵洞42座,於1969-1970年由曹縣出工按3年一遇除澇,20年一遇防洪標準進行了全面治理。國家共投資555.6萬元,做土石方1450萬立方米,工日655萬個。經過治理後,效益顯著,減少澇災面積30餘萬畝。沿河建有提水站7處,發展灌溉面積70萬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