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紫鸚哥魚

紅紫鸚哥魚是一種魚類,屬於鱸形目,體側扁,初始型雌魚(IP期)體暗紅棕色,各鱗片具1~2個暗色短斑紋,生活於1~36公尺海域,幼魚常躲藏於海藻叢中,成魚活動於海水較混濁區。

基本信息

學名

Scarusrubroviolaceus

命名者

Bleeker,1847

棲息深度

1-35公尺

中文名

紅紫鸚哥魚[1]

有毒魚類


科中文名

鸚哥魚科

經濟性


科號科名

F414Scaridae

食用魚類

中國大陸名

鈍頭鸚嘴魚

模式種產地

Jakarta[Batavia],Java,Indonesia

觀賞魚類

俗名

紅鸚哥、紅衣、青衫(雄)、紅海蜇(雌)、紅黑落(雌)

世界分布

印度至泛太平洋

台灣分布

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東沙、南沙
最大體長 70cm 棲息環境 礁區、近海沿岸

同種異名

Callyodonafricanus,Callyodonjordani,Callyodonruberrimus,Callyodonrubroviolaceus,Margaritodonafricanus,Pseudoscarusjordani,Scaropsrubroviolaceus,Scarusjordani

參考文獻

台灣魚類志(沈等,1993);FishBase(2006);FishesofJapan(Nakabo,2002);ReviewanddoubtfulspeciesofScaridaeofTaiwan(Liaoetal.,2004)

典藏標本

ASIZP0056280.ASIZP0056281.ASIZP0060802.ASIZP0060806.ASIZP0060807.ASIZP0060824.ASIZP0066209.ASIZP0800957.ASIZP0910957.FRIP00990.FRIP21592.FRIP21595.FRIP21639.FRIP21650.FRIP21876.NMMBP02421.NMMBP02431.NMMBP04374.NMMBP04956.NMMBP04965.NMMBP06286.NMMBP06293.NTMP0719.NTUM04307.NTUM07969.

典藏基因

[2008-03-25,Kui-ChingHsu,COI,100%]

英文俗名

Redlipparrotfish;Parrotfish;Redlippedparrot;Black-veinedredparrotfish;Emberparrotfish

瀕危狀態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略側扁。初期頭部輪廓呈平滑的弧型,隨著成長其前額突出,使吻之背側呈陡直狀。後鼻孔並不明顯的大於前鼻孔。齒板之外表面平滑,上齒板幾被上唇所覆蓋;齒板具0-3犬齒;每一上咽骨具1列臼齒狀之咽頭齒。背鰭前中線鱗約6;頰鱗3列,上列為5-6鱗;中列為6-7鱗;下列為1-3鱗。胸鰭具14-15軟條。初期階段(IP,Initialphase)之尾鰭為截形而稍凹,終期階段(TP,Terminalphase)則為新月形,上下葉十分延長。IP期之體色為紅褐色,背部色澤較深,而腹部較淺些;鱗片之中間位置具1或2條棕色條紋;頭部、胸鰭、腹鰭及尾鰭為紅棕色,背鰭及臀鰭為淺紅棕色,背鰭並有深色之外緣。TP期之體色為藍綠色,背部之鱗片一半為黃色,一半為綠色,胸部為黃綠色,並延伸至尾柄部;眼下緣以上之頭部為深橄欖色;鰓蓋為橙色,並混有綠色;背鰭為淡橙色,並具藍綠色,外緣色澤較淺;腹鰭為橙色,外緣為藍色;尾鰭為黃綠色,上端及下端為藍綠色,背緣處並有藍色小點呈垂直分布。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岩礁底質水域,尤其是圓石斜坡,或珊瑚底部。常在較陡峭的礁岸發現它們成群的遊動,大的成魚通常在較深處的斜坡上部上。以藻類及底棲生物為食物。

地理分布

分布於印度-泛太平洋區,由東非南至南非的德爾班,東至土木土群島,北至琉球與夏威夷群島,南至西澳大利亞的鯊魚灣,與大堡礁的南方。東太平洋加州灣到加拉巴哥群島。台灣各地海域及各離島均有分布。

漁業利用

主要捕獲的漁法是延繩釣、一支釣、流刺網及籠具等,而本種魚亦是潛水鏢魚的對象以及水族館展示魚種。全年均有產,以夏季為盛產。中大體型的食用魚類,相當常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