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廟清真寺
位於紅廟老街東側的拜寺灣,始建於清朝乾隆年間,屬古式建築。寺院整體建築採用中國傳統四合院式,占地面積4620平方米,建築面積近900平方米。寺內主要建築有前大殿、二大殿、望月邦克樓、南北講堂等。講堂內懸掛著“開天古教”、“認主獨一”、“萬化歸真”等匾額。大殿前有寬2.5米的走廊,並砌有七級青石台階。·大門前有一對圓石鼓,院內植有百日紅、桂花、石榴等花木,沐浴室東端有古井一口。大殿可供800人禮拜。後因傾頹又於光緒二十五年重修。整體布局規模宏大,殿宇輝煌。歷史上舉辦過經堂教育及新式回民教育等。紅廟回小原設在寺內,1969年下放到大隊辦。1975年原寺房產改建紅廟中學,分出部分木料、磚、瓦和扶助資金於同年建寺於老街後,房產一棟6間。1990年,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撥款一萬元,紅廟鄉政府支援磚、預製板擴建了兩層樓門樓,總共占地面積370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80平方米,只有原清真寺的五分之一。
紅廟回民中學
湖北省仙桃市郭河鎮紅廟中學原座落於 湖北省仙桃市郭河鎮雙紅村八組 於 80年代初期 拆遷至 紅廟新街;目前郭河鎮雙紅村八組 還有些老中學遺留下來的建築,90年代初期還有幾間教室存留,目前只剩一口老井和一座老水塔;因老中學地處回族村(以前有座很大的清真寺 ,文化大革命期間遭拆除)所以又叫紅廟回民中學;由於計畫生育的普及,當地的很多民辦國小已經荒廢,21世紀初期紅廟中學已經改為 紅廟回民國小 ,而之前的回民國小已經荒廢。 紅廟中學歷經了幾十年的風霜,為湖北各地的高級中
學輸送了大量的人才,並在改革開放初期培養了一大批社會人才,為他們走向社會以及走向全國各個地區的名牌大學奠定了基礎,現在已經慢慢退出舞台,為了讓更多家鄉的人記得我們家鄉的輝煌,歡迎更多知道信息的朋友一起進來編輯!
紅廟回族
仙桃市郭河鎮是個回族眾多的鄉鎮,該鎮紅廟、埠灣、窯場、印灣等四個村都居住著回民,據不完全統計,全鎮有回民210多戶,1100多人,是全市回民最多的鄉鎮之一。
回族遷居郭河歷史悠久,有的地方回民與漢族交叉居住;有的地方回族戶數多,集中居住一個回民村,埠灣村的魏家灣就有90多戶,450多人;窯場村的答家台就有20多戶,100多人。解放前,回民集中居住的紅廟、答家台、魏家灣都建有清真寺,魏家灣的清真寺前些年經過擴建整修面貌一新。清真寺是回民“開齋節”禮拜和念經的地方,內有阿訇管理和主事。郭河鎮的回民有10多個姓氏,戶數較多的姓有答、哈、定、賽、魏、馬、王、馮、尹、李、余、金等。
回族是個愛教愛國,道德高尚文明的民族,他們和漢族親如兄弟,友好往來。回、漢兩族人民互相尊重對方的習俗,長期和睦相處,共同捍衛和保護兩族人民的民族風俗。1942年7月,一個日本兵在漢奸的帶領下,用刺刀有意挑著回族犯禁的豬肉在魏家灣回民的門口來回走動,全灣回民群起抗議,在附近漢民的支持下,他們打傷了那個漢奸,趕跑了那個日本鬼子。
解放後,所有窮苦回族民眾翻身當了主人,魏家灣的回民王中權土改時還當上了埠灣鄉的農會主席。建國後,郭河鎮先後有不少回民被民眾選為村、鄉幹部,有的成為名師名醫,有的還當上了縣處級幹部。位光海、位光良、定光柱先後分別擔任過窯場村、埠灣村的黨支部書記;位上海、定傑光先後擔任過沔城回族鎮正、副鎮長;位尚斌擔任過孝感市檢察院副院長。紅廟村的李和義、窯場村的位上美,他們從教幾十年,和其他回民教師一樣,一輩子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成為全鎮乃至全市的模範教師,如今他們的桃李滿天下,他們的學生遍全國。這些回民精英無論是從政、還是從教和從醫,他們都為最廣大的人民利益,為建設社會主義祖國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回族有與漢族不同的民族習俗,在衣、食、婚、葬上有與漢族絕然不同的禮儀和禮節。一是在穿戴上,回、漢同穿不同戴,雖然回族的服飾穿著與漢族相同,但戴的帽子卻別具一格,按回民習俗,男的戴白帽,這是漢族的禁忌,漢族只有死了人才戴白帽,戴白帽表示戴孝,而回族則是非常平常的習俗。二是在飲食上,回族禁忌豬肉、不食狗、驢、騾、馬和兇狠野獸的肉;不食無鱗的魚,即龜、鱉、黃鱔等,忌食自死的動物和牲畜的血液,凡是要用刀殺的牲畜和活禽,如牛、雞、鴨等,回民不得自宰自食,要拿去找阿訇(教主)宰殺,才可食用。三是婚禮儉樸,沒有漢族那樣煩瑣。解放前,在這裡居住的回民雖然與漢族親如兄弟,和睦相處,但在婚姻上從不通婚。建國後,國家公布了《婚姻法》,提倡男女婚姻自由,回漢兩族才互有通婚。四是在喪葬上,不論貧富貴賤,男女老少,一律實行土葬、速葬,屍體不得在家裡停留三天。亡者不穿生前衣服,入葬只用新白布袋統裝,壽木一般是七尺五寸長、一尺五寸寬,三寸厚的木板蓋在墓坑上。墓坑內,富裕人家的墓坑壁用木板;中等人家用磚砌;一般人家以土作壁,覆土後即成葬禮。回族墳墓的形狀與漢族不一樣,眾所周知,漢族的墳墓是泥土堆積的椎型,而回族的墳墓則是長方型,約丈余長、7尺寬、三尺高,下寬上窄的長方型土堆,熟悉回族習俗的人們看到就知道是已故回民的墳墓。
回族除同漢族一樣有共同的新年、端午和中秋等節日外,他們還有本族的“開齋”、“平安”、“聖紀”等節日。
開齋節沒有固定的日期,開齋就是在封齋滿一個月後開齋,開齋一個月,如2005年即是農曆五月封齋,六月開齋。封齋的那一個月,回民早晨不等天亮(即四點鐘)吃早飯。待到天黑(七點鐘左右)才吃晚飯,白天不進食、不喝水。開齋這天,全體回民到清真寺禮拜,清真寺阿訇念經完畢,慎重宣布即日開齋,回族飲食生活就恢復平常。
明清回族進士考略
江 夏?
133 海鯉(?—1492),明弘治三年進士,二甲四十八名。?
(嘉靖)《湖廣圖經志書》卷二:“武昌府本府科甲進士弘治庚戌海鯉任知州。”
(康熙)《江夏縣誌》(抄本)卷三:“舉人成化丙午科海鯉庚戌進士。”
(萬曆)《汾州府志》卷十一《人物類·名宦》:“[知州]海鯉湖廣江夏人。由進士。弘治四年任。政尚廉察,時稱發奸摘伏如神。居一載卒。民悲思之。”
(雍正)《山西通志》及《湖廣通志》均有海鯉之傳,都是抄的《汾州府志》。?
《弘治二年湖廣鄉試錄》?①:“第六十一名海鯨武昌府學生。”他應為海鯉的兄弟無疑。此外,舉人海永寧,景泰庚午(元年),舉人海瑄,成化辛卯(七年),均見(同治)《江夏縣誌》。此二人應為海鯉一族,但其支系輩分不詳。海為回族特有之姓,海鯉一族為回族人應肯定。?
漢陽?
哈廷珍,道光元年舉人,施南府訓導。哈福納,道光八年舉人,京山縣訓導。?
哈傳心, 道光八年舉人,隨州學正。哈永義,鹹豐八年舉人,竹山訓導。?
以上見(民國)《湖北通志》卷一三一《人物誌九·選舉表九》。?
漢陽為湖北重要地區,回民很多。哈為回民大姓。上述哈氏4位舉人應為一家人。一族有舉人4位,說明哈氏為書香門第。光緒年哈同長,為懷寧馬氏門婿,見其家譜。清末有哈漢章,在民國期間十分活躍。以上諸人的族內輩分支系無考。?
沔陽?
134 李心地(1852—1931),清光緒十八年進士,三甲一百三十一名。?
(民國)《湖北通志》卷一三二《人物誌十·選舉表十》:“進士,光緒十八年,李心地,沔陽人,兵部主事。”(光緒)《沔陽州志》卷八《選舉志·進士》:“光緒十二年,李心地,字平存,兵部主事。”按此處顯然記錯。因為同書同卷下面記舉人,李心地為光緒十五年舉人,豈有先中進士後中舉人者?李心地是光緒十八年中試。?
2000年出版之《沔城志》?②(增訂本)第255頁對李心地介紹甚詳。?
李心地(1852—1931),字平存,號山傭,回族。沔城七里城人。自幼天賦過人,勤奮好學,20歲考取秀才,因家境貧寒,乃教蒙館維生,業餘刻苦攻讀,學業日有長進,光緒十年,中舉,光緒十八年,中進士。鏇任兵部主事。光緒二十九年,以“欽差”去伊犁,他不滿清廷對邊疆回族的鎮壓政策,中途稱病回京,不久又以父親病逝“丁憂”歸里。民國建立,在家教書,醉心於史志訓詁之學,與名士楊介康(翰林)、諶志宇(舉人)等,組織沔城詩社,以吟詩應對相倡和。著有《沔陽州志舉正》、《歷代帝王世系圖表》和《說文部首注釋》手稿。民國三年,沔陽回族人民推戴他為“回教俱進會會長”。民國二十年病逝於仙桃館舍,終年79歲。?
先生愛書成癖,博學強記,晚年猶手不釋卷,口誦心惟,每到會心處,忘人忘我,親友相呼,也不應對。京官任內,薪俸多用於購書,經、史、子、集,搜羅無遺,藏書達萬冊。後悉數運回老家珍藏,抗戰時期,毀於戰火。?
先生不僅“學而不厭”,尤其“誨人不倦”。晚年,在家鄉教書20餘載,桃李遍江漢,對貧苦好學之遠道學生,不但學俸免收,且周濟食宿。仙桃貧苦子弟劉德俊,受業於門,備受關懷,得以成名。張難先、聶國青等湖北名宿,質疑問難,求教於先生。?
晚年息影田園,熱愛桑梓,熱心公益事業,在沔城清真西寺,創辦回民文化班,修築東荊河堤,也曾捐輸相倡,更致力於民族團結,在民族婚姻關係上,倡導男女自由,打破民族界限,應允六女與城內柏門街高建坦(漢族)相愛,次子夢熊與城內旗纛台周錦華(漢族)之女聯姻。此後,沔城回漢民族相處,親如一家。?
沔陽李氏為回族大姓,還可以從《湖北重建沔城紅廟清真寺碑》後面所附之捐款人員的名單中看出,在這個名單中有“沙市捐款李心貴捐錢四百文本方捐款李心安捐錢十五串文李心春捐錢十串零五百……李心廉捐錢一串文……李心亮捐錢二百四十文……李心發捐錢二百四十文……”以上李姓排心輩者,應為李心地一族一輩人。其熱心修寺捐款,是為虔誠之回族人明證。? 又此處之“湖北重建沔城重建紅廟清真寺碑”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為《中國回族金石錄》106頁之標題,此標題應為《金石錄》編者所加,文中並沒有提到原碑的名字是什麼。今就按《金石錄》一書中所作標題叫他《湖北重建沔城紅廟清真寺碑》。?
按沔陽縣城今為湖北仙桃市沔城回族鎮。?
沔城回族鎮,是一個區級鎮。這裡原是沔陽的縣城,故名沔城。它位於市治西南33公里處。面積36.8平方公里,耕地25276畝,其中水田15163畝,旱田10113畝。水產養殖面積1598畝。有回、漢、蒙古等族5095戶,20238人。轄12個村,1個居委會。?
沔城是一座文化古城。《光緒沔陽州志》記載,沔城建縣治始於南北朝時期的西魏,距今已有1 400多年的歷史。1952年遷治以前,一直是郡、府、路、州、縣的治地。這裡名勝古蹟甚多,歷有“四十八寺廟,四十八牌坊,四十八古井”之說。著名的有諸葛亮讀書台、狄梁公問政處、陳友諒故居(即玄妙觀)。有唐貞觀年間興建的周長七里三分的環形城,明洪武年間修建的規模宏大的文聖廟、清真東寺,……及清嘉慶年間修建的清真西寺。?
沔城還是沔陽回民的聚居中心。這裡的回民是元末從陝西、山西、河北遷入的。隨著人口的繁衍和時事的變遷,由沔城逐漸向縣內的官路、紅廟、魏家灣、窯場、通海口、仙桃以及洪湖縣、荊沙等地區移居。沔城回民的姓氏有魏、李、馬、王、答、定、金、蘇、丁、陳、許、余、吳、郭、馮、唐、米、史、諶、張等20餘個。建國後因回漢通婚,又增添了羅、柳、傅、蔡、黃、武、盛、高、潘等姓氏。長期以來,他們與當地漢、蒙古等族同胞和睦相處,共同開發沔城,曾成立沔陽回教俱進會,興辦了回民文化學習班。1946年,由旅滬回民答容川等人捐款,創辦了私立沔城伊斯蘭國小。解放後,伊斯蘭國小轉為公辦的回民學校,為國家培養、輸送了數以千計的人才。?
除李心地外,沔陽回族出色人物還有很多,如馬剛侯父子、李成之、金玉龍、李淑卿等。? 馬剛侯,字仲驥,譜名德藩(1868—1936),回族,沔城七里城人。出身商人家庭,父親馬光藻經商於宜昌,他隨父到宜昌從塾師學。青年時期肄業於漢口中美書院,經考試取得“清花翎三品候補知府銜”。歷任武昌紗布官局宜昌轉運委員、上海昌明公司副總經理、漢口商業各團聯合會會長和夏口廳金屬自治會議員。武昌起義後,任軍政府交通部長、漢口清真公益自治會會長、《全國商會聯合會會報》總理、湖北省各界聯合會籌備主任、上海“中國回教學會幹事會”總幹事、漢口市政府秘書兼戲劇審查委員會主任等要職。辛亥起義,他積極參加義舉。義舉數日後,馬剛侯與湯化龍、胡瑞霖、舒理鑒等人組織軍政府,任交通部長。他志在從事社會公益事業,無意於仕途,便辭去交通部長職。1916年,黎元洪授予他“三等嘉禾勳章”。?
從1921年起,馬剛侯在上海經商8年,其間,與著名穆斯林學者哈德成創立“中國回教學會”,任“幹事會”總幹事,以儒家思想翻譯《古蘭經》,使伊斯蘭教義具有中國特色。他在募集基金、編譯經典、設藏書室、接待中外學者、創辦學校、改革經堂教育、振興教務、培育回教貧苦學生等方面,都做出了良好成績。未幾,馬剛侯患病中風,臥床數載,家境中落,1936年病逝,終年68歲。?
馬剛侯之子馬冠周,字伯璉,譜名馬積纓(1889—1920),少時畢業於宜昌高等國小。1904年留學日本,致力於印刷機械業。回國後,任上海至誠圖書局經理、漢口經武服裝公司副經理兼清真商防保全團團長、商團聯合會消防協贊員。武昌起義,任漢口商團游擊隊領隊糾儀。1913年起,任北京第一圖書館工作部主任、上海藝林圖書館經理和陽新銅礦駐漢經理等職。1920年5月7日,漢口敦仁堂不慎起火,馬冠周率消防隊員奔赴救火現場,逆風奮擊,火勢漸滅,不意危牆傾斜崩倒,身負重傷,經醫生搶救無效,瞑目而逝,時年30歲。?
李成之,名祖蔭,回族,沔城七里城人,早年畢業於上海法政大學,歷任湖北省鹹豐縣司法處(縣級)審判官,黃州、麻城等縣法院推事,省審判廳書記官,一生清廉,多方面關心支持家鄉青年學生的成長,深受鄉人的稱頌。?
金玉龍(1882—1945),字靜珊,譜名邦安,回族,沔城下關街人。稟賦聰穎,讀書過目不忘。16歲進學為生員(秀才),26歲取己酉科(1909年)拔貢。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改建民國,金玉龍改修警政,在警界服務20年。其間參與辦過“團練”。?
金作文,善策論。拔貢試題為《外戚世家論》。因論文入題而得中。?
李淑卿(1891—1951),女,回族。沔城下關街龍家灣人。原名運寶、淑貞,字文華,號清真子。其母為廣東人,客居沔陽。李淑卿自幼聰穎,容貌俊麗,品行端正。在學堂讀書時,成績優異,為同學所讚美。 李淑卿18歲時,嫁與回民丁某。不久,丁得病暴死,李被誣為謀殺親夫,下罪入獄。後經同學和勸學所長出資營救,獲釋。後與母共赴武昌。這時,革命團體“共進會”總理劉仲文從滬來漢,經楊如玉、李作棟等人介紹,與其結婚,加入“共進會”,從劉奔走革命。武昌首義前夕,她分掌軍機要務。8月18日,寶善里14號發生“孫武炸彈案”,她同劉仲文在長清里朋友家中,得到訊息後,她隻身回住處(住寶善里1號)探聽訊息,不料一進門,被埋伏的密探逮捕。第二天,辛亥革命爆發,她獲救出獄。湖北軍政府成立,劉仲文被任命為總監察,李淑卿被任命為總監察處監印官。南北議和,李隨劉入京,與在京湖北人士合辦《丙辰俱樂部》刊物。討袁事起,又隨劉赴滬。1917年,孫中山組織護法政府,李同劉到襄陽。1920年劉仲文去世。李淑卿回居襄陽,1951年去世。?
公安?
135 陝茂,生卒年不詳,明天順八年進士,三甲四十四名。? (成化)《公安縣誌》 上卷:“進士陝茂中天順壬午科,登甲申第,歷任主事、員外郎,漢中府知府,參政。”《封贈》:“陝茂父廷蘭贈承德郎南京戶部主事。”又,“陝佐應正德十一年貢陝民望應嘉靖十一年貢”。(同治)《公安縣誌》卷六有傳如下:“陝茂,字一清。少有奇童之目,年二十二公車北上,占者謂‘當於申年發甲’,時癸未會試,眾訝其妄。及春闈火,改次年,公成進士,殿試二甲三名。初姓,上問閣臣,以?GFDB2?對,上命即用陝字,茂家遂有天朝賜姓額。授戶部主事,出知漢中府。廉潔愛人,內召,士民請借冠留任。四年升布政司參議,分守漢中道,卒於官。櫬歸,哭送者不絕。後邑孝廉龔世瀚宰南鄭,寄書公元孫御史嗣宗,言漢人士久為公請祀名宦,遺愛可知矣。”? (嘉靖)《漢中府志》卷六《宦績錄·知府》:“陝茂,湖廣公安人,進士,成化中任。正直有為,人稱良守。”
? 注釋:?
①《明代登科錄彙編》,學生書局,台北。?
②湖北科技出版社,2000年版1、2、3、254、255、257、259、261頁。?
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珂雪齋集》(中)908頁。?
④錢伯城箋校《袁宏道集箋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962、963、1080頁。?
⑤《湖南回族》第2頁,馬亮生著,湖南人民出版社,長沙,1995年版。?
⑥《中國史論集》第二輯,翦伯贊著,上海,國際文化服務社1947年版,原載重慶《新華日報》1945年1月16日17日4版。?
⑦谷文雙著,哈爾濱出版社,哈爾濱,2002年版,第38—39頁。?
⑧載水鏡君《中國清真女寺史》附錄三,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