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約瑟夫·洛希米特

約翰·約瑟夫·洛希米特(Johann Jasef Loschmidt),是第一位正確說明苯的環狀結構的化學家。他在1861年第一個發表了苯的正確結構,比凱庫勒早四年。

簡介

約翰·約瑟夫·洛希米特 約翰·約瑟夫·洛希米特

比凱庫勒更早發表苯結構的化學家—約翰·約瑟夫·洛希米特。

生平

Born March 15, 1821 Počerny (Putschirn, now part of Karlovy Vary, Czech Republic)
Died July 8, 1895 (aged 74) Vienna, Austria
Nationality Austrian
Fields chemistry, physics
Doctoral advisor Joseph Stefan
Known for Loschmidt constant Loschmidt's paradox

成就

19世紀中期,最使化學家困惑的問題之一便是苯及其衍生物的結構。現在你若隨便問哪一個化學家:是誰第一個提出苯的正確結構?得到的回答幾乎是一個:奧古斯特·凱庫勒。或許還會接著告訴你他那個關於蛇咬住尾的夢的故事。對此人們毫不懷疑,廣為 傳知。

然而,令我們吃驚的是,有證據表明,凱庫勒根本不是第一個描述苯的結構的人。事實上 首先正確他說明苯的環狀結構的是約翰·約瑟夫·洛希米特(Johann Jasef Loschmidt 182l~1895),他在1861年第一個發表了苯的正確結構,這要比凱庫勒早四年!

這的確是個歷史的誤會。誰都無法否認洛希米特是個天才,並且是走在時代前面的科學家。但是,他天性害羞,而且又從不愛拋頭露面,以致於他那些對於分子結構闡述的里程碑式的研究成果至今被人忽視。但我們不能繼續如此,如果我們今天仍對他那些偉大的“成果”不加理 會,那實在是對一個天才的不敬。讓我們回過頭 來看看這些“第一”吧:

1.第一個關於苯及其它芳香化合物的正確結構,總共121個;

2.第一個烯丙基(allyl)的表示;

3.第一個丙烯(vinyl)和其它化合物的表示;

4.第一個描述環丙烷,比弗洛德(Freund)早21年;

5.第一本用原子,而不是用鍵線表示分子圖像的著作;

6.第一個採用雙鍵和叄鍵符號(含重疊);

7.第一個真實展現原子大小和鍵距(對叄鍵重疊最大);

8.第一批用C= 12,N= 14,0=16表示的正確的分子式;

9.第一本來用原子團符號的教科書;

10.第一個在原子符號上使用價的符號。而“價(Valenz)”這一概念七年後(1868年)才由維切毫斯(Wichelhaus)提出;

ll.第一個線型- 分子式標誌(LINE FOR MULA NOTATIoNS)(“合理的分子式”);

12.第一個發現六價和四價硫。

人生經歷

這些卓越的成就被忽視了近半個世紀。首先認識到洛希米特的重要性的不是別人,正是凱庫勒的學生—理察·昂舒茲(Richard An schutr)。他在19l3年將洛希米特的成果整理後重新發表,在書中專門介紹了洛希米特的簡歷,並作了許多評述。

洛希米特1821年出生在波西米亞的靠近卡爾什巴(Carlsbad)的一個貧窮的農民家裡。在1895年洛希米特的訃告中,他的好友路德維希·玻爾茲曼(Ludwig Boltzmann)曾這樣說,洛希米特極其厭惡農民生活,而他父母認為他除了研究學習之外毫無用處。在村里牧師和老師的支持和鼓勵下,他進了高中,最後進入布拉格大學。21歲時他到了這所大學以及技術學院(現稱技術大學),開始學習哲學和數學,後來又學了自然科學、物理和化學。

離開大學後,洛希米特先後進入東奧地利、斯泰尼亞(Styria)、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Moravia)的幾個工業部門。生產硝酸鉀、草酸及其它產品。這些探索雖然在技術上是成功的,卻沒給他帶來經濟上的好處。在18世紀50年

代初,他身無分文地回到維也納,找到一個當門房的工作,隨後在一所中學當教師。

自然科學的理論難題一直深深吸引著洛希米特。今天人們對他記憶憂新的僅是“洛希米特常數(Loschmidt Number)”,這是他1865年計算出的每微升理想氣體的分子數。(這個常數現常稱作“阿佛加德羅常數(AvOgadro Number)”,或洛希米特/阿佛加德羅常數)

但事實上,早在1861年他就私下出版了可以稱作“世紀經典”的專著。這是一本裝幀精美的八開本共47頁的手冊。書名為《地理描述中的有機化學結構公式》(Constitutions—Formeln der organischen Chemie in Geographischer Darstellung)。

在這本書中洛希米特提出了苯的環狀結構(I),在書中編號為185.凱庫勒1865年認為苯為環狀六邊形結構(II)。而且洛希米特在書中將苯酞表示成(186),茵香醚(即苯甲醚)表示成(187),甲苯表示為(188),總共121種芳香族化合物的結構,其中絕大多數都是正確的。比較一下現在經常採用的結構(III),可以看出這與洛希米特的表示是何等的相似!

但沒有人意識到洛希米特的偉大。直到後來,昂舒茲在凱庫勒那篇1865年在巴黎發表的著名論文中發現凱庫勒曾參考了拉齊彌德的研究結果,這引起了昂舒茲的興趣。為此他繼續追蹤,試圖發現更多的東西。最初他所能找到的是凱庫勒的老師和朋友、德國結晶學家赫爾曼·科普(Hermann Kopp)在一篇參考文獻中的簡短描述。最後,他終於從維也納的一個舊書古董商那裡得到了洛希米特那本小冊子的複製本。在1913年所寫的評述中,昂舒茲描述了他讀到這本小書時的驚奇心情。他立即懷疑凱庫勒是否讀過這本書。或許凱庫勒的確沒有讀過,但他一定從赫爾曼·科普為李比希年度報告(Liebigs Jahresbericht,1861,1,335)的參考文章中看過。不幸的是,科普不熟悉有機化學,他根本沒有意識到他為之寫評論的著作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

凱庫勒曾參考過洛希米特的成果,這可從他1865年寫的法語論文中的一句話看出,這文中他提到洛希米特的名字。

1945年,摩里茲·科思(Moritz Kohn)在昂舒茲寫的簡歷的基礎上寫了一篇關於洛希米特的文章。並發表在《化學教育》(Journal of Chemical

Education)上 。三年後,胡伯特·馬丁(Hubert de Martin)在維也納大學寫了一篇有關的學位論文。

在這篇論文中,他參考了很多原始檔案並披露了大量有關洛希米特的個人生活細節,其中許多是昂舒茲沒有注意到的。洛希米特60歲時與比他年輕25歲的管家卡洛琳·梅爾(Karoline Mayr)結婚。他們唯一的兒子約瑟夫·卡爾(Josef karl)10歲時因患猩紅熱而死於1898年—距他父親之死剛好三年。卡洛琳·洛希米特一直活到1930年,最後死於癌症。

德·馬丁博士還在論文的58~64頁詳細討論了洛希米特的化學論文,認為這本書之所以默默無聞,是因為它是私下印行的,而且當時也沒有讓真正理解它的化學家讀到。直到50年後昂舒茲讀到這本書。因此,儘管洛希米特在物理學界以洛希米特-阿佛加德羅常數而知名,但在化學界卻無人知曉。

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洛希米特的工作,Aldrlch公司安排重新印行了昂舒茲1913年的論文,包括他對洛希米特工作的評介。因為洛希米特1861年的書不便翻閱且易損壞,昂舒茲也對洛希米特的分子結構作了一些更正。但為了使嚴謹的化學史學家便於參考,Aldrich公司同時刊行了1861年洛希米特的原著。在那本54頁的書中,前47頁是368個化學結構,包括121個芳香化合物。其餘6頁是關於物理、氣體動力學這些與化學結構無關的研究。現在我們要問:另什麼洛希米特沒有被認為是第一個提出苯及其它化合物正確結構的科學家?為什麼他的天才未被維也納的科學家所認識?”

答案應該在洛希米特的個性。他是一個天性羞怯而不拋頭露面的人。他從未走出奧-匈帝國,也從不在重要的化學雜誌上發表文章,或在重要國際會議上講演。他那本小書完全是本傑作,但誰又能知道?而凱庫勒卻是個世界聞名的教授,傑出的演說家和教師,並且還是當時一 本最廣為傳誦的教科書的作者。

1890年,在紀念“他的”苯環結構25周年紀念儀式上,凱庫勒談到了他那個夢。或許他的確作過這樣的夢,但這個夢並非僅僅是一時靈感所致,而一定是在聽說了洛希米特著作的基礎上才產生的。

昂舒茲在他的評述第99頁這樣評價洛希米特:“奧地利物理學家約瑟夫·洛希米特……本身是個化學家。”顯然,昂舒茲認為洛希米特首先是一個物理學家。洛希米特與約瑟夫·史蒂芬(Josef Stefan)和路德維希·波爾茲曼是摯友,這一事實也表明他幾乎從來就是物理學家和物理化學家。

洛希米特的生活經歷的確很不尋常。他獨自一人身無分文來到維也納,開始作過空屋看管人。1866年他成為維也納大學的一個編外教師,兩年後升為副教授。1867年,他被選入皇家科學院,後來維也納大學授予他哲學博士名譽學位。第二年他創建“化學物理學會”—一個由維也納的物理學家和化學家組成的學會。1875年他當選為物理化學研究院主席。1877年他成為哲學部主任,1885年入選為該部評議會成員。儘管有這些榮譽,直到1895年他去世,他的所有同時代的科學家們都沒有認識到那本1861年的小書實實在在是19世紀有機化學劃時代的傑作。

【注】:此文摘自《化學教育》1994年第5期上,文未有詳盡的參考文獻—編者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