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連海正說康乾十三傑

紀連海正說康乾十三傑

《紀連海正說康乾十三傑》以嚴謹可靠的史料和詼諧親和的文字,真實再現了活躍在康乾盛世這個歷史大舞台上的十三位重臣猛將——鰲拜、明珠、索額圖、吳三桂、施琅、李光地、張廷玉、劉統勛、傅恆、阿桂、紀昀、和珅、劉墉的人生軌跡、性格特點、歷史功過。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紀連海正說康乾十三傑》通過品讀這些跌宕起伏的壯闊人生,帶領我們去感悟一個個傑出人物的人生悲歡和一段段歷史風雲的內幕真相。

作者簡介

紀連海,他的個性外貌成熟,心理年輕,幽默,健談。他的頭銜著名學者,百家講壇“最另類”主講人,北師大二附中歷史教師,衣加衣溫暖行動聯合倡議人。他的視力一隻眼近視1400度,另一隻眼近視1500度。(自剖原因:“我借書,從來不超過一天,不管是多厚的書,我一晚上一定要讀完了。”)他的部落格“歷史的江湖”。他的觀點“每個研究歷史的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歷史,都希望自己的觀點能夠得到別人的認可。而專家的研究,普通人是看不到的,現在的歷史學,需要專家,但是更需要普及者,好讓更多的人從歷史中有所收穫。如果再選擇一次,我還是會選擇做一個普及者!”他的名言“歷史是我的事業,不是職業!”

圖書目錄

一鰲拜
二明珠
三索額圖
四吳三桂
五施琅
六李光地
七張廷玉
八劉統勛
九傅恆
十阿桂
十一紀昀
十二和坤
十三劉墉

序言

商務國際約我給我的書《紀連海正說康乾十三傑》寫個序。我想藉此機會談一談我本人的“歷史觀”,或許會對讀者有所啟發。
一、關於“歷史”和“歷史的”
什麼是“歷史”?這個問題好像很容易回答似的。其實說起來,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還真的是很難很難的。一般來說,已經過去的、不可復原的才是歷史。
話說到這裡,就會有下面幾個問題出現:
歷史,既然是已經過去的、不可復原的東西,那么我們現在學到的被人們通常稱為“歷史”的東西,它們到底是什麼呢?
歷史,到底是客觀的呢?還是主觀的呢?
其實,嚴格說起來,我們現在所說的“歷史”,實際上是我們後人依據一定的材料(文字的、實物的、口碑的等等)對於上述內容的整理、歸納、判斷、比較、分析和評價等等。實際上,它們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歷史”,而應該是一個新的東西——“歷史的”,是一所謂的“歷史”!
因此,這些所謂的“歷史”,就一定會有我們後人的主觀性在裡面,就一定會有我們所謂的歷史研究者各自不同的思想滲透其間。
也就是說,沒有研究者自己烙印的所謂的“歷史”是不存在的。我們通常所說的“歷史”,其實就是研究者自己的研究成果——研究者自己的“歷史的”!
我的書也不例外!
二、關於“歷史”和“歷史的眼光”
說到這裡,有的朋友就會說了,那依據您的說法,你們的這些所謂的“研究成果”還有什麼價值么?有!有很大的價值!
因為,我們在研究歷史的時候,用的是“歷史的眼光”。
所謂用“歷史的眼光”研究出來的成果,一定要遵循如下的一些原則:
(一)推斷一定要合理
比如我們所說的吳三桂降清事件,這裡,就有如下的許多問題需要我們如實分析:
第一、是否有“衝冠一怒為紅顏”一事?
第二、如果的確有“衝冠一怒為紅顏”一事,當時的吳三桂是怎么想的?
第三、如果沒有“衝冠一怒為紅顏”一事,吳三桂為什麼要降清?
這裡,我提醒我的朋友們一個問題:我們不是要為吳三桂翻案!
再說一個關於洪承疇的話題。
2005年11月,福建省泉州市隆重召開紀念洪承疇的學術討論會。參加會議的有很多專家學者。與會的專家學者們圍繞洪承疇“審時度勢、安邦濟民”這一主題,依據史實,結合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對洪承疇在清初的歷史作用進行交流和探討。與會的專家學者們一致認為:
洪承疇在以清代明的封建王朝更替中,在中華民族的統一,緩和滿漢民族矛盾,減少戰爭損失,以民為本,關注民生,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等方面曾做出巨大貢獻,是一位有功於國家,有利於社會,有益於人民的傑出歷史人物,必須給予充分肯定。
專家們表示,應給洪承疇一個公正的評價!他們認為,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前朝的臣民到後朝當官是很多的,但明朝的官員“降清”後被稱為“貳臣”、被認定是“氣節”問題,這是不公平的。這主要是一個民族的問題,沒有很好地將滿族當成中華民族中的一員來看待。
他們認為,對洪承疇這樣著名歷史人物的評價,不能只站在一個王朝的立場上,而是要站在歷史客觀的角度,平等對待明和清兩個王朝;不能站在一個民族的立場上,而要站在中華民族的立場上看待問題,平等地對待滿族和漢族;既不能站在非道德的立場上,也不能以純道德的立場評價歷史人物,而應以歷史發展的趨勢來評判歷史人物。
他們認為,要讓史學界和普通民眾對洪承疇這個著名的歷史人物有更深的了解,還需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學術界要更進一步研究洪承疇的歷史;二是要進一步宣傳洪承疇的事跡。
專家學者還對進一步加強洪承疇的研究提出寶貴建議,如將洪承疇的事跡編入鄉土教材,作為對中學生進行“成才之路”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等。
看了這篇報導,我真是無言以對!我真的不知道,這是當今中國的進步呢?還是當今中國的悲哀?
(二)不能按照今天的邏輯
比如我很尊重的前輩、某著名學者的一句話,就很有問題。他說,“紀曉嵐是清朝的御用文人,他所編修的《四庫全書》極大地破壞了文化”。
問題在哪裡呢?問題在於這個學者不是歷史研究者,他是按照今天的邏輯來思考過去的問題。
當我看到他的這句話的時候,我就在想著下面的問題,我十分願意就下面的問題請教這個學者:
第一、文人在紀曉嵐生活的那個時代是何以為生的?
第二、哪朝哪代的文人不是“御用文人”?有的朋友會說,魯迅先生就是一個非“御用文人”!問題在於,魯迅先生生活的時代是“中華民國”,魯迅先生是那個所謂的“民國”裝點“民主”門面的產物。當時的政府殺掉他,是不是很容易——如果不是為了裝點“民主”門面的話?
第三、哪朝哪代的政府官修的著作沒有破壞“文化”?
第四、不是御用文人的人在什麼情況下才能出現?——亂世!
第五、不是御用文人的人怎么生活?流亡海外?
我上面的意思是說,說話要留有餘地。對現實生活著的人如此,對於已經作古的人更加應該如此!
只有這樣,我們才無愧於我們的祖宗!
(三)真實可信——電視劇與歷史可能不一樣
比如電視劇中的紀曉嵐、劉墉就與歷史上的紀曉嵐、劉墉完全不同。
電視劇,可以依據歷史素材進行創造;歷史,只能依據歷史素材進行解剖!
這是完全不一樣的!
三、關於“歷史”和“歷史教科書”
我1986年從大學畢業之後,就開始了這20多年的中學教師的生涯。在這20多年的中學歷史教師生涯中,我教得最多的課程當屬中國近代現代歷史了。
長期以來,我們總是處於一種尷尬局面:一方面,學生非常喜歡歷史;一方面,學生非常不喜歡歷史課。
看我們現今的歷史教科書,都是一個個時間、地點、人物、原因、經過、結果、影響之類,讓我們的學生去背誦。而具體到對某一個人物的生平事跡的介紹,卻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全面的。別人尚且不說,就說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些領袖的事跡,介紹的也是不夠全面的,讓我們的學生們鬧不明白,更何況歷史上已經作古幾百幾千年的人物了!
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的成功,更加強化了我的上述想法。
所以,我要感謝的,是廣大的人民民眾對於司馬遷給我們留下來的史書的人物紀傳體體例的熱愛,是電視這個當代最紅的大眾媒體,是這箇中華民族正在走向繁榮的時代。
是為序。
紀連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