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西最早有文獻記載的繡球內包有豆粟、棉花籽或穀物等農作物種子,這除了使繡球有一定的重量便於拋擲外,更深層的意義是——繡球為“吉祥之物”。如壯族農村建新房時,在牆基四角撒一些穀粒;架大梁時,要在樑上掛兩束谷穗;給老人祝壽往往也要送些精米作禮。這些現象都象徵著生長、生育、興旺、平安之意。
拋繡球都是在每年春節及“三月三”歌節時舉行,正是春播時節,繡球內放有穀物種子,就是希望年內五穀豐登之意;同時,繡球作為青年男女的定情之物,內中喻示著生育興旺之意。今天,壯家的繡球巧手們,不斷為繡球這一古老藝術品注入新的活力,令其在新時代再次散放出璀璨的光芒。
靖西繡球講究手工製作,做工精細,多以紅、黃、綠三色做底及面料。繡球大多為12瓣,每瓣皆繡上各式吉祥物,除中間四瓣選材不拘外,其餘則要求“上四瓣必挑飛禽,下四瓣須為走獸”。由於結構獨特、選料考究,且全部以手工精工製作,小巧玲瓏,色彩鮮艷,被稱為“廣西繡球之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