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細化管理+IT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全書以精細化管理系統與信息化管理的融合對接為核心,借鑑美國、日本、德國的管理思想和最佳實踐,結合中國企業的管理特點和實戰案例,通過大量圖片和表格,全面細緻地講述了新時期企業管理的轉型方向、途徑和工具方法,以幫助管理者更清晰準確地把握管理實踐的系統性、時效性、高效性和可操作性,貫徹管理落地的價值主張。

作者簡介

王志軍
北京大學信息學院高層培訓中心精細化管理(IT)專家委員會 副主任
中國國際人才開發中心管理研究院 研究員
北京博士德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精細化管理+IT研究院 院長、高級合伙人
原北京大學民營經濟研究院精細化管理研究中心 研究員

圖書目錄

背景篇——管理的裂變
第一章 21世紀,組織管理環境的劇烈變化及由其造就的管理困境
中國企業直接面臨的管理環境的主要變化
巨大的全球化挑戰
日新月異的信息化
高速發展的網路經濟時代
日益加快的城市化進程
迫在眉睫的人口老齡化
重振旗鼓的企業社會責任感
管理環境變化造就的管理困境
管理環境變化引發的管理挑戰
企業管理面臨的種種困境
管理困境一:如何從機會性管理向戰略性管理轉變
管理困境二:如何實現“量時代”向“質時代”轉化
管理困境三:如何實現抓大放小的決策管理
管理困境四:如何從個人領袖的人治向制度的法治轉身
管理困境五:如何解決執行力低下
管理困境六:如何實現人力成本向人力資本的跨越
管理困境七:如何在創新或保守中抉擇
第二章 新時代,大變革——精細化管理引領大趨勢
新時代組織的特點
新時代,中國企業必然轉型
企業戰略:從機會主義向戰略規劃轉變
內部管理:由家長制走向制度化建設
執行力:藉助信息化,打造戰略執行力
核心競爭力:拋卻模仿,創新引領
發展模式:產業價值鏈的整合,由競爭走向合作共贏
生產方式:同質化的規模生產到多樣化的精益生產
產品組合:產品導向轉向顧客導向
未來之路:反思與啟示——走向精細化管理之路
套用精細化管理,幫助企業提高決策意識和決策能力
套用精細化管理,可以提升企業的戰略管理能力
套用精細化管理,實現控制分權化與目標化的統一
套用精細化管理,實現執行落地的信息化
套用精細化管理,可以促使企業成為“學習型組織”
套用精細化管理,可以為企業贏得競爭優勢
思考篇——思維的創新
第三章 東方精細化管理的思考
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和優秀管理思想
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管理實證
追古溯今話中國古代管理思想的現代解讀
為政以德的重民思想——人本管理理論
舉才重德思想——現代人力資源管理
先謀而後動的決策思想——計畫與決策理論
上下同欲的同道思想——現代管理的共同願景理論
因勢而變的管理思想——權變管理理論
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管理協調和管理藝術理論
現今中國管理的反思與啟示
對日本精細化管理思想的思考
日本管理模式的三個階段及其特色
初探日本精細化管理思想
日本企業管理的啟示——管理與文化的嫁接
第四章 西方精細化管理的思考
美國的全球領導力、創新思維和創新戰略
源自創新的成功的美國經濟體
美國縱橫交錯的創新管理
德國管理的“長壽”基因
德國製造成就斐然——引領國際標準
初探德國製造成就的背後——管理的“長壽基因”
概念篇——概念和解讀
第五章 精細化管理概說
精細化管理的定義
精細化管理的研究背景
管理理念——發展之本
工具方法——成長階梯
靈活運用——進步之魂
精細化管理的研究方法
不斷變革的發展觀
具體分析和實證的方法
辯證的方法
實驗觀察的方法
運用篇——工具和實施
第六章 精細化管理工具方法
管理層的角色定位
什麼是角色定位
組織的管理層級
高層管理者的角色定位
中層管理者的相關案例
中層管理者的作用
中層管理者的角色錯位
中層管理者的角色定位
基層管理者的相關案例
基層管理者的作用
基層管理者的角色定位
管理工具
什麼是管理工具
管理工具運用存在的誤區
管理工具成功套用的要素
精細化管理工具
高層管理者的決策管理
高層管理者的目標管理法
中層管理者的部門建設
中層管理者的計畫管理
中層管理者的流程管理
中層管理者的績效管理
基層管理者的標準作業程式法
第七章 精細化管理工具實施
高層管理者的決策工具實施
KT決策法的內涵
KT決策法的實施和方法
KT決策法的實用文案
高層管理者的目標管理法實施
高層管理者的目標管理實施步驟
中層管理者的部門建設實施
中層管理者的部門建設實施步驟及文案
中層管理者的計畫管理實施
中層管理者的計畫管理實施步驟
中層管理者的計畫管理實施方法與文案
中層管理者的流程管理實施
中層管理者的流程管理實施步驟
中層管理者的流程管理實施文案
中層管理者的流程績效管理實施
中層管理者的績效管理實施步驟
中層管理者的績效管理實施文案
基層管理者的標準作業程式方法
基層管理者的標準作業程式實施步驟
基層管理者的標準作業程式實施文案
第八章 精細化管理的實施保障
信息化的保障平台
企業信息化系統建設應遵循的一些原則
企業信息化系統建設的目標
企業信息化系統技術標準和架構規劃、建設過程
企業對信息化系統的要求
企業信息系統處理的信息類別
企業信息系統的架構
培訓保障平台
培訓的重要性和意義
培訓開展的基本原則
培訓體系
案例:店長培訓
實戰篇——案例和剖析
第九章 營利機構的精細化實戰案例分析
案例一:SD集團精細化管理案例
案例導讀
項目背景介紹
管理訴求
項目問題剖析
項目成功的關鍵要素
項目措施
管理思考
案例二:小微金融機構精細化管理案例
案例導讀
項目背景介紹
管理訴求
項目問題剖析
項目成功的關鍵要素
項目措施
項目成果
第十章 非營利性機構精細化管理案例分析
非營利性機構精細化管理案例
案例導讀
項目背景介紹
管理訴求
項目問題剖析
項目成功的關鍵要素
項目措施
管理思考

文摘

管理環境是指存在於一個組織內部和外部的影響組織業績的各種力量和條件因素的總和。管理環境的變化要求管理的內容、手段、方式、方法等隨之調整,以利用機會趨利避害,更好地實施管理。管理環境通常包括內部環境和外部環境,外部環境指巨觀環境、中觀環境和微觀環境。
組織的巨觀環境(一般環境)是指對組織產生影響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技術等因素。政治環境是指對組織行為產生強制或制約因素的各項方針、政策、法律、法規、政府條例等;經濟環境指構成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經濟狀況,即國家的經濟政策;社會文化環境指人們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成長和生活,久而久之所形成的某種特定的信仰、價值觀和生活準則;技術環境是指組織所處時代的科技技術水平,科技不僅是全球化的驅動力,也是企業的競爭優勢所在。
組織的中觀環境是指組織所處行業或產業的環境,通常包括五個要素:潛在進入者、上遊行業(供應商)、下遊行業(購買方)、替代品行業及現有行業競爭狀況,即波特五力分析法。波特的行業或產業結構分析法——五種力量模型如圖1—1所示:
組織的微觀環境是指組織的具體任務環境,即對組織構成影響的某些具體組織,如資源供應者(供應商)、服務對象(顧客)、競爭者、政府管理部門及其政策法規和社會特殊利益代表組織等。
組織的內部環境主要指影響管理活動的組織內部環境,如物理環境、心理環境、文化環境等。通常講的組織內部環境主要是指企業文化,包括組織內部共享的價值觀、規章規範、條例、風格特徵等內容。
導致企業組織效率和業績差距的因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企業所處的外部環境。如前文所述的巨觀、中觀和微觀環境。二是企業組織的內部環境。如組織架構、企業文化、員工和組織資源等。外部環境因素與內部管理因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最終決定了企業的組織效率和業績。 組織的外部環境客觀存在,通常不以單個企業的意願發生改變。通常企業組織只能適應這些環境,據此對組織本身進行調整與改變,以便獲得生存與發展的機會。外部環境對組織效率有著重要的影響,但這種影響是長期的,不會在短時間有所改變。而組織的內部環境是組織可控的。通常可以改變內部環境以改善組織的管理。對企業內部環境的改善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直接提升組織的效率和業績。
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已成為21世紀初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發展日趨快速化、綜合化、深入化和廣度化,使信息成為經濟發展的一種重要的資源,並成為21世紀初世界高新技術發展的核心,人類社會在信息技術的推動下將進入全新的知識經濟新時代。這使中國的組織管理幾十年來所依託的環境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巨大的全球化挑戰
·日新月異的信息化
·高速發展的網路經濟時代
·日益加快的城市化進程
·迫在眉睫的人口老齡化
·重振旗鼓的企業社會責任感
P5-7

序言


結束了《精細化管理+IT》最後一篇的寫作,冬日北京的夜幕已經降臨,站在北京市海淀區家中高層塔樓的陽台上,奧運村盤古大廈、北京電視塔、高科技軟體園、百度公司、神州數碼的霓虹燈標誌熠熠閃爍,春節的氣息已悄然降臨,大橋上滾滾的車流擋不住人們匆匆回家的腳步。
自24年前參加工作以來,非常慶幸在中國第一重型集團公司、深圳中華腳踏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深圳石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清華同方股份有限公司四家上市公司從事過16年技術類、經營類的管理工作,之後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導師王以華教授的推薦下,轉入管理諮詢行業,用8年的時間從事管理教學、管理諮詢、信息化諮詢、“精細化管理+IT”的研究工作。在“精細化管理+IT”的研究和管理過程中,一直想寫一本關於精細化管理提升體系與信息化管理融合對接的書,現在,這個願望終於實現了。
約翰·F·甘迺迪曾經說過:“變化是生命的法則,只看到過去和現在的人注定會與未來擦肩而過。”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可看到這樣一種現象:在外部有利環境的推動下,同一行業中各個組織的業績都會有較大幅度的提升,一旦外部環境趨於惡劣,有的組織仍然能保持較好的業績,但有的組織的業績則直線下降。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在本書的背景篇中將有詳細解讀。經過研究,我發現這裡最根本的問題是如何通過直接或間接、突破式或漸進式的變革手段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通過多年的管理教學、管理諮詢、信息化諮詢以及“精細化管理+IT”的研究和實踐,我們試圖在借鑑比較成熟的諸如戰略管理、流程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理論的基礎上,形成管理提升系統,通過構建精細化管理體系和信息化管理的融合對接來尋找答案,這也是完成《精細化管理+IT》這本書的初衷。
《精細化管理+IT》是借鑑美國、日本、德國的管理思想和最佳實踐,結合中國企業的管理特點,通過多年大量的管理教學、管理諮詢和信息化諮詢實踐並進行不斷總結而完成的。其主要內容包括:背景篇、思考篇、概念篇、運用篇、實戰篇。背景篇側重講述七大管理困境,即如何從機會性管理向戰略性管理轉變、如何實現“量時代”向“質時代”的轉化、如何實現抓大放小的決策管理、如何從個人領袖的人治向制度的法治轉身、如何解決執行力低下、如何實現人力成本向人力資本的跨越、如何在創新或保守中進行抉擇,以及在新時代大變革背景下“精細化管理+IT”引領未來中國管理大趨勢的核心思想。思考篇側重對中國古代管理思想的現代解讀、對現今中國管理的反思與啟示以及對日本的精細化管理,美國的全球領導力、創新思維、創新戰略,德國管理的長壽基因的思考;概念篇首先給予精細化管理以及與之相關聯的管理信息系統和頂層設計明確的定義,其次對其定義內涵給予深度解讀,再從不斷變革的發展觀、具體分析和實證的方法、辯證的方法、實驗觀察的方法四個方面,提煉出學習和研究精細化管理的方法論。運用篇側重對精細化管理工具從管理層的角色定位、高層管理者的決策管理、高層管理者的目標管理法、中層管理者的流程管理、基層管理者的標準作業程式法等方面進行解讀;對精細化管理工具實施則從以上工具的實施步驟和實施文案的角度進行解讀;同時對精細化管理實施的兩大保障平台,即信息化保障平台和培訓保障平台進行了解讀。實戰篇側重營利組織的精細化管理實戰案例剖析和非營利組織的實戰管理案例剖析,都是從案例導讀、項目背景介紹、管理訴求、項目問題剖析、項目成功的關鍵要素、項目措施、項目成果等方面進行解讀。
對於精細化管理的內容,諸多這個領域的管理專家和管理工作者出版了大量的相關書籍。很多書籍從“精細化”的微觀角度做了非常全面的詮釋,應該說對精細化管理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本書的研究重點則從構建精細化管理體系出發,針對組織不同發展階段的需要和與之匹配的相應管理模式這一核心思想,凸顯精細化管理是以公司發展戰略為導向,以運營管理為基礎,以執行落地為目的的管理提升體系。其可通過實戰管理的系統化和細化,使組織管理的各職能模組精準匹配和高效運行,通過精細化管理體系與信息化管理軟體的融合對接,最終完成組織的發展目標,並完成管理落地要求。
本書重點強調了精細化管理的五個重要內涵:第一,精細化管理強調系統化,從戰略系統、運營系統、落實系統、保障系統出發,從巨觀上挖掘人、事、物的規律,從中觀上挖掘目標與結果的過程管理規律,從微觀上挖掘執行落地的規律;第二,精細化管理強調細化,從目標、計畫、崗責、流程、制度、規則、考核、訓練、落實入手,將方法、工具進行複製,並通過管理工具的靈活套用,完成管理細化的全過程;第三,精細化管理強調“團隊意識”,通過團隊訓練,建立與之匹配的流程管理體系,培養員工勇於承擔軟性責任、遵守管理規則的品質,以提高公司和團隊的整體效率;第四,精細化管理強調管理最佳化和執行落地,針對公司發展的不同階段持續不斷地完善內容、標準、程式、制度等核心要素,實現公司的高效運行和發展目標;第五,在精細化管理階段,管理活動的大多數內容是可控的,不可控的部分也能夠通過文化管理和不斷細化找到一般規律,並不斷完成管理落地的客觀要求。但要完成管理落地的客觀要求,必須依靠大量的、實用的管理工具,而信息化管理技術在管理領域的廣泛套用,無疑解決了管理的系統性、時效性、高效性和可操作性的難題。基於此,本書對管理信息系統、頂層設計兩個重要概念給予了明確的定義和解讀。
針對“精細化管理+IT”的研究方法,本書強調了它的套用性、實踐性,強調了精細化管理是隨著組織的發展、社會環境的變化、時代的變遷而不斷變化和發展的。因此,必須用辯證發展的觀點,用實證的方法進行研究和分析。對於中國的營利和非營利組織來說,每個組織都有自己的個性,其在不同環境背景、不同發展階段、不同資源配置下都會有不同的管理要求,沒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精細化管理模式,要根據組織的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總之,應當以不斷變革的發展觀、具體分析的方法、實證的方法、辯證的方法、實驗觀察的方法作為研究工作的方法論。
“精細化管理+IT”在中國還是一門新興學科,編寫這樣一本書,對於我以及整個團隊來說無疑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要想保證這本書的質量絕非易事,但我們仍然有信心不斷克服困難、勇於實踐,在過去的管理研究和實踐案例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在未來的研究和實踐中不斷進步,繼續服務好中國廣大的營利和非營利組織。不過,由於我的個人學識和能力有限,本書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懇望讀者們來信來函批評指正。
非常感謝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博士生導師王以華教授多年來給予的無私幫助和諄諄教誨,非常感謝北京大學信息學院高層培訓中心和北京博士德知識傳播機構在“精細化管理+IT”教學上給予的持續關心和大力支持,還要感謝博士德知識傳播機構、汪中求先生以及全國從事精細化管理研究的朋友們多年來在推廣精細化管理理念方面的傑出努力,他們使精細化管理理念在很多企業和組織中深入人心,為“精細化管理+IT”的普及套用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更要感謝博士德知識傳播機構的朱新月先生及其率領的團隊的精心策劃和積極推動。
在本書的創作過程中,我們研究團隊的周琦老師、曹乃成老師、張海英老師分別參與了部分內容的前期基礎資料準備工作和文字梳理工作,他們的辛苦勞動和細緻入微為本書增添了亮麗色彩。此外,本書的編寫還引用了諸多書籍及相關網站的資料,在此一併表示衷心的感謝!
謹以此書與讀者共勉,期待讀者在閱讀本書後,能在精細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融合對接以及促進組織核心能力提升的舞台上有更多作為。
王志軍
2013年2月7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