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村情
米魚洋村東臨洋鞍魚場,南為石甏港,背靠舟山群島最高的對峙山(海拔539.7米)。坡陡,露岩多,土質瘠薄,全村68畝山地。林地面積2476畝,森林覆蓋率57%。![(圖)米魚洋村](/img/2/a54/nBnauM3X2UDN0IDMxYDMzMjNzITM5AzMwETMwADMwAzMxAzL2AzLzI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漁業發展
![(圖)米魚洋村](/img/3/ed1/nBnauM3X1cDNzEjM2cDMzMjNzITM5AzMwETMwADMwAzMxAzL3AzL2g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鎮海等地漁民來此定居後,漁業隨之逐步發展。初期生產工具落後,主要作業為小對船和拖烏賊舢舨,以及捕籠、扳罾,至今海邊岸上尚留有拴樁的石孔。當時全村五、六十個漁業勞力,10多隻小漁船,正常年景小對300來擔,拖烏賊船50來擔。民國初期,已有大對、中對船投產。1949年,全村有1隻大對船,20多隻中小對和舢舨,年產量5000擔左右。
50年代後,人民政府引導漁民走互助合作道路。1953年組織漁業生產互助組,1954年9月辦起初級漁業生產合作社,1956年與鄰村聯合組成高級漁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10月成為人民公社的漁業大隊。從此,依靠集體力量與政府扶持,建造漁船,發展海洋捕撈,產量逐步上升。
實行合作化以來,米魚洋村的作業經歷了中小對船--大捕船--打洋船--機帆船的轉變。1954年集資建造第一艘大捕船。1956年底,有大捕船1艘,打洋船5艘,小對船9艘,舢舨11隻,年產魚9294擔,勞均收入501元。1958年集資建造第一艘機帆船。1965年,全村有機帆船8艘,木帆船14艘。1974年全部實現機帆船作業。1975年,機帆船發展到14艘。由於機帆船抗風力強,作業地域較廣;同時化纖網取代線結網,對講機、定位儀、魚探儀等投入使用,改善了生產條件,漁業產量較快上升。1975年總產量達26920擔,勞均收入548元。
在米魚洋安家的漁民,歷來無望族、富戶。原來全村住草屋者約占20%,住平房者約75%,極少數人住樓房。50年代後經過20餘年的努力,村民生活有了極大改善,吃穿基本得到保障。60~70年代,全村修建樓房20餘幢,草房全部改建成瓦房。
70年代後期,舟山漁場魚類資源衰退,漁場逐步往外洋擴展。經濟基礎比較薄弱的米魚洋,生產不穩,收入下降。1976年總產25403擔,年終分配時,勞均收入293元。是年底,集體欠國家71萬元,個人欠大隊勞均700元。
1977年冬,大隊黨支部與村民商定,開展學先進,趕超龍洞(龍洞是當時普陀縣的先進大隊),儘快改變米魚洋後進面貌。
1978~1982年,在帶頭老大胡金標帶領下,全大隊的漁船勤出洋,多下網,有4對漁船連續年產魚超萬擔,大隊成為普陀縣高產單位之一。1979年,全大隊產魚58285擔,平均單產9446擔,創村產魚歷史最高記錄,被評為普陀縣先進集體。
從1977年開始,全大隊增加投入,致力於發展大型機動漁船。1977~1986年間,共投資326萬元,先後增添88.2千瓦功率以上的機帆船12艘,所有漁船都配置對講機、魚探儀等助漁導航設備,為進一步開拓外海作業創造條件。
1980年投資192.37萬元,興建350噸級冷凍廠,當年投產。同時興建蓄水量3萬立方米的鹿高場水庫作為配套。冷凍廠、機械廠、織網廠3家村辦企業為大隊轉化了部分勞力,增加了集體收入。
村莊狀況
隨著作業結構的調整和外海捕撈能力的增強,生產有了轉機。1986年,全村9個生產單位,漁業總產量43607擔,比1976年提高71.6%;總收入575.34萬元,比1976年增加近2倍;勞均收入3113元,比1976年增加9.6倍。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米魚洋漁業社浙江省勞動模範集體稱號。1992年底,全村擁有機動漁船20艘、1712噸、2973千瓦功率,固定財產806.51萬元,比1976年增加1倍。近幾年來,米魚洋村出現建房熱,60年代建起來的平瓦房為鋼筋水泥結構的樓房取代。1988年,全村90%以上村民住進新樓房。據1991年統計,全村電視機201台,電冰櫃112隻。大多數人家都購置了高檔家用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