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夏埃爾

米夏埃爾

《米夏埃爾》的中文版由上海譯文出版社於2005年10月出版。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圖書封面

《米夏埃爾》的副標題叫“一部寫給幼稚社會的青年讀物”,它講的是20世紀70年代奧地利青年(以學徒英格麗特和蓋爾達為代表)如何為生存而掙扎以及他們的種種日常生活。日耳曼人喜歡用聖經中的名字取名,米夏埃爾即聖經中的天使名,它也是日耳曼人最常取的名字之一。小說中的主人公米夏埃爾代表的就是那些為物質所主宰的年輕人,成為物質上富有者的渴望,最終卻使他們成為精神上的貧困者。

《米夏埃爾》一書警示年輕人不要做媒體誤導下只追求金錢和物質享受的沒有頭腦的人,勸年輕人要學會獨立思考,不做時尚的奴隸。要年輕人學會看破這個世界上許許多多事物的荒誕性,看破這個社會的幼稚本質。

小說結構上的特點是作者把幾件事情、眾多人物一段段地鑲拼交叉起來,不採用傳統的線性結構,而是採用多條線索平行的敘述結構。耶利內克自己說,她深受德國劇作家布萊希特的影響,因此她希望讀者思考,不要單純聽她講故事。讀者不必去關注主人公的命運,而要思考主人公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命運,主人公該如何去改變自己的命運。這部小說沒有描述性的語句,非常口語化、大眾化,是“對話白描”。這給不甚了解奧地利日常生活口語的譯者的翻譯工作和東方讀者的閱讀帶來了難度。但更加有難度的恐怕是小說中一些象徵性的(不合常情的、怪誕的)筆墨。比如米夏埃爾雖已與富翁之女結了婚,但他的媽媽洛加爾斯基太太有一次竟然還要在兒子上班前為他墊好褲襠里的尿布。

小說中,作者的敘述和人物自身的敘述與獨白等,常常相互交叉在一起。讀完此書後,你會發現,耶利內克在青年時代就已經是一個有與眾不同的思想、語言和敘事手段的作家了。

作者簡介

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ElfriedeJelinek)

1946年生於奧地利施蒂里亞州的米爾茨楚施拉格。她的父親具有捷克與猶太血統,是位化學家,母親出身於維也納名門望族。

耶利內克從小就開始學習鋼琴、管風琴和八孔長笛,後來她進入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在音樂學習的同時,她還在維也納大學學習戲劇和藝術史。

從年輕時起,耶利內克就開始創作詩歌,1967年發表了處女作《利莎的影子》。由於她與學生運動有接觸,她的作品中展現出對社會的批評口吻。1970年,她完成了諷刺小說《我們都是騙子,寶貝!》,這一作品與其隨後完成的另一部小說在語言上都充滿叛逆的特點,直指流行文化及其標榜的虛假的美好生活。

上世紀70-80年代,耶利內克撰寫並發表了三部小說——《做情人的女人們》、《美妙的年代》和《鋼琴教師》,征服了德國讀者。其中,《鋼琴教師》於2001年被導演麥可·漢內克搬上銀幕。

10月7日,奧地利女作家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獲得了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她最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當屬小說《鋼琴教師》,2001年這部作品被搬上銀幕。

圖書摘要

電視觀眾們看到這裡說不出的高興,至少他們看起來比洛加爾斯基太太知道得多。一位電視觀眾對另一位說:主要,有事情要發生了!當洛加爾斯基太太第二次按門鈴而裡面毫無動靜時,四五位其他電視觀眾或者二三百萬其他電視觀眾對他們的妻子、朋友或孩子們說了:注意,有事情要發生了!

可是洛加爾斯基太太還一直沒有起任何疑心。我們大家齊聲狂喊:有事情發生了,洛加爾斯基太太!但她還一無所聞。洛加爾斯基太太打開了沒有關好的花園的門,走向住房。門關著。毫無動靜。現在一切都清楚了,洛加爾斯基太太甚至愣住了(愣住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