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H.
正文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劇作家。1929年生於薩克森州。1945年,被迫參加“希特勒青年團”和“帝國服務隊”。戰爭臨結束時,被關入美國俘虜營。戰後讀完高中,先後當過記者、編輯,1959年起成為職業作家。1973年以來在柏林劇團和柏林人民劇院做藝術顧問。1958年曾被授予畢希納獎金。米勒自50年代初從事戲劇創作,發表了各種戲劇作品近30部。他的早期劇作多為B.布萊希特式的教育劇,如《剋扣工資的人》(1958),根據里德的小說改編的《震撼世界的十天》等。60年代中期開始,米勒改編了許多古希臘、羅馬作家的古典悲劇,作品都採用韻文體,語言簡練優美。其中有根據索福克勒斯劇作改編的《菲羅克泰特》(1968),表現了人道主義與野蠻愚昧的鬥爭;《俄狄浦斯王》(1967),突出了作品人道主義的內涵。此外還有《赫拉克勒斯5》 (1964)、《普羅米修斯》(1969)等。這些作品發表後影響很廣,一些著名的大學開設了他的戲劇課。
米勒70年代以來的劇作大都取材於德國歷史,採用了“組合式”方法,這在戲劇創作上是首創。《戰役》(1974)是一出“組合式”戲劇,從1974年上演以來,久演不衰,成了許多劇院的保留劇目。全劇分五場,各場之間情節並不關聯,但主題都是揭露法西斯統治年代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米勒最典型的“組合式”戲劇是1977年寫的《鞏德林的生平、普魯士的弗里德里希、萊辛的熟睡、夢幻、吶喊》。該劇內容豐富多彩,集中體現了米勒關於組合式戲劇的理論。在藝術手法上則熔現實主義、自然主義、象徵主義於一爐。《德國女神在柏林之死》(1978)是米勒的另一代表作。它完全打破了戲劇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情節跳躍性極大,有強烈的對比感。其他劇作還有《拖拉機》(1955~1961)、《麥克白》(1975)、《哈姆雷特機器》(197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