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夢民生

築夢民生

築夢民生,作者劉道超,人民出版社2011年出版。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封面築夢民生

劉道超教授的《築夢民生——中國民間信仰新思維》正是在民間信仰研究的前沿學術取向中寫成的優秀成果。作者在借鑑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綜合使用史料、地方文獻和田野調查資料,從民間信仰的產生、性質特徵、結構功能以及變遷規律等幾個方面入手,深入探討了中國民間信仰與傳統社會文化的深層關係,提出了許多具有創見性的學術觀點。

民間信仰的性質、特徵與社會功能:講述我國民間信仰獨特的宗教性質、組織結構與特徵,以及為民眾建構、維繫並重構人生與未來希望的社會功能。

在全面理解民間信仰性質基礎上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講述近年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成績與不足;指出必須在全面理解民間信仰性質基礎之上,才能更好地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以及具體思路。

學術價值

此書是作者多年研究民俗文化尤其是民間信仰的代表作,為學術界貢獻了民間信仰的理論架構,價值尤高。主要價值或看點有:

1、指出中國民間信仰也是一種宗教——一種與世俗生活緊密結合的宗教;並且與其它制度化宗教一樣,具有宗教的四大要素,即:最高信仰對象——天地君親師、教義教理——以儒家倫理學說為主兼及佛道部分觀念、組織機構——從天子到平民的眾多家族宗族、教規教儀——各地祭祖祭神禮儀與家法族規。

——此前學術界大多在概念層面討論民間信仰是或不是宗教,未作深入探析。

2、指出民間信仰的終極價值,是幫助民眾明確生命之意義,同時為之建構人生的希望並不斷地維繫和重構這一精神狀態,幫助人們追求並實現各種世俗福祉。它讓民眾建構起對生活的信心與希望;當人們感到身心睏倦之時,及時為之補充精神食糧,維繫希望;當人們遭遇各種打擊或不幸,則運用各種方式抹平人們的心靈創傷,使之重新鼓起生活的激情,繼續前行。

——解決了民間信仰的性質、功能與社會作用的根本性問題。

3、指出民間信仰是維繫傳統社會和諧與發展的重要“粘和劑”。它將傳統社會的政治、宗族、倫理道德與社會生活等緊密地整合在一起,既賦予它們神聖之意義,同時又對其加以控制,使社會組成一個和諧有序、充滿希望、生動活潑的巨系統。

4、此書還揭示了民間信仰為民俗建構希望之五大路徑:神化時空、神化卑微、遊戲“偉大”、祭祀結親、意戰逐邪;為民眾或社會維繫希望之五大層次:神化道德、設立神聖監控系統、“君權神控”、建構社會表彰系統、培育行善世風;以及民間信仰發展變化之規律等。

5、書中還提出了很多極具創新意義的學術觀點。如:認為中元節祭厲施孤習俗,蘊含著對無辜夭折者的人文關懷或終極關懷,與今天倡導的“以人為本”、“人文關懷”、“關懷弱者”、“人權”等精神在本質上是一致的;認為以祈雨為代表的禳災儀式,數千年來被官民奉為禳災法寶,謂其“靈驗”或“有效”,不是這些儀式能夠改變天氣,而是成功調節或改變了受災者的心情!……

本書提出了全新的民間信仰理論體系——築夢民生理論,其理論與觀點給世人啟迪甚多,在我國民間信仰理論研究上具有開拓性甚至是里程碑式的意義。對於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理論之建構、傳統文化之宏揚與傳承、建構現代和諧社會等,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全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靈魂、鬼神與民間信仰的產生

一、解釋之工具

1.群體的經驗:夢境

2.少數人群瀕死的特殊感知

3.少數人的特異功能實踐:巫師與亡靈之溝通

4.對宇宙萬物及人類由來的解釋

5.鬼使神差的巧合

二、精神之工具

1.人的三重屬性導致三種需求

2.人需要明確生命之意義

3.人需要消除恐懼,平衡身心

三、社會凝聚與控制之工具

1.族群之凝聚

2.個人行為之控制

3.神靈與宗教產生的必然性

第二章 民間信仰的性質、特徵與結構

一、民間信仰的性質

1.民間信仰是不是宗教

2.民間信仰是怎樣一種宗教

3.民間信仰築夢民生理論探索

二、民間信仰的特徵與結構

1.多元一體性

2.工具性

3.服務性

4.包容性

5.整合性

第三章 生命意義與終極關懷

一、民間信仰對生命意義之建構

二、民間信仰蘊涵的終極關懷精神

1.問題的提出

2.從容面對,遊戲處之

3.靈魂不滅,超越有限

4.讓死者有尊嚴地逝去

5.死而不絕,靈識永存

6.讓不幸夭折者安息:冥婚、祭厲與施孤習俗

第四章 希望之建構

一、希望、信念與人生

二、建構一生之希望

1.人生禮儀對人生希望之構建

2.建房民俗對人生希望之建構

三、建構一年之希望

1.除夕新年習俗建構新年希望

2.春祈習俗建構新年豐收希望

3.廟會活動對新年成功與吉祥信念之建構

四、建構一事之希望

第五章 建構之路徑

一、路徑之一:神化時空

1.神化空間

2.神化時間

二、路徑之二:神化卑微

三、路徑之三:遊戲偉大

四、路徑之四:祭祀結親

1.祭祀之由來

2.祭祀之實質

3.敬祭惡神之智慧

五、路徑之五:意戰驅邪

第六章 希望之維繫

一、維繫個人與群體的精神健康

1.禁忌性維繫

2.周期性“進補”

二、維繫社會的和諧有序

1.神化倫理道德

2.設立神聖監控系統

3.“君權神授”與“君權神控”

4.建構社會表彰系統

5.培育行善世風

三、維繫社會團結與凝聚

1.聖化祖先,使民眾精神有所皈依

2.建構信仰中心,增強地方認同與社會凝聚力

3.國家以敬祭神明為治國安民之具

第七章 希望之重構

一、個人與家族希望之重構

1.巫術儀式:驅邪除病

2.喪葬禮儀:化凶為吉

3.安龍儀式:重振自信

二、村落或社區希望之重構

1.祈禳儀式:化解天災

2.大幡醮儀:解除人禍

3.重振民心國運:1896年的泉州“萬緣普度”儀式

三、重構之路徑與特徵

1.虔誠祭禳,官民無別

2.其祭在神,其治在人

3.厲鬼致災,禳災多祭厲

4.船隨水漲,災大法高

第八章 變遷規律

一、從恐懼到理性:觀念之變遷

二、從實物到象徵:行為之變遷(一)

1.從人殉到陶俑

2.從實物到象徵

三、從神聖到世俗:行為之變遷(二)

四、從娛神到娛人:行為之變遷(三)

五、從單一到複合:內涵與功能之變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