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介紹
metronome約在1945年瑞士鐘錶業生產有袖珍節拍器,形如掛表。現代半導體和積體電路的石英節拍器小巧靈便,具有多種功能。機械節拍器也曾作為一種節奏性樂器使用。匈牙利作曲家G.利蓋蒂在《交響詩》中用過100個節拍器以不同速度鳴響。
節拍器的種類有:
1.電子節拍器
2.機械節拍器,
3.現在還有模擬人的聲音人聲節拍器,
節拍器是利用擺的等時性控制節拍聲來計時的儀器。
取下節拍器面板,就看到一個標度尺。它標出
擺振動時每分鐘發出的節拍聲次數(n)中有一擺桿,擺桿上有一可上下移動的擺錘。擺錘位置所對標尺數,就表示該擺每分鐘振動的節拍數(一次全振動有兩次節拍數),由此可算出擺的振動周期(T)
T=(2×60)/n(秒)
改變擺錘的位置就可以改變它的振動周期。
為了便於報時,在節拍器木盒的下部裝有振鈴和調節拉桿,可使振鈴每經過幾個節拍響一次。記住振鈴響一次的節拍數就可求出時間間隔(t)
t=T/2×R=60/(n/R)(秒)
R為振鈴響一次的節拍數。調節拉桿的位置,就可以改變振鈴發一次聲的節拍數。如果不需要振鈴聲,只須將拉桿完全推進就行了。
使用時先上好發條,注意不要上得太緊。根據實驗要求,調節好每分鐘節拍數及振鈴頻率。節拍器應水平放置,擺的振幅不宜過大。使用完後,讓發條放鬆,並注意保養。
使用時應從某一次振鈴響開始計時。
【注】
現在除了配備機械秒表、機械秒鐘和機械節拍器外,還有電子秒表、電子節拍器,其使用方法可參看相應的產品說明書。另外,電子手錶和機械手錶也很普及,教學中也可以用來作時間測量的工具。
使用方法
發條——依靠發條來提供動力。拉桿——拉桿的上面標著02346,也就是代表每個小節多少拍;比如2/44分音符為一拍,每小節2拍,那么就拉到2,打出的節奏就是每兩拍循環,6/8拍也是一樣。
標度板--標度板(標尺)的數據代表了速度,有些譜子上面會標註畫著一個音符,(一般多為4分音符)=一個數字;比如4分音符=120,如果當時正好是2/4或者是3/4都是4分音符為一拍的,也就是說一分鐘打120次,120這個數字應該在豎立的標尺上線可以找到對應的,推到對應的數字即可,一般3分音符的按此操作就可以了,有些畫著2分音符=一個數字的時候拍節應該是2/2拍,也就是以二分音符為一拍的。
就是說拉桿表示每小節的拍節總數,縱向標尺對應曲子速度。
取下節拍器透明面板,就看到一個標度尺。它標出擺振動時每分鐘發出的節拍聲次數(n)中有一擺桿,擺桿上有一個可上下移動的擺錘。擺錘位置所對標尺數,就表示該擺每分鐘振動的節拍數(一次全振動有兩次節拍數),由此可算出擺的振動周期(T)
T=(2×60)/T(秒)
改變擺錘的位置就可以改變它的振動周期。
為了便於報時,在節拍器盒的下部右側裝有振鈴調節拉桿,可使振鈴每經過幾個節拍響一次。記住振鈴發聲次數就可求出時間間隔(t)
t=T/2×R=R/n×60(秒)
R為振鈴響一次的節拍數。調節拉桿的位置,就可以改變振鈴發一次聲的節拍數。如果不需要振鈴聲,只須將拉桿完全推進就行了。
使用時先上好發條,注意不要上得太緊。根據實際要求,調節好每分鐘節拍數及振鈴頻率。節拍器應水平放置,擺的振幅不宜過大。使用完後,注意保養。
使用時應從某一次振鈴響開始計時
標度板上英語單詞節拍速度的英文描述(非標準翻譯)。按照順序分別是:
莊嚴地慢板,極慢,慢,中速稍慢,中速,中速稍快,快,很快,最快。數字40-120表示具體地表示,各種速度每分鐘多少拍。
金屬條上的數字表示的是節奏類型。也就是節拍的強弱關係:
其中,
2是兩拍子的節奏。響聲的強弱關係是|強弱|強弱|……反覆。這是2/4拍子的模式。此模式一般也叫進行曲。
3是三拍子的節奏。響聲的強弱關係是|強弱弱|強弱弱|……反覆。這是3/4拍子的模式。此模式一般也叫圓舞曲。
4是四拍子的節奏。響聲的強弱關係是|強弱次強弱|強弱次強弱|……反覆。這是4/4拍子的模式。此模式一般也叫頌歌。
6是六拍子的節奏。響聲的強弱關係是|強弱弱次強弱弱|強弱弱次強弱弱|……反覆。這是6/4或者6/8拍子的模式。
簡單地講,2/4拍的,表尺調2上,3/4拍的,表尺調3上,4/4拍的,表尺調4上。這個用分數表示的節拍類型,分子是幾,就調到几上。
曲子的速度可以調到相應的位置就可以了。
主要作用
梅爾策爾·約翰·內波穆克(MaelzelJohannNepomuk,1772—1838),是德國著名的機械師,制有百音琴(Panharmonicon即機械樂隊)、助聽器和節拍器等。節拍器(Metronome)早期的樣式在17世紀末就已經出現了,此後人們不斷嘗試改進。1816年梅爾策爾基於荷蘭發明家溫克爾(D.N.Winkel)的構想,製作了第一台現代意義的節拍器,並取得了專利,還在巴黎開設了專門製造節拍器的工廠。為了專利權,比梅爾策爾早一年就設計了類似裝置的溫克爾與之對簿公堂。雖然溫克爾最後贏得訴訟,但梅爾策爾節拍器早已傳世使用。作曲家們習慣在樂譜上註明諸如=M.M.60的字樣。其中M.M.就是MaelzelMetronome(梅爾策爾節拍器)的縮寫。據說,貝多芬是用梅爾策爾節拍器來標示作品速度的第一位作曲家。他還為梅爾策爾節拍器寫過一首卡農《嗒嗒嗒,親愛的梅爾策爾》,貝多芬《第八交響曲》慢板樂章開始的主題也是基於此曲演變而來。有幾位20世紀的作曲家乾脆將真正的節拍器音響寫進了總譜,例如匈牙利作曲家利蓋蒂(Ligeti)為100個節拍器而作的交響詩,還有英國作曲家戈登?克羅斯(GordonCrosse)創作的管弦樂作品《遊戲場》(PlayGround)。機械節拍器是根據鐘擺原理而制,內置發條驅動,擺桿上游碼可上下調動,以調整速度,並和面板上的刻度相對照,可知每分鐘來回擺動的次數。1938年,電子節拍器問世,大家不必再勞神費力去上發條。而且隨著時代的變遷,其功能越來越多,速度計算也更精確。節拍器不僅有其輝煌的歷史,在現代器樂教學中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鋼琴教學中,如果能夠對節拍器給予足夠的重視,併合理、有度地使用它,必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機械節拍器是根據鐘擺原理而制,內置發條驅動,擺桿上游碼可上下調動,以調整速度,並和面板上的刻度相對照,可知每分鐘來回擺動的次數。1938年,電子節拍器問世,大家不必再勞神費力去上發條。而且隨著時代的變遷,其功能越來越多,速度計算也更精確。節拍器不僅有其輝煌的歷史,在現代器樂教學中也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鋼琴教學中,如果能夠對節拍器給予足夠的重視,併合理、有度地使用它,必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節拍器可以培養速度概念
節拍器最基本的功用恐怕就是確定速度。練琴的時候,用它確定所演奏樂曲的準確速度,從而逐漸建立敏銳的速度感,這對一個優秀的演奏者來說,是十分必要的。人們習慣上更看重一個人的音準感、節奏感,而忽視速度感。但是速度對音樂來說是何等重要。速度要是把握得貼切,就能夠自然而然地、直覺地抓住音樂情感,激起正確的體驗;沒有良好的速度感,不能正確理解樂譜上的速度提示,便違背了作曲家的意圖,不可避免地扼殺了體驗、扼殺了情感。
二、使演奏更完整平穩,節奏更均勻
鋼琴演奏與單音樂器演奏相比較,由於其和聲性、復調性等諸多因素,更顯繁難,需要照顧的頭緒更多,對於一些學生來說,節奏速度就退而居其次了。“難的速度慢,易的段落快”的現象普遍存在。即使曲子練熟了,也常產生“隨手溜”的現象,愈彈愈快,愈彈愈亂,不得已就隨處停和斷。這時候,如能使用節拍器做耐心地慢速練習,一段時間後,循序漸進地調整游碼,在不知不覺中,曲子的速度上去了,並且彈奏的速度和節奏是平穩而均勻的。筆者曾經參與石家莊市中小學生器樂大賽的評審工作,其間,觀察到這樣一個特別的現象:在鍵盤樂比賽中,演奏鋼琴、手風琴的很多學生比演奏電子琴的學生表現樂曲的完整性要差。我們不可能說電子琴曲目就比鋼琴、手風琴曲目簡易,也不能說彈電子琴的學生就比彈鋼琴、手風琴的學生聰明。瞑思良久,我認為是電子琴內置節拍器發生了作用,練琴時,“鼓點兒”始終伴隨著練習者,幫助他們樹立了準確的節奏速度概念,並使樂曲表現完整。
三、使注意力集中,提高練琴效率
一些年齡小的孩子練琴時,往往一邊彈一邊玩,那么短小的曲子,要花掉很長時間才能彈一遍。即使年長一些的學生或成人,練得時間稍長,也會因麻痹而走神兒,使用節拍器則可以解決這一問題,它的“嗒嗒”聲提醒練習者一刻也不能掉隊,等指定練習段落完畢,盡可以去放鬆。
四、使彈奏技術紮實,背譜更準確牢固
美國著名女鋼琴家露絲?史蘭倩絲卡(RuthSlenzynska)在她的《指尖下的音樂》一書中提到:“節拍器是我每日練習時必定使用的工具,即使是我在旅行演奏的時候,也一定帶著它。練習中使用它,可以使我的雙手保持安定的訓練,在鍵盤上有絕對的控制能力,不因鋼琴的變動,而有失常的表現。”史蘭倩絲卡提供了這樣一種使用節拍器練琴的方法:在練習一首樂曲時,總是先從很慢的速度——如節拍器上的60開始練習,然後62—64—66等,一點一點地快起來,(這種以“2”的進度變化的形式只有在電子節拍器上才可實現,機械式節拍器沒有那么精確的刻度。)掌握好了之後,再從60開始,63—66—69等,以“3”的進度練習。熟練之後,以“4”的進度60—64—68—72練習,再以“5”的進度60—65—70—75—80來練習。在練習過程中,如果把速度提高到讓練習者感到緊張的速度時,不再繼續提高速度。練習者在前面的速度上反覆磨練之後加速才會輕鬆起來。這首曲子不管多熟練,每天的練習中,一定從最緩慢的速度練起,而且絕不以超過“5”的進度加快。這種練習方式使彈奏速度達到極肯定、且平均的狀態,同時技術上也達到了極肯定的控制。
在節拍器的監控之下,做變節奏練習,可以使樂句中的每一個音在大腦皮層中的印象得以加深,幫助背譜。在指法不變的情況下,可以使各個手指都得到公平肯定的鍛練。如:某練習曲的樂句是一連串十六分音符的進行,我們可以做變節奏練習(原樂譜)或(原樂譜)或(原樂譜)等等。
五、有益於建立伴奏、聯彈、重奏、協奏意識
我們習慣了的鋼琴教學模式是:上課一對一,學生彈,教師聽,下課單獨練,考試考級單獨表演。獨奏者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久而久之便可產生強烈的排他性。使用節拍器可以讓練習者學會傾聽,這就像有一個一絲不苟的朋友在與練習者合奏,心裡必須數拍子,才能與之合得上。
很多學生不願使用節拍器,他們甚至認為節拍器打出來的拍子並不準確。這種反感正是由於節拍器的客觀而且公正,它絕對不會“諂媚”地跟著演奏者的節奏跑。有些學生與節拍器合不上,原因多半是他們太自顧自地彈。這時,我們首先應傾聽節拍器,默數它的拍子(但不應注視節拍器),在心裡先把樂曲的第一句唱出來與節拍器合上,然後再開始彈奏,同時不斷核對,這樣就可以建立相應的內心律動感。
節拍器的使用要有“度”。在練琴時,節拍器固然可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但我們不能為此而忽視樂匯細部微小的變化,甚至犧牲掉rubato、accel、rit等等對音樂的處理,否則音樂將變得生硬呆板。
有些樂曲、練習曲都註明節拍器速度,但大家不能絲毫不差地按照這些指示來演奏,因為這些指示的準確性通常是相對的。作曲者本人對自己作品的體會也未必每一次都絕對相同,每一次演奏自己的作品時也未必都用絕對一樣的速度。車爾尼某些練習曲所標記的速度是人手的生理機能永遠無法達到的,也不符合人們的聽覺審美習慣,所以有人懷疑車爾尼的節拍器是否出了毛病。
綜上所述,我們相信節拍器這一奇妙的機械裝置,在器樂教學尤其是鋼琴教學中必將更廣泛而長久地發揮其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