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陽性竹類,喜溫暖濕潤的氣候,宜生長疏鬆、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耐寒性較差。
適應性強,較耐寒,喜濕耐旱,對土壤要求不嚴,在輕度鹽鹼土中也能正常生長,喜光,耐半陰。
根據箬竹一般生長在向陽山坡、路邊或林下,喜陰濕,但又需一定的陽光的生長特性,並結合復軸混生型、單軸散生型竹類培育管理技術,對箬竹高產栽培主要採取以下主要技術措施。
栽培技術
1、劈山:箬竹林大多為雜灌草混生,或分布於林下。通過劈山、清除雜灌,達到改善、最佳化生長環境和便於採摘之目的。劈山時,砍除所有灌木、雜草,適當保留喬木,特別要保留各種闊葉喬木,以保持一定的濕潤環境,從而利於箬竹的生長。而對生長於喬木(如杉木)林下的箬竹,如果上層林冠鬱閉度達0.7以上,則要進行適當的間伐,以提供箬竹足夠的陽光。同時,清除林中較大的石塊、柴根,從而利於竹鞭繁殖。
2、削山鬆土:5~6月為竹鞭生長期,也稱行鞭期。因此,5~6月進行削山鬆土,利於箬竹林快速繁殖。削山鬆土應掌握“近蔸叢淺,遠蔸叢深”,即靠近竹蔸的地方和叢生地方要淺,一般削山鬆土6~10厘米;距離竹蔸(叢)較遠的地方稍深,一般削山鬆土15~20厘米。削山鬆土每隔3~4年進行一次,注意不要損傷幼壯竹鞭、根和芽,挖除土中石頭、樹蔸和老竹鞭。
3、合理施肥:5~6月結合削山鬆土進行,將肥料撒施於已劈山的林地中,然後鬆土遮蓋。此時施肥目的主要為竹鞭的生長提供條件,因此要以速效肥為主,每畝可施尿素100~150千克。有條件的地方,在秋、冬季可施有機肥,這樣既能提高林地土壤肥力,又可保持土溫,對新竹芽眼越冬有利。
4、營造:由於目前的箬竹林很少有成片純林,且有的箬竹林葉用利用價值較低,需要改造。通過營造繁殖優質箬竹林,既可方便林農採摘,又可提高箬竹林收益。造林方法主要採用帶母竹繁殖和移鞭繁殖,造林地為杉木林、杉木採伐跡地及箬竹片區周圍林地,挖穴或開溝造林,株行距:0.5M*1M。
4.1、帶母竹繁殖:選擇1~2年生、生長健壯、無病蟲害、帶有鮮黃竹鞭,其鞭芽飽滿的母竹,挖前要確定竹鞭走向,然後在距母竹30厘米~80厘米處截斷竹鞭。留來鞭15厘米~25厘米,去鞭20厘米~30厘米。用利刀截去其上部,一般保留3~5片箬葉、然後栽入於預先挖好的穴中。入土深度比母竹原來入土部分稍深3厘米~5厘米。栽後及時澆水,覆草,開好排水溝。
4.2、移鞭繁殖:選2~4年生的健壯竹鞭,在竹鞭出筍前1個月左右進行。挖出竹鞭後,切成50厘米~80厘米為一段,多帶宿土,保護好根芽,種植於穴中,將竹鞭臥平,覆土10厘米~15厘米,並覆草以防水分蒸發,一般夏季可長出細小新竹。為防止新竹枯萎,可剪去1/3竹鞘,保留3~5盤枝葉。
主要用途
生活用途
稈可作竹筷或毛筆稈,竹葉作粽葉或斗笠和船篷襯墊。
園林用途
箬竹叢狀密生,翠綠雅麗,適宜種植於林緣、水濱,也可點綴山石。也可作綠籬;或地被。
箬竹屬,禾本科植物
Indocalamus Nakai 箬竹屬,禾本科,約30種,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以及菲律賓等地,我國約20種,產長江流域以南地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