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窯陶器廠

管窯陶器廠

素有歷史“窯州”之稱的蘄春縣管窯陶器廠,始建於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600多年來,延續手工拉坯成型、手工皮千畫花、土龍窯燒制等獨特的傳統工藝,生產具有日常實用和藝術收藏價值的缸、爐、罐、壇、壺等100多種陶瓷產品,暢銷於16個省市74個地區和6個國家。是湖北省歷史悠久的著名陶產區。

管窯陶器廠 管窯陶器廠

明朝正統年間(1436年),陶業生產由原來的肖姓獨戶小作坊發展到肖、洪、沈三家合股建上、中、下三條作坊,一條土龍窯。利用江邊豐富的陶土資源和長江水路運輸優勢,大量生產日用陶產品,從業人員由20多人猛增到200多人,產品由原來的10多種發展到100多餘種。生產程式為:挑泥、曬泥、腳練泥轉入手工捏、打、拉坯成型,通過涼、曬、驗進入土製龍窯以松柴作燃料,進行烘、烤、燒過程,根據經驗採取喚、增、閉火技術,直至燒為成品。生產工具主要有泥鎬、托板、車盤和龍窯。

十五世紀中葉,清朝乾隆三十年(1766年),隨著社會進步和民間手工藝技術的發展,陶產品逐步由粗向細,從版向花轉化。陶工逐步在陶坯上採用手工皮千畫花,使陶產品披上了美麗的花紋。鹹豐六年(1856年)四月12家窯戶集資31塊銀元在垸東南小山坡上興建小貨龍窯一座,並將青釉陶燒製成功。從此,古陶披上了色、花盛裝,實現了質的飛躍。尤為盛名的手工繪畫王、葉姓女藝人,練就一手高超的手工繪畫本領,在陶坯上隨手摸、點、畫出花種各異和千姿百態的鳥、魚、蟲、獸等圖案,隨後又創造出刻花、貼花技術,加上色釉的裝飾,深受國內外用戶的喜愛,其產品遠銷日本、菲律賓、新加坡等6個國家。

由陶土傳統工藝燒制的產品,不但有廣泛實用、藝術收藏和觀賞價值,還有極高的人體保健價值。1984年4月,參加全國旅遊產品內銷工藝品展銷會上,原中央書記處書記鄧力群同志在觀看湖北館時說:“此陶是西漢文物上的圖案,比較適合作禮品!”如是選一套,贈送給原國防部部長張愛萍同志作出國禮品。1964年5月,湖北陶瓷專業會在管窯召開,同年8月25日湖北陶瓷生產技術比武觀摩會在管窯召開,廠老工人王祥恩手工拉坯製作小泡菜罈、茶壇、油壺等深受與會者的讚揚。同年9月10日中央美術學院金寶升教授、湖北美術學院何億教授在管窯對車盤手工成型拉坯技術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學術考察,其傳統工藝技術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然而,隨著社會資源的減少,古陶傳統燒制的燃料松柴,因國家嚴禁森林的限制,陶瓷生產被迫轉產做紅磚,以磚養陶,土龍窯逐步停火,廠債累累,由此給近兩千人的管、李、蘆三窯廠帶來困境,特別是市場經濟以來,廠工人迫於生活所需,技術工人和年青工人紛紛外出打工,車盤車間房屋倒塌,龍窯破毀,傳統的工藝面臨瀕危,如不及時搶救,600多年的民間傳統工藝將毀於一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