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筆意](/img/7/37f/n5GcuM3X1gDMzQDM3kzN5ATM4QTM0cDN0AjMzQTNwAzMxAzL5czLyM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筆意幽閒。
2、指寫字時運筆的匠心、意境。
3、與“筆勢”相對。指能夠表現字的本義的初文。
黃侃《文字聲韻訓詁筆記·文字學筆記》云:“不知筆意者,不可以言筆勢。”
例如“因”字,甲骨文像蓆子形,正表現了“因”的本義,就是筆意。而小篆從口從大,已經把本義整齊化、符號化,無法表現出字的本義,因此是“筆勢”。由於文字演化,後代難以得到筆意,但是由於筆意和筆勢之間的繼承關係,人們還是可以從筆勢推求筆意。
引證解釋
指書畫或詩文所表現的意態情致。
![筆意](/img/2/d6a/nBnauM3X4UTN3YzNxADMyETN5QTMxITN0ADM0QTNwAzMxAzLwAzL1Y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新唐書·魏徵傳》:“ 叔瑜 善草隸,以筆意傳其子 華 及甥 薛稷 。” 明 劉基 《題富好禮所畜<村樂圖>》詩:“想應臨搨出秘府,筆意精到世罕儔。”清 張照《天瓶齋書畫題跋・跋項子京刻蘭亭帖》. 記載:“項子京刻唐摹蘭亭,袁伯應(袁可立子)家藏,筆意超絕,在宋本中未能多讓,固知不論時代也。” 清陳廷焯 《白雨齋詞話》卷二:“ 王沂孫 《水龍吟》……筆意幽冷,寒芒刺骨,其有慨於 崖山 乎?” 徐遲 《井岡山記》:“同行人特地指給我看其中的一條標語,字跡秀拔,縱橫吞吐,寫得極好,大有 毛澤東 同志的筆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