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北屬時期

第三次北屬時期,亦有稱為屬隋唐時期(越:Thời thuộc Tùy Đường),越南史家陳仲金將第三次北屬的年代定為603年至939年;另有定為602年-905年。

簡介

是越南歷史上被中國隋朝及唐朝統治,並過渡至獨立建國的時期。602年,隋文帝派遣大將劉方平定了前李朝李佛子的勢力,將今越南北部直接置於隋朝的統治之下。621年,唐朝取代隋朝並繼續統治安南,並設定都護府(曾稱作交州總管府、交州都督府、安南都護府、鎮南都護府等)及節度使等軍政官署,管轄當地。在第三次北屬期間,該地曾爆發多起民變,並受環王國(位於現今越南中、南部)、闍婆(位於爪哇)、南詔國(位於中國西南)的侵擾。906年,交州豪族曲承裕取代獨孤損成為靜海節度使,建立了割據交州的曲氏政權。其後,越南人士逐漸取得自主權力,標誌著第三次北屬時期結束。

歷史沿革

隋朝對越地的統治

公元6世紀中期,中國南朝梁轄下的交州地區(在今越南北部),爆發李賁的起事,並割據當地,越南史上稱作“前李朝”。到589年,隋朝(581年─618年)統一中國,越地則有李佛子勢力的盤踞。602年,隋文帝派交州道行軍總管劉方率兵南下,行軍順利,並向李佛子勸降。李佛子“懼而降”,於是將之遣送隋朝國都大興城,越南地區遂受隋朝統治。
其後,隋朝對越地的統治有所加強,這在稍後的唐朝政府亦沿襲下去。據中國大陸學者郭振鐸張笑梅的論述,指出隋在當地,設定了一套比較完備的地方軍政機構,加強控制越地及防止林邑國(即占婆)的北犯,務求鞏固邊防。早在李佛子降後,身為交州道行軍總管的劉方便立刻在當地實行統治。604年,隋設立總管。隋煬帝時,605年,林邑國出兵北犯,劉方隨即受任為驩州道行軍總管,領兵擊敗林邑。此外,隋朝把以往的州、郡、縣地方三級制,改為郡、縣二級制,精簡了地方行政架構,以免疊床架屋。在越地,亦實行了此一模式,設定了六郡(包括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和平定林邑後,一度設定了比景郡、海陽郡及林邑郡)、三十六縣。
隋煬帝末年,中國全境陷入群雄割據之局,其中之一的蕭銑據有荊州越之地,並與隋廷派任的交趾太守丘和發生衝突。丘和曾致力加以抵抗,後來得知煬帝被殺,便歸附蕭銑。及至唐政權於621年消滅蕭銑,丘和再歸附唐。唐朝遂展開對越地的統治。

唐朝的軍政建置

621年,唐朝接管越地。次年(622年),唐在當地設“交州總管府”,管治越地軍政,任丘和為大總管。其後又改總管府為“都督府”,總管改為都督。628年,唐太宗對全國實行地區改制,把交州都督府劃歸嶺南道。到679年,唐高宗改交州都督府為安南都護府,命劉延祐任“安南都護”,兼任“經略招討使”。其後,安南都護府曾有更名。757年,安南都護府改為鎮南都護府。758年,升安南經略使為節度使。768年,再改為安南都護府。791年,唐朝在安南都護府設定“柔遠軍”。
在唐朝晚期的唐宣宗唐懿宗時,中國西南地區的南詔曾向安南都護府發動進攻,唐廷多次遣軍與南詔交鋒。到866年,安南都護經略招討使高駢成功擊退南詔軍隊,唐廷隨即在越地設立藩鎮靜海軍,由高駢任節度使。其後,又曾稱為“安南節度使”。一直到唐朝滅亡,靜海軍節度使仍在越地進行統治。

唐時的越人起事

越南地區在第三次北屬時期,曾發生多起民變。民變的形成與唐政府官員的素質有關。從唐初開始,遇上此一問題,正如台灣學者呂士朋指出,“交州終不能得良吏以治之,州政不舉,貪利侵侮之風如故”。這大大影響了唐地越南地區的民情,元代史家胡三省作這樣的歸納:“史言蠻非好亂,苦於貪帥而亂。”
武后當政時,唐廷任劉延祐為都護,兼任“本管經略招討使”。劉延祐到任後把原先嶺南“俚戶”的舊輸半租,改為輸全租,導致俚戶不滿,並由交州人李嗣仙領導謀反(《大越史記全書》作“李嗣先”),但被劉延祐所誅。其後,李嗣仙餘黨丁建、李思慎率眾起事,攻破安南都護的官府,擊殺劉延祐。唐廷遂派桂州司馬曹玄靜率兵入安南討伐,最終擒殺丁建、李思慎等起事者。
722年,安南人士梅叔鸞(《新唐書·宦官傳·楊思勖傳》又作“梅玄成”、《資治通鑑》作“梅叔焉”)與林邑國、真臘國聯絡,攻占安南都護府,自稱“黑帝”。唐廷遣內侍兼驃騎將軍楊思勖前往征討。楊思勖到當地,招募“群蠻子弟”,加入人數達十多萬,於是平定梅叔鸞勢力。
791年,安南都護高正平增加賦斂,遭到當地民眾反對。農曆四月,安南地區的“群蠻酋長”杜英翰起兵進攻都護府(一說領導人物為馮興),高正平憂憤而死。七月,唐廷任趙昌為安南都護,成功將起事者安撫下來。
803年,安南地區的長裴泰鏟去交州城中的溝地,引起民眾的不滿,州將王季元驅逐裴泰。唐廷任用熟悉安南事務的趙昌再任都護,到任後,當地民眾慶賀,亂事平息。關於王季元起事的始末,《資治通鑑》則有另一說法:“安南牙將王季元逐其觀察使裴泰,泰奔朱鳶。明日,左兵馬使趙勻斬季元及其黨,迎泰而復之。”
唐憲宗時,出身“酋豪”的楊清,因不滿安南都護李象古行為“貪縱”,加上自身從驩州刺史遷任“牙門將”,於是鬱郁不快。819年農曆十月,因有黃洞蠻作亂,李象古命楊清率兵三千前往鎮壓。楊清在途中倒戈相向,進攻安南都護府,殺李象古。唐廷便命桂仲武任都護,意圖安撫楊清,授任為瓊州刺史,但楊清不從,在安南境內肆行“刑戮憯虐”,導致當地“人無聊生”。桂仲武便聯絡安南各地酋豪,逐步壯大實力,數月後聚集起七千餘人。其後,唐軍收復楊清據地,並殺楊清。事件遂平。
828年,峰州刺史王升朝反唐,旋即失敗伏誅。據《安南志略》,平定王升朝的安南都護韓約,後來又被亂軍所逐。
843年,安南經略使武渾命將士修築城邑,但引來將士叛亂,燒城樓、劫府庫,武渾逃奔廣州。其後,監軍段士則成功撫平亂局。
唐宣宗大中年間,安南都護李琢“為政貪暴”,強令以鹽一斗,交易牛或馬一頭,又殺當地的“蠻酋”杜存誠,引來民眾怨怒,因而聯絡中國西南地區的南詔進攻安南都護府。中國史家司馬光就認為,安南民眾對唐朝官吏的不滿情緒,“導南詔侵盜邊境”,亦即是說與後來南詔長期進攻安南都護府,有一定的關連。

越人自主及建國

中國踏入唐末五代時,越南地區人士亦開始進行自主。交州人曲承裕自稱靜海軍節度使,控制越地。到曲顥繼任節度使時,與盤踞中國嶺南地區的劉隱(南漢政權)對峙,“志在相圖”,雙方因而發生衝突。到曲顥之子曲承美繼位後,於930年遭到南漢進攻,曲承美被擒。
南漢剷除曲氏後,便委任愛州人楊廷藝(一作楊延藝)繼續管治越南地區,並派軍駐防,以備當地人士反抗。但在931年,楊廷藝發難,成功擊敗南漢駐軍,自稱節度使,統治越地。937年,楊廷藝被牙將矯公羨(一作皎公羨)所殺。楊廷藝的另一位牙將吳權征討矯公羨,矯公羨於是向南漢政權求援。南漢君主劉隱遂派皇子劉洪操(一作劉弘操)率軍入越。南漢與吳權軍隊在白藤江爆發戰事。結果,南漢戰敗,吳權在越地建立新政權,是為吳朝

對外關係

與占婆國的關係

中國隋朝在602年,派將領劉方率兵南下,把越南北部地區併入版圖後,位於印支半島的占婆國(中國文獻里又稱為林邑國),便成為隋朝南鄰。604年,劉方獲任命為驩州道行軍總管,與司馬李綱、欽州刺史寧長真、驩州刺史李暈、上開府秦雄等,從越北地區出發,進攻占婆。605年,劉方率軍到靈江口,與占婆王范梵志交戰,隋軍得利。其後深入至闍黎江,劉方擊潰敵軍,渡江後又再攻破占婆象陣。此後劉方行軍甚為順利,最終攻進占婆國都,范梵志奔逃。隋廷便在占婆國境設定比景郡(初稱盪州)、海陰郡(初稱農州)、林邑郡(初稱沖州)。不久隋軍撤退,占婆王范梵志返回故地,遣使到隋廷謝罪,其後朝貢不絕。
在唐代前期,與占婆國的邦交處於友好狀態,占婆曾多次遣使到唐入貢。但到唐朝中葉,占婆國踏入第五王朝(中國典籍又稱為環王國)後,雙方爆發軍事衝突,而唐朝治下的越南地區亦首當其衝。803年農曆一月,占婆王訶梨跋摩一世的軍隊侵入驩、愛二州。數年後,809年,占婆再度入侵安南都護府轄地,但被安南都護張舟所擊破。824年農曆十一月,占婆聯同黃洞蠻入侵陸州(在今越南諒山省一帶),陸州刺史葛維在戰事中陣亡。到唐朝晚期,安南都護府因與南詔國發生戰事,未暇顧及占婆。而占婆國在第六王朝時的君主因陀羅跋摩二世,則曾於877年遣使到唐廷入貢。

爪哇地區盜寇的侵擾

在中國唐代時,爪哇地區的訶陵國(又稱闍婆),與中土之間有著通商和邦交的關係。到唐代宗大曆年間,有一批來自爪哇的“崑崙闍婆”盜寇,入侵安南都護府地區,在767年更攻陷安南地區州城。唐廷調度軍隊,由安南經略使張伯儀與武定都尉高正平聯手,成功擊破崑崙闍婆。其後,張伯儀修築大羅城(又稱羅城,即現時越南河內),以作防衛。此後,安南未再受其侵擾。

南詔國的侵擾

南詔位於中國西南,與唐朝為鄰,與安南都護府所轄的越南地區亦亦互相接壤。自唐朝中葉起,南詔便與唐多次在四川地區相攻,勢成水火。唐朝官府在安南的治理又時有失當,使南詔對安南有機可乘,把戰線蔓延至當地。唐宣宗大中年間,李涿(一作李琢)任安南都護時,為政貪暴,強令以一斗鹽市馬牛一頭,並殺害“蠻酋”杜存誠,惹起當地民眾不滿。加上李涿把峰州戍兵裁撤,使到原替唐廷擔當防務工作的七綰洞蠻孤立無緩。七綰洞蠻酋長李由獨經南詔利誘後,便決定協助南詔,入寇安南。858年,南詔進攻安南的交趾城(即大羅城,為現時越南河內),然而安南都護王式已早在該地設防,“樹芀木為柵,可支數十年,深塹其外,泄城中水,塹外植竹,寇不能冒,選教士卒甚銳”,南詔軍隊知無法進攻,便撤兵而去。
其後,唐廷任李鄠為安南都護。李鄠上任不久,就殺害“蠻酋”杜存誠之子杜守澄。到860年農曆十月,李鄠對南詔用兵,收復位於黔中道的播州,但杜守澄的宗黨卻聯合南詔,合共兵力三萬,攻陷安南交趾,李鄠出逃到武州(位於現時中國廣西)。唐廷在861年的正月,便發起邕州一帶軍隊抗擊南詔。到該年六月,李鄠率武州兵擊退南詔軍隊,但唐廷仍因他“失守”及“殺守澄之罪”而加以流放。事後,唐廷有感與杜氏一族在當地甚有聲望,“務在姑息,冀收其力用”。
861年七月,唐、南詔雙方戰事不斷,在中國西南地區的邕州、巂州等地互有攻守。到862年二月,南詔再攻安南,安南經略使王寬向唐廷告急,唐廷便派蔡襲代任為經略使,發許、滑、徐、汴、荊、襄、潭、鄂等各道兵力,合共三萬,準備反擊。南詔軍見唐軍勢盛而撤退。
蔡襲統率各道軍隊駐守安南,卻引來嶺南西道節度使蔡京忌恨。蔡京便向唐廷奏稱“南蠻(指南詔)遠遁,邊徼無虞,武夫邀功,妄占戍兵,虛費饋運。蓋以荒陬路遠,難於覆驗,故得肆其奸詐。請罷戍兵,各還本道”,要求把各道軍隊撤回。蔡襲雖已多番上書,極言“群蠻伺隙日久,不可無備”,甚至作“十必死狀”,希望挽留駐兵,但唐廷最終只接納蔡京建議。結果在862年十一月,南詔派軍五萬入侵安南,蔡襲(時任都護)告急,唐廷才急忙調動荊南、湖南、桂州等地兵力數千赴援,卻又遭嶺南東道節度使韋宙從中阻撓,奏請唐廷先守衛邕州。唐廷便令蔡襲退守海門鎮(位於中國廣西。元代史家胡三省認為這等同是“棄交趾”)。蔡襲則堅守交趾,並繼續要求增援。但南詔大軍已將交趾重重包圍。到863年正月,南詔軍攻陷交趾,蔡襲戰死,唐軍亦告潰敗,南詔據有該地,由將領楊思縉領兵駐守,另又設安南節度使,由段酋遷任職。在唐廷方面,於同年六月廢安南都護府,在海門鎮另設“行交州”。但不久又復置安南都護府於行交州。其後唐朝又積極從事收復失地。
864年,唐廷任高駢為安南都護及經略招討使。865年,高駢命監軍李維周稍遲出擊,自己揀選士卒五千人先行,在邕州(位於中國廣西)擊敗協助南詔的“林邑兵”,又在龍州屯擊敗南詔軍,南詔軍燒毀物資及畜口,狼狽而逃。唐軍遂開進越地,在峰州擊破敵軍,安撫降眾,並將所獲物資充當軍用,並向交趾城(大羅)步步進迫。866年六月,唐軍包圍該交趾城,戰情發展對唐軍甚為有利,但這時李維周向唐廷進讒,稱高駢“玩敵不進”,唐廷因而把高駢召回,派出王晏權代替高駢。不過王晏權未能勝任,而李維周又性格凶貪,軍中將領不願服從。到唐廷得知高駢破敵得勝的真相後,便令高駢復職。高駢在軍中鼓舞士卒,於十月攻破交趾城,殲滅南詔軍三萬餘人,斬其將段酋遷。當時仍有兩個峒蠻依附南詔,唐軍乘勝擊破之,恢復了唐朝對安南的統治。戰後,唐廷在安南設靜海軍,任高駢為節度使。

社會文化

宗教發展

佛教在越南地區,漸成重要信仰。中國唐朝時期,禪宗中的毋言通一派,於9世紀傳入越南,其中心地區在現時河內城郊扶董一帶的建初寺(另有毗尼多流支派,在6世紀後期,即第二次北屬末期傳入越南)。當時安南都謢府更大力鼓勵佛教,在各地興建寺院。
此外,據越南出土的唐代文物青梅社鍾銘文所顯示,越地佛教在中唐時期,與中國一樣,傳統的“社”與“法社”漸相結合,形成一種融合式的“民間社”。此外,該鐘的銘文上記載的人物名字,既有佛教信眾,也有道士,他們均是鑄造社鍾時的捐施者,此一情況,與今日越南儒釋道三教融合,大概有一定程度的關連。

中國文風的南被

中國的唐代為文化發展蓬勃的時期,在文學上取得突出的成就。越南地區在第三次北屬時期,亦受到唐代文風的薰陶。在該時期,中國內地文人,因事被貶到越地,或受命到當地任官的有不少。被貶到當地的有王勃杜審言沈佺期等等,到當地任官而精通詩文的則有晚唐時的高駢,他們都留下關於在當地生活及工作的作品。與此同時,中國內地有不少人士,與越地朋友以詩文互贈,如楊巨源《供奉定法師歸安南》賈島的《送安南惟鑒法師》等等。由此可見中國內地和越地文人之間,有頻繁的文化交往,並從而帶動越地文風發展。
在越地亦有憑著文才,入仕唐廷的文人。較著名的是愛州人姜公輔。公輔在唐德宗時參加科舉,登進士第,因而入仕,曾官至諫議大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職,為德宗一朝的重要歷史人物,並與朝中名臣陸贄友好。他的作品《白雲照春海賦》及《對直言極諫策》,在後世被收錄到《全唐文》,反映他為具有文才及見識的安南文士。

本土習俗

越南地區在此一時期當中,雖籠罩在中國文化之下,但該地仍有部分的部落民眾,較少接觸中國文化。這些民眾被稱為“生獠”。據晚唐時期曾在靜海軍任職的崔致遠所提及,“生獠”在日常習俗、人際關係、衣著、嫁娶等方面,均與中原內地有所相當差異,保留了自身的特色。在他的《補安南錄異圖記》里記載:“管內生獠,多號‘山蹄’,或被發鏤身,或穿胸鑿齒,詭音嘲哳,奸態睢盱。其中尤異者,臥使頭飛,飲於鼻受,豹皮裹體,龜殼蔽形。搗木絮而為裘(原註:獠子多衣木皮,熟搗有如纖纊),編竹苫而作翅。生養則夫妻代患,長成則父子爭雄。縱時有傳譯可通,亦俗無桑蠶之業。唯織雜彩狹布,多披短襟交衫。或有不縫而衣,不粒而食,死喪無服,嫁娶不媒,戰有排刀,病無藥餌。”
越南地區的這些習俗,在10世紀後半期依然存在。980年,中國宋太宗皇帝起兵攻越時,曾下諭提到中越民俗的不同,並因此而動武:“爾民頭飛,我有車馬;爾民鼻飲,我有酒食……。爾民斷髮,我有衣冠;爾民鴂舌,我有詩書……。向化我其赦,逆命我其伐。”由此可見,越南從第一次北屬到第三次北屬的約一千年間,仍與中國存有顯著的的文化差異,並成為兩國爭端的肇因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