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分類
門英文名Angiospermae
綱英文名Dicotyledoneae
目英文名Primulales
科拉丁名Rutaceae
屬拉丁名Zanthoxylum
種拉丁名Zanthoxylum armatum DC.
種下等級:b.Zanthoxylum armatum DC. var. ferrugineum (Rehd. et Wils.) Huang ex C. S. Yang; Zanthoxylum ferrugineum (R. et W.) Huang
植物形態
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4米。枝暗紫色,有對生的皮刺,老枝上的刺基部木 栓化,暗灰褐色。單數羽狀複葉,互生;葉軸無毛,具寬翼和皮刺;小葉3~9,對生,無柄或具極短的柄;小葉片披針形或橢圓狀披針形,稀為卵形,長5~9厘米,先端尖,基部楔形,邊緣有小圓齒,紙質,兩面無毛而疏生透明腺點,主脈上具針刺,側脈不明顯。聚傘狀圓錐花序腋生;花小,青綠色;花被片6~8,三角形或鑽形;雄花具雄蕊6~8,藥隔頂部有腺點1顆;雌蕊心皮2~4,通常1~2個發育。蓇葖果1~2瓣,稀3瓣,紅色,表面有突起的腺點,果皮薄。種子黑色,光澤,直徑3~4毫米。花期3~5月。果期6~8月。
生於低山疏林、灌叢中及路旁。分布我國東南部和西南各地。
本植物的根皮或根(竹葉椒根)、葉(竹葉椒葉)亦供藥用,另洋專條。果皮在浙江、江蘇、廣西、湖南等地作土花椒使用。
地理分布
國外分布:東南亞地區; 東亞; 克什米爾地區; 琉球群島; 日本; 日本中部以南; 印度北部; 印度東北部; 印度尼西亞小巽他群島
國內分布:陝西省, 甘肅省, 江蘇省, 安徽省, 上海市, 浙江省, 江西省, 福建省, 台灣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廣東省, 廣西自治區, 重慶市, 四川省, 貴州省, 雲南省, 西藏自治區, 中國
性質
性味 苦、辛、溫,無毒。
成分 果含揮髮油。根含生物鹼 (為白蘚鹼、茵芋鹼等)。
功用 本品為芳香健胃、驅風殺蟲藥,微帶有麻醉性。主治風寒濕痹,肺氣上逆,四肢歷節疼痛。
[蛀牙病 (齲齒)]
竹葉椒枝皮,水煎含漱;並以棉球蘸濃汁,塞蛀孔中。
[感冒風寒,頭痛]
竹葉椒根9~l12克,水煎後溫服,蓋被臥床,取微汗。
[持氣肢脹簾,冷肚痛]
竹葉椒葉、吳茱萸等分,同搗爛敷於臍上,包縛固定,氣通則愈。
[口蕭,肢中氣脹,風濕性關節痛,蛔蟲腹痛,跌打傷病]
竹葉椒根6~9克,或種子7~14粒,水煎服,一日2次,外用適量。
[白喉]
取竹葉椒葉片背面蟲瘦中的蟲,焙乾研末吹喉。
生藥材鑑定
性狀鑑別 球形小分果1-2,直徑4-5mm,頂端具細小喙尖,基都無末發育離生心皮,距基部約0.7mm處小果柄頂部具節,稍膨大。外表面紅棕色至褐紅色,稀疏散布明顯凸出成瘤狀的油腺點。內果皮光滑,淡黃色,薄革質。果柄被疏短毛。種子圓珠形,直徑約3mm,表面深黑色,光亮,密布小疣點,種臍圓形,種脊明顯。果實成熟時珠柄與內果皮基部相連,果皮質較脆。氣香,味麻而涼。以色紅棕、味麻有涼感者為佳。
顯微鑑別 果皮橫切面:果皮外方顯著凹凸狀。表皮細胞1列,有時外被角質層。下皮細胞1-2列。中果皮寬廣,由薄壁細胞組成,分布油室5-6個,直徑311-467μm,維管束12-15個。內果皮為2-5列,木化,厚壁細胞。表皮及下皮細胞內含眾多無定形或顆粒狀棕色色素,中果皮薄壁細胞含較多草酸鈣簇晶,直徑10-40μm,並有少量方晶及圓形澱粉粒。
性味
辛,溫。
1、《貴州民間藥物》:“味辛,性溫。”
2、《江西草藥》:“性溫,味辛,有小毒。”
3、《四川常用中草藥》:“苦辛,溫,有小毒。”
功用主治
散寒,止痛,祛蛔。治胃寒及蛔蟲腹痛,牙痛,濕瘡。
1、《廣西藥植名錄》:"行氣消腫,祛風散瘀,止咳,祛蛔。治胃痛。"
2、《江西草藥》:"散寒止痛,解蛇毒。"
3、《四川常用中草藥》:"散寒,行氣,殺蟲,祛風。治胸腹冷痛,蛔蟲肚痛,風寒牙痛,濕毒癢瘡。"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0~15克;研末服,每次2.5~5克。外用:煎水洗。
選方
1、治胃痛、牙痛:竹葉椒果一至二錢,山姜根三錢。研末,溫開水送服。(《江西草藥》)
2、治痧症腹痛:竹葉椒果三至五錢,水煎服;或研末,每次五分至一錢,黃酒送服。( 《江西草藥》 )
各家論述
1.《廣西藥植名錄》:行氣消腫,祛風散瘀,止咳,祛蛔。治胃痛。
2.《江西草藥》:散寒止痛,解蛇毒。
3、.《四川常用中草藥》:散寒,行氣,殺蟲,祛風。治胸腹冷痛,蛔蟲肚痛,風寒牙痛,濕毒癢瘡。
考證:出自《本草圖經》。
相關詞條
《江西草藥》 | 《貴州民間藥物》 | 竹葉椒鹼 |
《四川常用中草藥》 | 《廣西藥植名錄》 | 《中國中部植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