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7/67c/nBnauM3XzADN5QTM2EDN4IDN0MTM1YTN5ITMwADMwAjMxAzLxQzLyc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在補遺《竹石小鳥圖》後,張大千並題上:“近世好事家最重小幅,以三尺上下為度。此風瀰漫南北,而吳中尤甚。於是骨董掮客一遇大堂幅,往往割裂,冀得善價。其摧殘前人心血,凶忍有甚於劊子手。此幅近得之香港,惜其斷璧,乃以意補(數)綴數筆。雖未能煥若神明,頓還舊觀,竊自比於瞽者之有(於)杖,慰情聊勝也”。由此,我們才了解到原畫曾經受過“割裂”的厄運,而大千見後的加筆使之“頓還舊觀”。從用筆上來看,張大千得八大之精髓,無論在形似還是在神似都很到位。從題跋中折射出當時的收藏理念也讓筆者深感有趣。
八大的原作為何被“割裂”?其原因只是由於當時的收藏家“最重小幅”。而八大的此圖即是由商人為謀高利切割過的一幅畫。行文至此,筆者不由聯想到當時藏家的收藏,由於品鑑愛好和條件,多好小幅,又以欣賞手卷、冊頁為貴,不時有兩三好友相聚把玩,以為樂事。比較近年來以巨幅書畫為重的市場來看有著不同的欣賞價值觀。
而此畫最具價值的地方在於中國畫壇的兩位曠世奇才——八大山人和張大千跨越260多個春秋而結下的筆緣,這種筆墨之緣既表達出中國畫的傳承軌跡,又體現出後代大師對前輩大家藝術表現的繼承和理解,這種風雲際會本身就是一段深具意義的藝壇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