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索

端午索,漢族節日習俗,纏掛各種端午索端午期間歷代沿襲用彩色或曰五色的線、縷、索作為驅邪避凶的節物,可以概稱為端午索。端午索“夫妻恩愛”的指述關係也隨之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如契丹族端午節以雜絲結“合歡索”系臂,來祈禱夫妻合美,家庭幸福。端午索有許多別稱,從材料的色彩著眼,稱朱索、五色絲、五彩縷、五色縷、五彩繒等;從辟病的角度著眼稱辟病繒;從延壽的角度著眼稱壽索、長命縷、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百歲索等等。

節日習俗

【注音】:duān wǔ suǒ

端午索有許多別稱,從材料的色彩著眼,稱朱索、五色絲、五彩縷、五色縷、五彩繒等;從辟病的角度著眼稱辟病繒;從延壽的角度著眼稱壽索、長命縷、續命縷、續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百歲索等等。

不管名稱如何,端午索的形制和功用是大體相同的,或繫於小兒手臂,或掛在床帳、搖籃等處,或敬獻尊長,以辟災除病、保佑安康、延年益壽。

應劭的《風俗通》則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後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 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裡。據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蠍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裡,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全康。

裝飾品

古代兒童於端午節所系的項索。

五彩絲長端午索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端午節的起源說法多樣,但節日的形成定型是在漢魏六朝,至唐宋而興盛繁榮,尤其是宋代,由於皇帝自上而下的大力倡導,這一節日更是備受重視。宋代端午節。皇帝要求翰林學士上"端午帖子詞"(實為五、七言絕句,貼於閣子上,故稱),眾多的帖子詞以及其他詩詞作品,給我們留下了有關宋代端午節俗的豐富資料。纏掛端午索,就是端午節俗中非常重要的一項。

“端午索”的符號指述意義

在中國古代社會,“男耕女織”的家庭勞作模式維繫著家庭乃至整個社會的生產秩序, “紡績織紝”的生產方式不斷模塑著女性的角色形象,端午索正是在這種分工的基礎上逐漸成為節日裡指述女性社會角色的符號化載體的。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 端午索的指述意義日臻豐滿,發展到後來成為極具家庭關係書寫意味的一種節物符號。

首先,端午索具有禳病祛疾、躲避兵災的指述意義。

端午索

在古代科技和生存條件極其低下的情況下, 人們對疾病、災禍等非常恐懼, 因而產生了許多與病禍有關的歲時禁忌。宗懍在《荊楚歲時記》記載:“五月俗稱惡月,多禁”。古人視五月為惡月, 萬事不吉。在節日裡,古代女性製作端午索最根本的動機是祈求家人健康、禳災祛禍。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曰:“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是南楚也。……江南卑濕,丈夫早夭。”南楚之地濕熱多疫,經常從事繁重的農業生產的成年男子染上疾病的機率自然更大。因此,“丈夫早夭”成為當時危及家庭關係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南楚又是端午節的核心影響區域,於是端午索便充當了妻子用於祝福丈夫遠離病禍、常保健康的符號載體。婦女贈給丈夫的端午索主要有“長命縷”和“辟兵繒”兩種形制,長命縷象徵著丈夫長壽, 辟兵繒寄託著婦女們希望丈夫能夠躲避兵災和不染瘟疫。端午索的色彩因形制不同而更為豐富多樣,並且最具象徵意義。東漢《風俗通》曰:“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這種“五色絲”是以五種顏色的蠶絲製成“長命縷”、“辟兵繒”等,五色分別為青、赤、白、黑、黃, 代指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古代婦女藉此隱喻丈夫能夠五方大吉、處處平安。

其次,端午索指述夫妻恩愛關係。

端午索的“索”,在《說文·屮部》中作“屮”,糸會意,為草本盛之意。段玉裁曰:“屮糸者,謂以草莖葉糾繚如絲也。”可見端午索最初和一些可以編成繩索形狀的草木有關。在中國大部分地區, 端午節流行采百藥以作藥浴的節俗,其象徵意義也是祛病。端午節這天,婦女們採集一些具有一定藥理作用的草木回來, 除了供全家人洗浴以外, 還把一些柔韌的藥草、樹枝編為索狀,佩帶於身,用作祛病消災的象徵物。妻子又將這種端午索贈於丈夫,希望其遠離疾病。這種樸素的祝願所寓含的夫妻恩愛的指述關係,尚處於以禳災祛病為核心的萌芽階段。後來,端午索更多的是替之以麻、絲、棉等物料。與草木相比,麻、絲、棉製品外觀更為精巧,顏色也更加豐富,更能反映女性的心靈手巧, 從而更好地滿足古代女性獲得丈夫乃至整個社會認可的期待心理。當大量形制精美、寓含和諧吉祥的端午索被婦女們親手製作出來饋贈丈夫時, 端午索指述夫妻恩愛關係的意義得到了快速發展。至唐代,端午索吉祥歡娛及家庭和諧的指述功能得以進一步加強。李白《荊州歌》雲:“白帝城邊是風波, 瞿塘五月誰敢過? 荊州麥熟繭成蛾。繰絲憶君頭緒多, 撥穀飛鳴奈妾何!”“撥穀飛鳴奈妾何”一句更為直接地說明了五月和女性情感表達之間的關係。“撥穀”俗稱“布穀鳥”。《歲時廣記》又載:“布穀腳脛骨, 令人夫妻相愛, 五月五日收帶之各一,男左女右,置之水中,自能相隨。江東呵為郭公, 北人云撥穀。一名獲谷, 似鷂長尾。”這說明布穀腳脛骨也曾是端午節表達夫妻恩愛的節物之一。如此,“撥穀鳥”、“端午索”就與婦人的“情思”有了指述關係。只不過到了後來, 在端午節物的流變中, 端午索大多以絲織就,“絲”與“思”諧音, 而布穀腳脛骨畢竟是天然之物,難以獲得,其便利性不及端午索,於是“布穀鳥”、“布穀腳脛骨”象徵夫妻恩愛的意義便逐漸雜糅融入到端午索這種節物之中。端午索“夫妻恩愛”的指述關係也隨之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如契丹族端午節以雜絲結“合歡索”系臂,來祈禱夫妻合美,家庭幸福。

再次,端午索指述母子和諧關係。

對“五月子”的禁諱規避,呈現出端午索在母子這一異代關係上的指述功能。東漢王充的《論衡·率性》中說“俗有大諱四”。其一便是“諱舉正月、五月子”。應昭的《風俗通義》:“五月五日生子, 男害父, 女害母。”俗雲此日所生之子, 有不祥之兆。據《史記》記載,戰國時齊國的孟嘗君只因生在5月5,便從小几遭被棄的命運。按中國的老迷信,“5”乃是個不吉利的數字,能給人帶來災禍。屈原一心報國卻屢遭迫害,眼看山河破碎,又回天無力,於是憤而投江,那天恰好是5月5日。舊社會的人們對“五月子”多加禁諱,在“惡月惡日”里非常重視小孩與父母之間的和諧關係。婦女在端午節里給兒童頸部、手腕、腳腕等部位帶上各種形制和色彩的端午索, 用以祈盼母子關係和諧,孩子能夠健康成長。

五光十色、美倫美奐的端午索記述著中國古代女性的訴說與希冀,寄託著女性對夫妻、尊長、子女等和諧家庭關係的渴盼,也正是這個原因, 端午索作為人們心靈之間友愛和諧的神秘紐帶,在歷史上以一種極具廣泛影響力的節物形式而存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