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銀根

章銀根,出生於1967年7月,代表作品《八仙過海燈》。

人物介紹

章銀根,男,1967年7月生。是“八仙燈”第五代傳承人。
東至花燈舞中的“八仙過海燈”,始創於1935年,是東至花燈中一班特色燈,系東至張溪鎮土橋村陳湖組胡氏家族傳承。
1981年在家務農時,帶領村中人學舞八仙過海燈。在學舞八仙過海燈的過程中,積極組織,白天沒有時間訓練,利用夜晚來組織訓練,使參加人員能熟練地掌握各種舞姿和技藝。
自1982年開始至今,數次帶燈參加縣文化部門組織的新春燈會活動,多次受到縣文化部門的表彰,
因傳承人是村乾,組織能力強,閒時以傳幫帶的形勢,開展傳承和節慶玩燈活動。

經歷

1935年,當地發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旱災,顆粒無收。當年的陳湖村除老年人在家以樹皮、草根維持生命外,其餘拖兒帶女逃荒到徽州。為了養活妻子兒女,有的打夾板,有的打連槍,有的唱小調等民間小曲向人乞討。當時,在徽州逃荒的具有紙紮藝術的胡星移(已故)和陳金海(已故)兩位老人在祁門縣閃里扎了五匹彩馬,並編詞曲,安排五個男孩排練“五馬跑朝”的燈藝,以此挨村挨戶乞討。因乞討方式獨特,第一天就討來百斤大米、玉米等食物。就此,他們天天跑天天討,嘴裡唱著“天旱數月不下雨,田間秧苗變黃秧。村民餓得無法想,騎著馬兒來逃荒”。
次年,當地風調雨順,農業喜獲豐收,春節期間兩位扎匠師傅為了教育孩子們不忘外出逃荒的飢苦,又扎了五匹彩馬要孩子們玩“五馬跑朝”來歡度新春佳節。從此後,晚輩們為了不忘記老一輩人在徽州逃荒時的飢苦情景,每隔一兩年,在春節期間玩一次,直到1949年解放,又由胡定華(退休幹部)、胡涌泮(已故)、胡進先(已故)、胡學淵(已故)等老藝人為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由原先的扎五匹馬增加到八匹馬,喜慶人民分得土地,當家作主,可以各自創業,取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之美意。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八仙燈在章銀根的精心組織和參與下,漸漸完善和恢復了八仙燈的正常活動。1981年章銀根在家務農時,帶領村中人學舞八仙過海燈。在學舞八仙燈的過程中,積極組織,白天沒有時間訓練,就利用夜晚來組織訓練,使參加人員能熟練地掌握各種舞姿和技藝。
2004年被中央電視台《華夏文明》拍攝,在國內外播出,有力地促進了八仙燈的傳承和發展。2005年,農曆正月初六,中央電視台又對“八仙燈”進行了拍攝並於正月初九在新聞頻道播出,進一步推動了八仙燈這一特色文化品牌的發展。
在章銀根的腦海中清晰的記著,燈中八位神仙(張果老、韓湘子、呂洞賓、曹國舅、漢鍾離、藍彩荷、鐵拐李、荷仙姑)騎著八種顏色的馬,口唱祝福之類唱詞。1978年他在校讀書的時候就參加了八仙過海燈的演出,在演燈中扮演呂洞賓一角色,舞姿獨特。他不僅能善演呂洞賓,還能栩栩如生地扮演鐵拐李,手拿寶扇,拄著拐杖,腰掛酒葫蘆,風趣地翩翩起舞,舞姿技術更加豐富多彩。在本村及臨村進行活動。八仙燈舞起來的是歡樂,唱出來的是心聲。燈會在莊稼庭院演一場,歡笑就喧染一片,在山路上扭一串,吉祥就灑滿一村。燈會是春天的使者,是一年的春景。人們在敲鑼打鼓中,心被照亮,希望和熱情被點燃,新的一年就活蹦亂跳地來到人們襟懷之中。

成就

自1982年開始至今,數次帶燈參加縣文化部門組織的新春燈會活動,既給東至增添了歷史文化,又豐富了當地人們的文化生活。1985年春節,縣文化館舉辦牛年花燈大賽,城鄉50多位民間藝人製作200多盞花燈參展,有荷花、花籃、花轎、龍頭燈、八仙過海等多種式樣。胡氏家族的“八仙過海燈”、黃氏家族的“六獸燈”、金塔村胡村組的“五猖太平燈”等,其中“八仙燈”獲得了全縣表演花燈第一名,多次受到縣文化部門的表彰,其中對傳承人章銀根個人表彰6次。
如今,在縣委和縣政府及文化部門大力支持下,每年春節都為廣大民眾表演“八仙燈”。每年他們參加縣文化局舉辦的業餘骨幹培訓班以幫助他們提高業務水平。
現在,燈的製作也有了新的改善,逐步的做到更講究、更完美,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在黨和政府的親切關懷下,他們決心進一步完善,為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東至花燈》已獲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作為東至花燈中的特色燈種“八仙燈”的傳承人,章銀根感到非常榮幸,更有激情的把這一燈種繼續發展下去,就算再苦再累,章銀根都高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