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的死亡

穿越時空的死亡

《穿越時空的死亡》是一部由導演理察·凱利執導拍攝的驚悚片,片長133分鐘。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譯 名 死亡幻覺/怵目驚魂28天
◎片 名 Donnie Darko
◎年 代 2001
◎國 家 美國
◎類 別 驚悚/劇情/科幻/懸疑
◎語 言 英語
◎字 幕 中英雙字幕
◎IMDB評分 8.3/10 (110,892 votes)
◎片 長 133 Min

演員詳細

◎導 演 理察·凱利
◎主 演 派屈克·斯威茲 Patrick Swayze .....Jim Cunningham
貝絲·格蘭特 Beth Grant .....Kitty Farmer
塞斯·羅根 Seth Rogen .....Ricky Danforth
諾亞·懷爾 Noah Wyle .....Prof. Kenneth Monnitoff
德魯·巴里摩爾 Drew Barrymore .....Karen Pomeroy

影片介紹

在達可一家人正吃著披薩時平常時刻,發現了家裡的小孩東尼開始接受到來自外太空的訊息。那個晚上,東尼被召喚出他的房間,也因此逃過了一架飛機不可思議的墜毀在他的天花板。更多的幻覺出現了,他開始相信世界將在28天內毀滅,東尼接收到來自一個六腳畸形怪物的訊號,通知他世界末日的來到。而他是被選為宇宙中唯一的目標。東尼察覺到,他必須利用他的智慧,來面對這非常奇特、詭譎的生命變化。他也開始了解,為了當一個真正的英雄,他必須先面對周遭老師、同學恐懼的態度……

《死亡幻覺》:穿梭時空的憂傷詩意

奧森·威爾斯拍《公民凱恩》的時候25歲,理察·凱利拍《死亡幻覺》的時候也是25歲。一個導演的處女作就拍成這樣,簡直讓人嫉妒。理察·凱利說他剛從南加州大學電影系畢業的時候就構思了這個劇本。之後的一年半就一直在四處碰壁,要么是劇本不過關,要么是沒人相信一個從未拍過片子的大學生。直到有一天劇本流落到了德魯·巴里摩爾的手裡。在《霹靂嬌娃》的片段預告放映會上,凱利問巴里摩爾願不願意演個角色,巴利摩爾說,行啊,只要你讓我當製片。於是,2000年夏天,片子開拍了。預算450萬。在2001年的聖丹斯電影節上首映,成為當時的熱門話題。不過由於911事件推遲了放映,而且僅限於全國58家影院。不久之後20世紀福克斯發行了DVD。目前在IMDB上得到8.3的高分,已經有將近三萬人投票,名列第94。
《死亡幻覺》這個譯名容易讓人誤解,好像一切都可以用最後的“恍然大悟”(諸如夢啊瀕死體驗阿什麼的)虛晃過去,這就降到《香草天空》的水平了。很多人又把它跟《穆赫蘭道》比,複雜倒是複雜了,不過《穆赫蘭道》未免過於故弄玄虛。雖然理察·凱利非常崇拜大衛·林奇,而且說相形之下,他的《死亡幻覺》就跟《小鹿斑比》似的。
這片子最打動我的地方是它的詩意(雖然這年頭說“詩意”顯得很操蛋)。“詩意”的意思就是它很抒情,就是悲劇底子上的一點亮色。一個高中生,16歲,冥冥中被捲入另一個世界,像《愛麗斯夢遊仙境》一樣,在一個讓人心碎的“Mad World”里體驗存在的意義和愛的溫暖。最後,一切回到從前,仿佛什麼都沒有發生。天災人禍,世界如常。
我看著看著就想起另一個片子,《幽靈世界》。主人公都是古里古怪的,也沒什麼朋友,在家長和老師眼中都是“問題少年”,但突然就出現了一個人,愛上他/她了。《美國麗人》也是這樣,一個中產階級小鎮,男生總是不說話,拿著DV拍來拍去,晚上還拿望遠鏡偷窺。有一天他對女孩說“讓你看看我拍過的最美的東西”,電視打開,竟是一個在風中飄來盪去的塑膠袋。《死亡幻覺》里,Gretchen問Donnie:“你怎么總是怪怪的?”Donnie說:“喔,對不起。”Gretchen就說:“這是誇你吶。”於是兩個人就在一起了。這種命定的相遇,《暗戀桃花源》里的江濱流說:他們一定要相遇,如果在昆明不能相遇,在上海也要相遇,在上海不能相遇,在海外也一定會相遇。他們要是不能相遇那是不可思議的。好像這個世界就是為了他們的相遇而準備好了似的。然而遺憾的是,Gretchen在那個命定的世界裡死掉了,為了讓她在另一個充滿可能性的世界中繼續活著,Donnie也只好死掉了。
所謂“時間不逝,圓圈不圓”,世界在哪一秒發生差錯,誰都不知道,只不過在第二個一秒,有個女孩還恍惚記得一樁愛情的發生。
《幽靈世界》里有個老頭,每天都坐在街頭的同一把椅子上,從早到晚,日復一日。有一天女孩對他說:你等什麼呢?。老頭說我等車。女孩說班車早就改線啦。然而故事結尾的時候,竟然真的有一輛班車出現了,而且就停在老頭身旁。老頭沉默著上了車,離開了小鎮。《死亡幻覺》里有個老太太,101歲了,一頭蓬亂的銀髮,當過修女,後來拋棄上帝寫了一本《時空旅行奧義書》。老太太每天都走到馬路對面,打開信箱的鐵盒子查信。可是鐵盒子永遠是空的。直到有一天,Donnie給他寫了一封信,說“我希望當世界末日來臨的時候,我還能吐納呼吸,因為還有那么多事情鋪展在我面前。”
時間不重要,等待才重要。只要相信,奇蹟就會出現。似乎只有老人懂得這個道理。
片子裡有個教文學的女老師,德魯·巴利摩爾演的(她的Flower Production是本片的主要製片方),上課的時候教學生們Graham Greene的一篇小說《The Destructors》,講的是一群調皮搗蛋的孩子對一個老人住的房子搞破壞的故事。老師問Donnie這故事是什麼意思啊?Donnie說:“Maybe they wanted to see what happend if they tear the world apart,to make things change.”我當場被這句台詞擊中,這簡直是人與“存在”抗爭的真正悲劇性秘密:世界不應該是這個樣子的。我要毀滅一切,改變這個世界。
片子裡還有一個道貌岸然的“精神牧師”Jim。他就像《木蘭花》里的湯姆·克魯斯一樣,不斷的在電視裡和講台上蹦蹦跳跳,為他那一整套雄辯的價值體系布道,一大批追隨者視他為淨化靈魂的精神領袖。這些信徒如同《夢之安魂曲》里愛上電視的老媽媽,無可拯救,無所依託,絕對虔誠,瘋狂信教,直到一把火燒出一個兒童色情工廠。就像楊德昌說的,這個時代,沒人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得你去告訴他要什麼。80年代美國重提所謂“家庭價值”,因為信仰崩潰。其實放到今天,哪都一樣。
為什麼把故事放到80年代,導演說一是因為他那會正好青春期(88年的時候13歲),二是關於80年代的懷舊作品太少了。70年代不記事,90年代又信息爆炸,2000年人們都相信世界是假的,等待《駭客》第二集摧毀虛擬帝國。只有80年代的史匹柏、贊米基斯和詹姆斯·卡梅隆對他影響最大。於是就選了很多80年代的歌,比如Tears For Fears的,而且都很便宜,因為樂隊早就解散了,彼此罵娘。
中國觀眾聽人家80年代的懷舊歌曲,可能就跟法國人聽《站台》里的《火車向著韶山跑》似的,知道是什麼“功能”,但肯定泛不起鄉愁。不過是真好聽,尤其是片尾憂傷瀰漫的《Mad World》,仿佛真的讓觀眾和片中所有的生者一起,為失去的愛哭泣,為我們的罪懺悔。
除了音樂,還有關於電影的引文。80年代的美國大片我們都看過。首先是贊米基斯的《回到未來2》,本片借了一點點“平行宇宙”的概念;其次是史匹柏的《E.T.外星人》,月下腳踏車那一段;再次是詹姆斯·卡梅隆的《深淵》,借了一點點“水蛇”的特效造型。最經典的是:Donnie和Gretchen去看夜場電影,薩姆·雷米的《人玩鬼》(The Evil Dead)。諾大的電影院裡只有他們兩個人,Gretchen靠著椅背睡著了。銀幕上黎明降臨,旭日初升。悲愴的詠嘆調響起,太陽幻為鐘錶,畫面扭曲,光芒萬丈,竟是開了一道時空之門,這一場景簡直讓我目瞪口呆,只覺眼前所見是一出為冥冥宇宙上演的希臘悲劇(《人玩鬼》系列中有本“死亡之書”,記載了召喚邪魔的魔法,跟本片有異曲同工之妙)……接下來,Donnie走出電影院,門口的霓虹燈牌上竟是《基督的最後誘惑》。大家都知道,在《基督》一片裡,就在耶穌被羅馬人釘在十字架上的時候,他發生了幻覺,並在幻覺中得救,結婚生子,直至垂垂老矣。在他行將就木時,猶大來了,指責他的背叛行徑,此時他才幡然悔悟,並且發現自己仍在十字架上。可見兩片不僅在結構上近似,而且Donnie簡直就是80年代的再生耶穌。另外,弗蘭克這個“想像中的朋友”明顯是受了《閃靈》的啟發(導演本人聲稱他最喜歡的恐怖片就是《閃靈》,最喜歡的電影則是《2001太空漫遊》),至於為什麼把弗蘭克設計成“兔人”的角色,好多人說是向《迷離世界》(Harvey,詹姆斯·斯圖爾特1952年主演的一部幻想喜劇片)致敬。但導演本人那會還沒看過《Harvey》,他的理由是:他知道弗蘭克最後要在萬聖節的狂歡派對上盛裝出現,而且兔子生性溫和善良,套在人身上反而透出一股邪氣,就是反諷了。
本片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要徹底弄懂劇情,你必須到它的官方網站上找線索。當然,不較這個真也不影響對總體氛圍和主題的把握,但只有看完整個官方網站,你才能真正搞清楚一切因果。這個策略有點像當年的《女巫布萊爾》,只不過它已經不僅停留在宣傳造勢的階段上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