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岩

穿山岩

穿山岩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七星區穿山小街55號穿山景區內,1979年被發現。它是桂林市繼七星岩,蘆笛岩之後的又一大型風景溶洞。

簡介

穿山岩穿山岩

穿山是桂林的名山之一,自古以來,久負盛名。其主峰有一穿洞,空明正圓,好似一輪明月高掛,人稱 “月岩”:由於它南北穿透,故又名“穿岩”,穿山也因此而得名。穿山有大小30多個岩洞,其中最美的要數1979年發現的穿山岩。它是桂林市繼七星岩,蘆笛岩之後的又一大型風景溶洞。岩洞總長517米,遊程248米,常溫保持在攝氏22℃左右,冬曖夏涼。洞內精美的石鐘乳石筍石幔、石盾琳琅滿目,美不勝收,特別是那晶瑩透亮的鵝管、捲曲的石枝、雪白透明的水晶石、石頭開花長毛,形成了穿山岩獨有的四大特色,具有很高的觀賞和科研價值。因此,穿山岩被人們譽為“世界罕見神奇的水晶寶洞”。

相關傳說

月岩是漢朝伏波將軍援用箭射穿的。那時伏波將軍奉命督師桂林,抵禦竹遲國侵犯我國南疆。威武的伏波將軍震懾了竹遲國王,迫使他議和談判,雙方商定:竹遲國退兵到一箭之距以外。伏波將軍上 伏波山拉弓射出神箭,穿透了 穿山、灕江掛月山、陽朔 月亮山,直射到兩國邊境交界線上,竹遲國王不得不撤兵回老巢。因為是他的箭射穿的山,故取名穿山。

形成原因

穿山岩穿山岩
科學家認為:水能溶解石灰質。這種溶解十分緩慢,人們不易直接觀察出來。俗話說“水滴石穿”,除了水的衝力和風化作用外,其中一部分岩石是被水溶解了。千萬年來,不斷運動著的水,具有神工鬼斧的超凡本領,給大地沖刷、溶蝕、刻畫出無數形態各異的岩溶地貌。與此同時,流入岩石裂縫的雨水,溶解了構成石灰岩的主要物質——碳酸鈣,成為碳酸鈣溶液。隨著溫度升高、壓力降低、水汽蒸發和二氧化碳逸出,碳酸鈣物質重新結晶。凝成固體,附生在洞頂、洞壁和洞底上。由滴水從洞頂下滴生成的稱“鐘乳石”,由洞底向上點滴積累就是石筍,上下連線的為石柱;由流水從洞頂下懸者稱“石帶”、“石旗”,從洞壁流下者叫“石幔”、“石瀑”“石盾”;在洞底生成的或“邊石壩”或“石梯田”以及變化多端的形狀;這種神奇的溶蝕作用,還產生在洞內含有碳酸鈣的水汽飛濺附著、分離,同樣經過相繼結晶作用,形成“石枝”、“石花”和“石毛”有的串連擴大為“葡萄石”、“蘑菇”、“石靈芝”、“石珊瑚”等,它們恰恰在發育成長的時期,顯得俊俏多姿,富有生氣,至今仍然在“生長”。岩溶世界就是這樣奇麗多彩,妙趣橫生,它喚起人們的遐想、神思。它們如人一樣,有它的幼年、青年和走向消亡的老年。比較來說七星岩、蘆笛岩是趨向老化的岩洞。穿山岩是最年輕的一代,因此引起地質界的興趣,吸引著眾多遊客。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