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空間戰爭》首先簡要回顧了國際航天發展史的發展階段,繼而重點論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各國航天政策的變化及其影響,探討何以美國如此沉迷於發展太空技術,不只將太空技術作為全球化的工具,還將其作為通向擴張太空武器的道路,而美國現在已經主宰了太空武器軍火庫。太空軍事化進程不斷加快,世界一些軍事強國紛紛加快太空武器裝備的開發、生產和套用進程,以奪取軍事上的“制天權”先機。2005年,俄羅斯、歐盟、印度、日本甚至包括伊朗在內的許多國家都在大力發展太空力量,以爭奪一席之地。尤其是中國,作為亞洲第一個具有航天載人技術的大國,必將扮演其舉足輕重的角色。多國競相逐鹿太空,搶占軍事制高點,寂靜的太空已經成為人類的下一個戰場。
瓊·詹森-弗里澤(Joan Johnson-FreeSe)認為太空武器競賽及美國尋求獨享至少是主導太空資源,已經使美國與真正的盟國關係疏遠,而盟國的支持恰恰是美國確保太空優勢所必需的。書中,弗里澤分析了美國載人航天計畫衰落的種種原因,例如欠缺政治支持及資金等。弗里澤認為應該通過合作而非競爭來促進美國太空安全,並為此提出了建設性的建議。弗里澤強調太空國家之間應該合作而非競爭。
編輯推薦
《空間戰爭》由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縱觀當今世界軍事形勢,雖然總體上趨於平穩,但是爭奪未來軍事主動權的鬥爭仍然暗潮洶湧,這其中尤以太空爭奪最為突出。隨著現代航天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活動的空間正逐步從地球走向太空,誰能最有效地進入太空領域,誰就將取得巨大的戰略優勢。核武陰影尚未散去,天戰利劍又將高懸。美國“先發制人”的太空戰略,使其朝著部署太空武器邁出了一大步,拉開了太空軍事化的帷幕。
媒體推薦
《空間戰爭》是一部優秀的關於空間戰略著作,探討了當前太空領域涉及國家安全的許多內容,提供了充分的背景介紹,為這些令人苦惱的問題找到了合理的解決方案。瓊·詹森一弗里澤這部新的重要著作對太空政策辯論的“圈裡”和“圈外”都進行了內容廣泛的討論。這本書不但國際視野廣闊,而且還為制定更為全面的美國太空戰略開出了藥方。
——羅傑·D.勞尼烏斯
史密森學會(Smithsonian InstJtulJon),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太空史部對於那些永遠無發和美國用坦克對坦克、飛機對飛機的辦法打贏仗的國家來說,攻擊美國在太空的系統可能是一個無法抗拒、最具誘惑性的選擇。
——王虎成《美國的軍事“軟肋“與戰略弱點》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瓊·詹森·弗里澤 (JoanJohnson.Freese) 譯者:葉海林 李穎
瓊·詹森-弗里澤(JoanJohnson-Freese),美國海軍軍事學院(羅得島紐波特)國家安全決策系主任,從事了二十多年的太空研究與寫作工作,曾出版多部著作,包括《國際航天合作模式的發展變化》 (Changing Patterns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以及與羅傑·漢德貝格(Roger Hand berg)合作的《恐怖前線:改變21世紀的太空範式》(Dormant Frontier:Changing the Paradigm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等。
目錄
前言
鳴謝
第一章 對撞的雄心
第二章 太空技術軍民兩用性的難題
第三章 “阿波羅”計畫後的載人航天
第四章 太空軍事化
第五章 太空武器化
第六章 美國宇航工業的政治化
第七章 歐洲的太空抱負
第八章 中國的太空抱負
第九章 如何避免太空競賽:美國太空戰略應該更加兼容並蓄
序言
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太空強國。美國太空技術在地球上的套用,如通訊及導航,提升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質量,促進了經濟發展。美國的航空航天產業世界領先,而且利潤豐厚。這一產業的某些領域由於國際上對其產品的需求增加而持續蓬勃發展;不過也有一些領域,尤其是通信衛星領域,與其他的國家相比則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太空技術也為美國士兵們提供了便利,賦予了美國軍隊超乎想像的優勢。最後,太空技術帶來了也許是美國在世界上最激動人心的時刻,那就是l 969年尼爾·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rong)在月球上邁出的第一步。“一個人的一小步,整個人類的一大步”,這標誌著美國在太空領域遙遙領先的地位及其未來的發展方向。但是,所有這些優勢和進步,都不能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應當確保這些優勢,使這些技術進一步發展和成熟。本書認為,美國當前不少太空政策既不成熟也不完善,必須對之進行深入探討和調整。有太多政策要么常常是盲目而相互矛盾的、要么是不具可操作性的、要么沒有建立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它們產生了不可預計的後果,很可能危及美國的太空優勢地位甚至危害美國的國家安全。不應當簡單地執行那些做出錯誤決策的人的指示和政策,而應當全面地對這些政策進行重新考量。本書正是試圖提供背景和數據分析,以便對這些政策進行重新考察。
可惜的是,有一些與太空戰略問題密切相關的重要話題無法在本書中全面闡述。例如,太空軌道垃圾問題,太空垃圾已經影響到了太空作業,而且未來此問題還將愈發嚴重。關於“哥倫比亞”(Columbia)號太空梭失事的最初一種理論就是認為,是太空垃圾的衝撞導致了哥倫比亞號墜毀。可是,就像核廢料的處置一樣,太空垃圾的處置問題也被簡單化地擱置起來,等待“未來的某一天”去解決,因為也許那時候就能解決了。人們說,等到25美分大小的一小片太空垃圾真的對宇宙飛船造成破壞時再說吧。
文摘
第一章 對撞的雄心
美國注定要成為一個偉大的、繁榮的、強大的國度。
——詹姆斯·麥迪遜(James Ma,di son)的《國情咨文》
2003年10月到2004年10月間發生的四起與太空有關的事件,引發了公眾和媒體不同程度的反應,有的事件人們毫無所動,而有的則引起了適度的關注。首先,1003年10月l5日,中國的第一名字航員(astronaut),或者說“太空人”(Taikonaut)被成功地用“神舟5號”(Shenzhou V)飛船送入太空。中國由此加入了那個由美國和俄羅斯組成的高級載人航天俱樂部。那個10月末,也就是30日,中國和歐盟(European Union,EU)簽訂協定,中國入股了歐盟的“伽利略”(Galileo)導航衛星計畫,這一計畫很可能會對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的能力形成挑戰。導航衛星系統對自動提款機的使用、航空安全、遊客在租來的汽車上使用“永不迷路”(NeverLost)系統導航等等都有幫助,甚至也用於美軍轟炸機向伊拉克投下精確制飛彈藥。這前兩起事件都發生在美國以外,前一起折射出一個開發中國家的嶄新的載人航天計畫,另一起則體現了太空的商業價值。
之後,2004年1月,小布希(George W.Bush)政府宣布了《新太空計畫》(New Vision for Space Exploration),意在將美國帶到月球、火星以及其他星體上去。計畫的意圖可能是很美好的,不幸的是,從一開始計畫的可行性就遭到了質疑。亞歷山大?羅斯(Alexander Rose)稱之為“注定要延誤的計畫”,其時間表和預算都堪稱“科幻小說中的極品”。
最後,2004年8月,美國空軍出版了空軍第2—2.1號學說檔案,名為《反太空行動》(Counterspace Operation)。這份檔案可能比以往的任何一份都更加彰顯了空軍的太空戰略野心。其宣稱保衛美國利益的太空行動既包括防禦性的,也包括進攻性的,不但提及了太空武器,而且暗示有可能首先使用這類武器。空軍低調公布這份檔案的意圖之一在於檢驗一下檔案會激起多大程度的關注以及隨之而來的忿怒,而實際上這份檔案卻絲毫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結果,空軍便於2005年5月要求專門的行政許可以實施新的國家太空政策指導,“向部署進攻性和防禦性的太空武器方面作進一步推動”。
分別而論,這些事件都很有趣,對於醉心於太空的人士而言更是如此。但合在一起,這些事件便表明了一種危險而風行的趨勢。美國的太空利益與野心與世界其他國家背道而馳,美國正在朝著進攻性和防禦性兼備的太空武器化目標邁進,而其他國家則將太空資源首先視作推動世界全球化的必需工具,對美國昭然若揭地武裝和控制天空,並有可能將其他國家排除在外的野心心存恐懼。這種趨勢的戰略和地緣政治影響使這些孤立事件的重要性按數量及順序得以提升。
甚少有人反對太空資源的軍事需求,太空軍事化,指的是軍事部門承認太空資源的價值並運用這一資源,這在很久以前便產生了,甚至早於人類開始太空旅行之前。太空軍事化使得美國得以獲得顯著的安全利益,這種利益在未來必須得到捍衛,問題只是如何捍衛這些利益。此前一直公開宣稱並非美國興趣所在的太空武器現在似乎成為布希為了實現捍衛美國太空利益以及其他任務的可選手段之一。在對太空武器化的利弊討論中,應該牢記的一個要點是那些主張太空武器化實際上將削弱而不是增強美國的安全的人士,並非必然反對太空的軍事用途。太空軍事化和武器化之間的界限有時有意無意地處於模糊狀態。《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的一篇社論在譴責那些對太空武器化的潛在趨向的質疑之聲時,使用了太空“軍事化”的標題。在這件事兒上糊弄人是無濟於事的,應該在證據和分析的基礎上進行清晰的辯論,搞清楚對於美國的最佳利益而言,應該採取怎樣的短期和長期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