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山馬村金代段氏墓群雜劇磚雕
正文
金代戲曲文物。共有雜劇磚雕6組,發現於山西省稷山縣馬村段氏墓葬群 1、2、3、4、5、8號6座仿木結構磚雕墓的南壁。其中1號墓原有戲俑5個,出土時被打碎。其他戲劇人物均為浮雕,現在原地保存完好。據6號墓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段楫預修墓記》以及各墓的形制、裝飾和出土的錢幣等物判斷,這批雜劇磚雕當為金代前期的遺物。這 6組雜劇磚雕中,1、4、5號墓3組有樂隊伴奏。雜劇演員, 1、3、8號墓為5人,2、4、5號墓為 4人。最高40厘米,最低30厘米。3、4、5、8號4組雜劇磚雕,以自左至右為序,3號墓第 3人、4號墓第2人、5號墓第4人、8號墓第3人,皆軟巾諢裹,穿長衫,束腰帶,似皆為副淨。其中 5號墓的副淨在打口哨, 8號墓的副淨雙手向右打恭,頭向左斜側,都是很明顯的滑稽表演。 8號墓副淨的化妝很別致,其雙眼和嘴部都畫紅圈,這是過去還沒有發現過的。4 號墓的副淨,身材短小,拱手而立,其整個形象,同稷山化峪 2號墓的副淨十分接近,似乎是在刻畫同一個演員。 3號墓第5人、4號墓第4人、5號墓第1人、8號墓第 4人,皆作官員裝束,戴直腳幞頭,穿圓領寬袖長袍,腰束帶,有的雙手執笏,有的拱手胸前,一般認為是末泥。 3號墓第1人、4號墓第1人、5號墓第2人、8號墓第1 人,多戴吏帽,穿圓領窄袖衫,有的撩起衣衫,有的手執棍、板,有的伸出兩指作比劃狀,形象似為僕吏,一般推定為副末。4號墓第3人、8號墓第5人,皆梳髮髻,戴冠子或戴花飾,穿窄袖衫,都為裝旦色。
![稷山馬村金代段氏墓群雜劇磚雕](/img/7/e2d/nBnauM3X0gzN5MDOxQDNw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0AzL0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這批雜劇磚雕的 3組樂隊,用的樂器有大鼓、腰鼓、拍板、觱篥、笛。伴奏者或坐或站。其中腰鼓在伴奏過程中似有表演。1號墓的戲俑雖遭破壞,但舞台後壁上浮雕的伴奏樂隊卻保存完好。樂隊皆戴幞頭、簪花。左上角為大鼓,右上角為拍板(被舞台柱子擋住),中間一為笛,一為觱篥。前邊左右兩側各有1人打腰鼓。4號墓的伴奏樂隊也浮雕於舞台後壁上,共5人,自左至右為大鼓、腰鼓、笛、拍板、觱篥。此5人的服飾各不相同,似乎是又一組雜劇演員,將與正在演出的另一組交替表演。5號墓的舞台後壁上部,雕有樂床,坐4人,服飾相同,除左邊1人袖手而坐外,其餘3人,一執拍板,一吹笛,一奏觱篥。從這組戲雕來看,金代戲曲舞台上已有樂床的設定。
從這批雜劇磚雕中,還可以看到不同的舞台樣式。1號墓與5號墓,舞台高聳,形似亭,當即“舞亭”。3號墓與 8號墓的舞台,其下開門道,前後相通,形似鐘鼓樓,或可謂之“舞樓”。 4號墓舞台台面較寬廣,形似大廳,當為“舞廳”。(見彩圖)
![稷山馬村金代段氏墓群雜劇磚雕](/img/7/d7b/nBnauM3X1IjMxYDOxQDNw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0AzL1I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稷山馬村金代段氏墓群雜劇磚雕](/img/a/065/nBnauM3X0cDN3kDOxQDNw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0AzL0czLt92YucmbvRWdo5Cd0FmLyE2LvoDc0RHa.jpg)
![稷山馬村金代段氏墓群雜劇磚雕](/img/8/87f/nBnauM3X1UjN4ATOxQDNw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0AzL1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稷山馬村金代段氏墓群雜劇磚雕](/img/1/aa1/nBnauM3X5ETM5ETOxQDNw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0AzL5EzLt92YucmbvRWdo5Cd0FmLwE2LvoDc0RHa.jpg)
配圖
![稷山馬村金代段氏墓群雜劇磚雕](/img/8/589/nBnauM3XwEjNzcDN1EDOxAzM3ETM0czMzMDMwADMwAjMxAzL4EzLwE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