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長鎮

秋長鎮

秋長鎮是客家人聚居區,普查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三項,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東江革命策源地,是葉挺、葉文匡、高恬波、廖似光及葉亞來的故鄉,著名僑鄉,人文歷史豐厚,素有“千秋客家文化、百年紅色經典”之美譽。經濟建設形成南部工業、中部商業、北部旅遊的產業布局。是惠陽城區的組成部分,伯恩光學城、金玉東方珠寶城均在境內。全鎮總面積144平方公里,總人口18萬人。籌建於1992年的秋長鎮太陽城,設立為省級經濟開發區,2006年名稱改為“廣東惠州惠陽經濟開發區”。同年,秋長鎮設立秋長街道。至此,秋長鎮成為非行政性質的傳統市鎮。

百科名片

秋長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東江革命的策源地,是葉挺、葉文匡、高恬波廖似光的故鄉,著名僑鄉,葉亞來就是秋長人,人文歷史豐厚,素有“千秋客家文化、百年紅色經典”之美譽。改革開放後,經濟建設日新月異,初步形成南部工業、中部商業、北部旅遊的產業布局。是惠陽城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惠陽經濟開發區、惠州伯恩光學城、金玉東方珠寶城均在境內,全鎮總面積144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萬人,常住人口18萬人。

簡介

秋長鎮位於廣東省惠州市中南部,東南與淡水鎮連線,西南與深圳市龍崗區、坪山新區相連,北部與新圩鎮、永湖鎮接壤,東北部新成立惠陽經濟開發區。總面積144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萬人,常住人口18萬人。現有企業700多家,經濟實力比較雄厚。

歷史沿革

秋長鎮在歷史上是淡水鎮的兩個部分,即以現在的秋長人民路為界,路東以北的叫秋溪鄉,路西以南的叫長興鄉。在元明朝代統稱蔣田社,清朝前期分別稱作秋溪約 、蔣田社與長興約。清朝後期至民國年間秋溪約分為沙坑鄉和周田鄉,沙坑鄉和周田鄉在大革命時期合稱秋溪鄉;蔣田社與長興約合稱長興鄉。秋長一名最早出現在1949年5月成立的路東縣秋長區。
1966年秋溪、長興兩鄉從淡水公社分出組建為一個新公社。取名“秋長”內涵豐富。秋長公社管轄13個生產大隊,1984年改稱秋長區管轄5個鄉57個自然村,1987年稱秋長鎮分設13個管理區,管轄57個經濟合作社,1996年設立秋長鎮太陽城,2000年7月象嶺村、蓮塘面村劃歸惠陽經濟開發區,2006年秋長鎮設立秋長街道。2011年7月鐵門扇村劃歸惠陽經濟開發區,秋長街道實轄10個村。

地理概況

秋長鎮屬丘陵地區,平均海拔只有幾十米。地勢北高南低,東北西三面環山,由北部至中部延伸著多處糍粑嶺,左右兩邊分布小平原,南部低矮,瀕臨大海。整個地形呈開放式的椅子型。村莊自東北―西南分布,南北平均距離18公里,東西8公里。地處亞熱帶沿海季風氣候區,降雨充沛,水資源豐富。淡水河自西向東拐向北環流,境內有白石河、維布河、茶園河、秋溪河、黃竹壢河等。雞心石水庫位於北部山區,庫容量達2000萬立方米。境內分布紅花寨、馬鬃寨、石嶂寨、烏石寨等山峰。

行政區劃

秋長街道實轄1個居民委員會和10個村民委員會,即棚嶺居民委員會和高嶺、維布、西湖、新塘、白石、嶺湖、茶園、官山、周田、雙田等村民委員會,實際管轄面積113平方公里。

經濟建設

道路建設

秋長鎮境內有省道惠南大道貫通東部,將軍路―秋寶路、秋湖路連線秋長東西部,新淡公路自北往南穿過中部,金秋大道與北環路相接。

工業經濟

秋長鎮已建成日供水量5萬立方米的制水廠1座,220KV變電站1座,變壓器400多個。現有美國、日本、加拿大、韓國、香港、台灣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客商前來投資辦廠,產品涉及藤器、電子、珠寶、紡織、工藝品等30多個行業。2004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0。85億元,工業總產值20。66億元,農業總產值8125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9。8%和2。2% 。
2008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13.15億元,工農業總產值28.22億元,財政收入7068萬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280元。 2010年實現GDP達19億元,至“十二五”末期(2015年),秋長街道預計實現GDP45億元,工業總產值70億元。
1、伯恩光學項目基本情況
項目位於秋長白石村,占地面積12.8萬平方米,首期投資1億美元,主要生產手錶、手機和液晶顯示屏及配件,預計年產值達30億,年繳納稅收4000萬元以上。該項目自2009年8月17日奠基,目前建成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的6棟車間廠房、建築面積1萬多平方米的綜合樓和建築面積8萬平方米的13棟宿舍全部。於2010年8份廠房車間陸續投產,至2012年6月底,有58600員工進駐,全部投產,今年產值有望達到30億。
2、金玉東方珠寶城項目基本情況
金玉東方珠寶城項目位於秋長街道辦與新圩鎮交界地段,由惠州市惠陽區金玉東方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該項目2006年落戶,計畫投資15億元,總占地面積2.2平方公里。項目首期工程於2006年9月動工,至今累計完成投資8.26億,2011年1至8月完成投資3.03億。一期工程完工,15萬平方米的工業用地均已建成廠房,完成廠房26棟,建築面積28.8萬平方米;建成員工公寓5棟,建築面積2.7萬平方米;建成員工宿舍33棟,建築面積12.68萬平方米。現已有60家國內著名珠寶生產加工企業簽訂落戶協定,購買廠房落戶企業共25家,現已投產試產6家。二期工程開工,建築面積4.2萬平方米的玉翠苑和占地面積2.86萬平方米的碧玉花園正在建設中,工程整體進展順利。整個項目建成後,將在3至5年內發展成容納大中型珠寶製造企業超過60家、從業人員3至5萬人、年產值達150億元(第三產業產值約50億元)以上的園林式珠寶首飾生態產業園,估計每年可繳納稅收4至5億元,成為惠陽區的龍頭支柱產業。

秋長文化

人文歷史

秋長鎮是客家人聚居區,早在宋末元初就有人隱居於此。元朝中葉,葉裕輾轉遷徙至此定居蔣田,其子修建蔣田南陽世居。其後,再有李、方、吳、曾、賴、黃等各姓氏匯集定居,清朝順治末年(公元1661年)境內人口數約500人。康熙元年,原居興寧的葉族六十多人移民至周田、官山、黃竹壢等村莊定居,之後又陸續從興寧、五華等粵東地區遷入部分客家人。
先民大量開墾土地,從康熙至道光年間開墾出來的土地達五萬多畝 ,由於土地貧瘠、生產力落後,大部分土地掌握在少數人手上,農民都得靠租用地主的田地耕種,生活艱苦,出現階級矛盾。1850年秋長鎮境內人口總數超過7000人,沙坑、周田等地掀起去南洋的高潮,葉亞來就在這一時期去了馬來西亞謀生的。還有部分農民參加了翟火姑領導的東江農民起義,1900年又有部分農民參加鄭士良發動的惠州起義。大革命時期,沙坑農民自發地組織農會,開展各種形式的減租減息、反對高利貸的鬥爭。

人文地理

秋長街道與淡水街道在歷史上屬同一地區,文化起源相同。“淡水水井井滿水,秋長長興興旺長”,“淡水”一名來自客家話“探水”,原意是指抗旱,由於淡水河在這一地方呈幾字形流過,加上地勢較低,較易發生洪災,客家先民既要抗旱又要抗洪,一個“水與火”反覆出現的新名“淡水”由此得名。生活在秋溪、長興等地的先民則希望秋水長流秋長家,通過開墾耕耘把沙坑變為綠洲並獲得豐收。後來就發展了“秋長”這一新名。

教育事業

秋長鎮現有初級中學一所,即惠陽秋長中學 。九年一貫制民辦學校二所,即惠陽區黃埔學校惠陽區朝暉學校等。國小遍布全鎮各村。

客家圍屋

秋長鎮是粵東地區擁有客家圍屋最集中的地方,境內有圍屋80多座。其中規模較大的有山塘尾桂林樓、鐵門扇南陽世居等,建築設計藝術較高的有黃竹壢石狗屋、周田村的會水樓會龍樓碧灩樓、葉亞來故居等。. 以展示客家民俗為主,主要有挺秀書院、秀水樓、牛郎樓、毅詒樓等。

華僑文化

秋長鎮有二百年華僑文化史。沙坑葉氏移居海外者甚眾,除定居香港、台灣外,馬來西亞是沙坑葉氏的主要海外僑居國。據秋長沙坑《葉氏族譜彙編第三冊(惠陽縣部分)》記載,六世公葉世英居馬來西亞、六世公葉文興、葉文勝後裔俱居南洋,移居南洋者大多為八至十世,族譜沒有記錄出洋者的具體時間。據推算六世公葉世英出生年份在1785年前後,出國時間當在嘉慶至道光年間(1796――1850年),距今大致二百年。海外定居國有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高棉、泰國、美國、加拿大、澳洲、印尼、法國等。上世紀初至五十年代是秋長華僑回國參加革命以及建設祖國時期。
1854年周田村青年人葉亞來跟從同鄉一起遠離家鄉去到馬來西亞謀生。葉亞來參加礦場勞動,表現積極,很快贏得礦場主管信任,讓他管理礦業表現出色,1861年,24歲的葉亞來成為芙蓉地區甲必丹,1869年從吉隆坡第二任甲必丹劉壬光手中接過棒子,協助管理吉隆坡,成為吉隆坡甲必丹,也被稱為“吉隆坡王”,是吉隆坡開埠功臣。至今,吉隆坡仍保留“葉亞來街”及他的塑像。
華僑是建設家鄉的外援力量,葉亞來和葉邁帆等馬來西亞華僑致富後不忘桑梓,曾經出資重修擴建挺秀書院,為挺秀書院的人才輩出打下牢靠的物質基礎。

秋長非物質文化遺產

八月豆製作工藝

八月豆俗稱地豆,是花生的一個品種。八月豆在秋長鎮有著數百年的種植歷史,從播種到收成要半年時間,一般在春季播種,農曆八月收成,因此被稱為“八月豆”。八月豆種植在旱地里,收成時,通常用腳鋤鋤松泥土後再用地豆梢拔土將地豆撿起,故在當地也被稱為“鋤豆”。主要分布在秋長鎮的嶺湖、茶園、官山、周田、鐵門扇、象嶺等村莊。炒熟帶殼的八月豆市場價每市斤在40―50元之間。
八月豆作為惠陽特有的一種農作物,農業部門曾對其進行研究培育,但由於其半年多的生長周期和畝產量低,限制了這個品種的發展,外地農戶也不願意引進,致使這個花生品種在20世紀九十年代曾一度面臨消亡的境地。即使到了現在,種植八月豆的人也很少,農民鍾富強是其中一個,他有著數十年種植八月豆的經驗,也是堅持種植最久的一個人。
八月豆的根系發達,因此收成時要耗費更多的人力。據種植此類花生的官山村農民鍾富強說,要先用犁耙鬆土,再用手在地上一粒一粒地撿起,非常費人工,並且產量低,不足普通花生的三分之一,但其營養價值要比普通花生高很多。
官山村特殊的炒制工藝可以將八月豆的美味更好地呈現出來。八月豆需要經過挑、泡、曬、炒等多道工序,才能將其美味充分呈現出來。挑是去除次果,泡是去掉泥沙後再加鹽或五香醃製,然後曬乾,最後入鍋炒制。其中,醃和炒兩道工序最講究。鍾富強說,醃製時間的長短,鹽和香料的攪拌混合,關係著八月豆的口感。炒制的火候也關係著八月豆的味道,要靠看、聽、聞等,恰當把握花生的炒熟程度。製成成品後有香、酥、脆等特點,才能算得上是正宗的八月豆。
正是因為秋長八月豆製作工藝的特殊性,惠陽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中將其列為新發現的“非遺”項目之一,並打算將其申報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秋長逢春公祭祀習俗

葉特茂(1617―1709年),號逢春,明末清初廣東興寧商人,惠陽沙坑葉氏始祖。46歲以前在興寧經商,1662年率領族人移民至歸善縣淡水城北山區(今惠陽區秋長鎮周田村),在周田村與其弟葉特盛分家後遷居於此。因崇尚竹文化取村名為“黃竹壢”,並以此為沙坑中心發展葉氏。後人為紀念其功德,在其墓地前方修築一座方形的竹園墩。
逢春公墓園建在黃竹壢村後山。 當初,每年驚蟄日其三子葉輝庭必帶領沙坑葉氏族人到墓地拜祭,有號稱“子拜爺墳八百丁”的傳說。從此,驚蟄日拜祖活動沿襲下來。
沙坑葉氏後裔拜祭逢春公的活動距今有300年歷史。即規定在每年的驚蟄日早上,葉氏後人從四面八方趕到秋長鎮鐵門扇村黃竹壢逢春公墓園,對沙坑葉氏開基祖進行隆重拜祭以及南遷紀念,儀式莊嚴,場面壯觀。
2011年3月,沙坑葉氏家族成立了以葉俊暉為理事長的逢春公理事會,決定通過族人捐款對逢春公墓園進行規劃重修。

周田二聖宮祈福活動

“周田二聖宮祈福活動”是秋長鎮周田村的傳統民俗活動,200多年來,流傳至今。其基本內容有:朝拜、祈福、圍龍、摘柏、吃長壽飯等。每年春秋兩季(農曆正月二十八和十月十五)都舉辦大型的祈福活動,其中又以春季的祈福活動最為隆重。每十年舉行一次大型醮會,處處張燈結彩,彩旗飄揚,海內外親朋雲集,呈現一派歡樂祥和的節日景象。
在祈福活動中,村民先在二聖宮拜祭炎帝和關帝。祭拜“關帝”是祈求保一方平安、國泰民安;神農氏“炎帝”是種“五穀”的始祖,祭拜“炎帝”則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祭祀儀式完畢後,緊接著是圍龍舞會,參加者須穿過“麒麟瑞獸”的下擺,寓意擋災避凶、迎接好運。祈福活動的最後部分是吃“長壽飯”,將過往的恩怨、誤解在宴席上化解。

名鎮規劃建設

“幾年後,走進惠陽城區秋長,你們將看到一幅全新的畫面,它包括現代工業園區、生態旅遊區以及商業生活區。”惠陽區住建局局長楊桂平說,惠陽區政府從今年開始,欲建設35個項目,總投資約19.13億元,將秋長打造成一座歷史文化名鎮。7月13日,該局已將規劃方案在網上公示,目前,正在蒐集材料上報省、市審批。按照規劃方案,惠陽區力爭在2015年底再造出一個“新城”。

秋長歷史文化底蘊豐厚

秋長街道辦是名將葉挺的故鄉,其地理位置東南與淡水街道連線,西南與深圳龍崗區、坪山新區相連,北部與新圩鎮、永湖鎮接壤,東北部為惠陽經濟開發區,實際管轄面積118平方公里。因秋長與淡水相連,近年來,秋長街道辦已逐漸被納入惠陽城區,與淡水共同成為惠陽的主城區。
同時,秋長還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昨日,走進秋長鐵門扇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具有數百年歷史的客家圍屋――南陽世居。外牆上的炮眼和層層剝落的石灰見證著它歷經風吹雨打,但仍屹立不倒。門前停靠著的一輛嶄新的機車讓人恍惚從歷史中回到現實。圍屋已多年無人居住,成為一座廢棄的“古城”,只有幾個小孩在圍屋前的池塘邊嬉戲。走進圍屋裡面可以看到,很多小房屋屋頂已經塌陷,甚至已經成為了危房。
據惠陽區文廣新局統計,目前,惠陽區共有客家圍屋100多座,而秋長就有20多座有著數百年歷史的客家圍屋。
同時,歷經4年,投資5000萬元打造的葉挺紀念園於去年9月10日正式對外開放。“惠陽區政府的目標是今年內,將葉挺紀念園打造成國家4A級紅色景區。”惠陽區住建局有關負責人稱。此外,秋長街道辦還有鐵門扇等多個古村落。

地方特色歷史文化占優

惠陽區住建局有關負責人稱,早在2003年,秋長就已因為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而進入國家、省文化部門的視野,但還不是歷史文化名鎮,而去年,廣東省提出關於打造名鎮名村示範村帶動農村宜居建設的意見,惠州市委市政府決定從2011年起連續用5年時間集中打造一批具有惠州特色、嶺南風情的名鎮、名村、示範村。秋長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燦爛的歷史文化,具備打造生態宜居樣板區的良好基礎。在惠州快速城市化的浪潮中,將其打造為高品質文化載體的任務刻不容緩。在此背景下,惠陽區住建局編制秋長名鎮建設規劃以全面指導和推進名鎮建設。

排查秋長歷史遺產

惠陽區住建局有關負責人稱:“雖然目前我們仍在規劃階段,秋長打造歷史文化名鎮只是一個構想,目前還沒有變成現實,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們現在的工作是蒐集資料和整理材料,然後上報到市里,由市一級批准後才能真正開始建設工作。”該負責人稱,由於投入的資金比較大,政府會遇到一定的壓力,“現在只能一步一步地按照規劃來走,按照建設的進度來投資建設。”
南都記者從規劃圖上註明的各個項目建設的時間進程表上看到,項目大多數於今年7月啟動,而預計完工的日期,最早是2013年6月,最遲是2015年12月。對於這一預計的工程進程表,該負責人稱,“計畫完工的日期肯定是提前的,但實際中還會遇到很多的問題。”
該負責人介紹,按照規劃,工程涉及到的群體和個人較多,到時征地拆遷的問題一定會成為工程進展的阻力。“環城路改建工程已經推遲了兩年,主要是因為征地拆遷的問題。所以,到時秋長名鎮的建設也會遇到類似的問題。”
負責此項工作的秋長黨工委委員鍾翌說,規劃方案主要由惠陽區政府主導,目前,秋長街道辦主要的工作是排查目前秋長片區的客家圍屋、古村落等歷史遺產,並逐一進行登記,然後整理好材料上報區政府。
采寫:南都記者陳海燕 實習生鄭曉萌

規劃亮點

規劃中提出“八區”,即2個旅遊區、4個產業區及2個居住區。加快“一心展示特色”、“三軸串聯全鎮”“多片重點建設”的名鎮建設行動。
中部、東南以及西北區成為特色園區
●西北區以葉挺紀念園為核心,打造出具有生態旅遊、歷史文化遺址以及環境優美的園區。同時,T C L產業園區在不久的將來也將進駐。
●中部將打造以伯恩光學為主打產業的現代產業園區。淡水城區最大的工廠―――兆吉鞋廠也將搬遷到產業園區,它將成為酷奇等名牌鞋業的主要代理商之一。
●東南區將以秋長街道辦為中心,大力發展商業、房地產業,將該片區打造成一個宜居宜住的城區。
●在城鎮風貌與休閒空間方面,秋長欲打造4個特色風貌區,對外交通的沿街立面將進行設計,實現主要道路路燈全覆蓋,打造金秋廣場、葉挺故里紅色旅遊景區主入口夜景工程;塑造多樣化公共空間,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0平方米以上。
●在生態環境與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力爭全鎮人均道路面積達20平方米以上,鎮公共設施用地占建設用地比例達20%以上,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覆蓋率達100%。建立1處省級文化站。城鎮污水處理率達90%以上,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

聲音

我們的目標是,建設保護完整、特色鮮明的粵東典型客家文化與紅色文化、華僑文化的多文化融合載體。以旅遊產業為載體,加快促進歷史文化、生態資源的保護、整合與利用。同時,結合旅遊與休閒空間的建設,串聯秋長歷史文化、自然景點,構建完善綠道網體系,形成將綠色休閒滲透至秋長的各個片區的格局。
―――惠陽區住建局有關負責人

秋長著名人物

葉挺:原名為詢,字希夷,號西平,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工農紅軍的創造者、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1896年9月10日出生於歸善(惠陽)縣淡水鎮(今屬秋長鎮)周田鄉會水樓村,1908年就讀挺秀書院。早年追隨孫中山,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北伐戰爭時率領獨立團打先鋒,1927年與賀龍發動南昌起義,任前敵總指揮,同年12月,參加廣州起義,任工農紅軍總指揮,抗日戰爭時出任新四軍軍長。1941年皖南事變受傷被俘,在獄中寫下“囚歌”一首,1946年出獄後立即申請重新加入中共,得到毛澤東的讚揚,卻遭到蔣介石的報復。4月8日,國民黨特務在葉挺飛返延安的飛機上安裝了定時破壞性儀器製造空難,葉挺蒙冤遇害。
葉文匡:中共早期黨員,惠陽農運領導人。1900年生於淡水鎮(今秋長鎮)沙坑鄉鷓鴣嶺村,少年就讀挺秀書院。1919年留學日本,參加留日學生組織的反帝反封建主義運動,1921年回廣州參加工人運動,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前往參加彭湃發動的海陸豐農民運動,1924年1月回秋溪鄉宣傳馬列主義,發展黨組織,同年4月吸收了一批農運骨幹和進步知識分子發展為第一批黨員,下半年又發展了第二批,建立了東江流域的第一個黨組織。1925年協助東征軍攻取淡水,1926年任惠陽縣第一個黨支部――象山特別支部書記,1927年帶領農民自衛隊攻打鎮隆大山下反動武裝時負傷犧牲,年僅29歲(虛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