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立文山女中

私立文山女中

私立福州文山女子中學, 創辦於1853年(清鹹豐三年),校址在南台保福山, 初名“美部會婦女學校”, 是美國基督教公理會繼浙江寧波女中之後在我國創辦的最早的女校之一。

基本信息

簡介

文山女子學校,約攝於1911至1913年間文山女子學校,約攝於1911至1913年間

私立文山女子中學(Wen Shan Girls' School 或 Ponasang Girls' School)是一所由美國美部會於1853年(清鹹豐三年)在福州創辦的私立教會中學。是美國教會在中國繼開辦寧波女中之後的第二所女子中學,也是教會在福州設立的最早女子學校。校址初設南台保福山一教堂內,因此又名保福山女書院。後來因為初、高中部學生人數驟增,原校舍容納不下。學校便遷到吉祥山(現福州八中校址,其中紅磚樓既是其舊址,現已被拆除)。

歷史沿革

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美國公理會在福州南台保福山設立宣教中心,附設“聖經齋”(後改“福音精舍”),成為中國第一所近代學堂。

1853年(清鹹豐三年)由美國人盧公明創辦,初名美部會婦女學校,教會派女傳教士唐師姑主持校政。

辦學初期, 一般人家不讓女孩子上學堂讀書, 女校就以孤女、貧苦人家女兒為招生對象, 免費入學, 生活給予照顧。學生稱“姑娘妹”, 廢除纏足, 住校學習, 課程以聖經為主, 兼學算術和自然常識。

1895年(光緒二十一年)至1916年還創辦八年制的書院班,名為“美部會女書院”。共辦三屆,畢業生不上10 人。

十九世紀末, 風氣稍開, 要求入學者漸增, 學校改稱“文山女子學校”, 辦有六年制初高小班、四年制後進班和八年制書院班。書院班稱“美部會女書院”, 設有八線、格物、化學、生物、天文等課程, 並有實驗室和天文觀察台。為在福建省傳播西方先進科學文化起了積極的作用。

1927年, 文山女校師生掀起收回教育權的反帝運動, 迫使美籍教士辭去“主理”職務, 由華人出任校長, 報請教育部立案,廢除以聖經為主課的舊規, 按照我國規定設定課程。

1929年收回教育權後,由國人黃文玉、孫淑貞、王秀貞先後任校長。特別是在黃、孫兩校長任職期間,不受洋人思想箝制和教規戒律的約束。向教育部立案自主辦學。改學制為三三制;取消《聖經》作為必修課程;各科改用中文版課本;首倡課間操,創設圖書館;改每日兩次禮拜為其他活動;千方百計提高教育質量;支持學生的抗日活動等。

1916年至1952年是文山女中的鼎盛時期。

1938年由於抗日戰爭文山女中遷入永泰縣小東坑原育德女校。除少數孤兒和貧困的教徒子女可獲得經濟補助或減免學費外,其餘學生均應交納比較高的學費,每學期約交300斤大米,學生多是富家子弟。從初一至高三總計6班,學生約200多人。以英文、數理為重點科,尤其重視英文,採用美國教材。

1942年福州淪陷,威脅永泰,又遷往邵武。但因邵武鼠疫流行,又遷回永泰。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遷回福州。

1952年8月, 文山女中由福州市人民政府接辦, 並接收私立開智中學、榕工中學部分師生組建成立福州第八中學

歷任校長

早年學校主管稱“主理”,教會派美籍女傳教士擔任,盧公明後三任主理為唐意雅、宋藹之、岑崇淑。經1927年收回教育權的鬥爭後,學校移交中華基督教會閩中協會管理,由中國人擔任校長,先後為黃文玉、孫淑貞、王秀貞。黃、王2人同為文山校友,3人大學畢業後均曾留美,她們都為文山女中的發展做了積極貢獻。

教學風格

文山女中, 校風嚴謹, 重視提高教師素質, 嚴格教學質量要求, 規定學業成績以70分為及格。學生勤勉學習, 蔚然成風。女中首創學生課間操, 竟為各校所仿效, 開展文藝體操比賽活動, 備受各方讚許, 社會上有“女狀元校”的美稱。

愛國傳統

文山女中富有愛國革命傳統。在美籍教士擔任“主理”期間, 因“主理”毆打學生, 師生群起罷課罷考, 迫使“主理”承認錯誤, 保證不再打罵學生。 在“抗袁”鬥爭、“五四”運動和收回教育權的反帝鬥爭中, 女中教師張品錚、張品芳、 陳慎昭、李賜姜率領學生上街遊行示威, 自辦毛巾工廠, 提倡使用國貨。女校學生的愛國熱忱, 激勵了社會的愛國革命鬥爭。抗日戰爭時期, 文山女中學生在中國共產黨福建省地下組織領導下, 建立黨小組, 組織師生參加抗日救亡運動。 共產黨員楊瑞玉烈士, 原中共福建省城市工作部部長李鐵烈士的夫人程寶蘭, 孟起烈士的夫人、共產黨員張聰敏, 都是文山女中的優秀學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