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開發中國家,私有化、自由化、全球化理論指導下的改革不僅沒有產生高效的經濟體系,而且造成了一系列經濟與金融危機、失業增加、收入差距拉大、社會對立情緒增長等危害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障礙。
因此,對30年來私有化浪潮背後的理論支持與意識形態進行系統分析,越來越有必要,時機也基本成熟。
20世紀90年代後半期以來,我國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私有化理論並在現實中形成影響。思想界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奇談怪論。一些人傳播符合少數人利益的思想觀念,想把我們的發展引向錯誤的軌道;一些人製造各種時髦的理論說法,千方百計侵吞大眾財產;一些人不顧國情,不顧社會經濟結構的整體制約,主張快速大規模私有化。因此,對一些時髦的奇談怪論,對一些流行的說法,對一些割裂歷史的認識,十分有必要做一些冷靜的分析,甄別出錯誤的與正確的原則,指出流行信念的謬論,傳播正確的理論和原則,這對於我們建立一個健康和諧的社會顯得尤其必要,而且迫切。
鴉片戰爭以來,作為開發中國家的我們,先後學英國,學德國,學日本,學蘇聯,學美國。人們在老師面前總是忘了“理論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樹常青”這樣簡單的事實,絕大多數人不敢也不願意懷疑理論是否真的切合中國的發展實際,是否具有局限性。因此,對私有化理論的批判性研究成果還十分有限。然而,私有化理論不僅關係到千百萬人的生活、就業和福利水平,而且關係到社會的穩定和諧與國家民族的未來走向,所以,我們需要用冷靜的態度來對待、來研究。
21世紀前半期是中華民族在和平發展中重新崛起的關鍵時期,我們的民族要自強、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需要堅守那些自主性?我們要向哪個方向發展?走民主和諧發展之路,還是退回到兩極分化的老路上?這些都是至關重要的問題。凡是關心國家命運和發展前途的人都應該認真思考私有化對國家發展前途的影響。
目錄
第1章 導言
1.1 私有化及其理論在當代的影響
1.2 私有化概念的界定
1.3 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第2章 人性利己論
2.1 亞當·斯密的人性利己論與私有化必要說
2.2 人性的黃金定律與私有化
2.3 評論:所有制隨著社會生產方式的發展而發展,隨著現實社會經濟生活關係的改變而改變
第3章 自由市場論
3.1 “看不見的手”原理與個人主義效率觀
3.2 薩伊和穆勒對斯密思想的發展
3.3 “看不見的手”原理的新古典版
3.4 哈耶克與“擴展秩序”理論
3.5 評論:“看得見的手”越來越成為有組織社會的主要特徵
第4章 個人主義方法論
4.1 科學研究的主觀主義
4.2 個人主義方法論
4.3 評論:社會是有機的整體,個體理性在集體理性約束下的行為
第5章 私有產權高效論
5.1 私有制是市場經濟的充分必要條件論
5.2 科斯定理與交易費用視角下的私有產權高效論
5.3 德姆塞茨與收益一成本視角下的私有產權高效論
5.4 其他有代表性的理論
5.5 評論1:私有制不是市場經濟的充分必要條件
5.6 評論2:私有產權不是經濟效率的充分必要條件
第6章 政府失靈論
6.1 米塞斯與哈耶克:計畫經濟的協調困難與《通往奴役之路》
6.2 弗里德曼對福利國家政策低效的剖析
6.3 公共選擇學派、理性預期學派、供給學派對政府失靈的分析
6.4 評論:從不完美的市場到有缺陷的國家
第7章 私有化政策建議及其局限性
7.1 弗里德曼的私有化主張
7.2 “華盛頓共識”
7.3 “休克療法”與深度私有化
7.4 評論:私有化的“社會工程學”與“華盛頓共識”的終結
7.5 “後華盛頓共識”與“演進一制度觀”
第8章 三種類型國家私有化的實踐
8.1 已開發國家私有化的實踐
8.2 開發中國家的私有化
8.3 轉型國家的私有化
8.4 三種類型私有化的政治經濟學比較與評價
參考文獻
後記
書摘
第1章 導言
1.1 私有化及其理論在當代的影響
私有化浪潮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從英國柴契爾夫人1979年執政開始到2008年,私有化持續了近30年,先後有130多個國家加入到私有化的浪潮當中,尤其是原社會主義國家的轉型意義最為突出。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認為:“福利國家的私營化標誌著100多年來團隊精神的逆轉。”
可以說,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私有化浪潮,不僅作為一種思潮、一種理論,而且作為一種思想意識形態、一種政策,影響了全世界的經濟結構變化。它是一次大規模的制度變遷,也是一次空前規模的利益再分配;它既是一種政治與經濟現象,也是一種法律與社會現象。尤其是,私有化與自由化、全球化相呼應。通過“八國集團”、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在世界範圍強力推廣,給世界經濟帶來了空前的影響。據統計,從1990-2005年,世界銀行幫助了80多個國家的私有化進程。他們一度將私有化、自由化視作問題的唯一解決之道,將財政金融援助與私有化捆綁在一起,阻止人們去認真權衡替代性改革,使無論經濟轉型國家,還是開發中國家,國家利益不斷流失,社會的兩極分化更加嚴重,貧富差距日益擴大,成千萬上億的人喪失謀生手段而跌回到赤貧社會。極端私有化對民主和諧的威脅也越來越突出,它削弱民主治理的基礎。尤其是權貴式的私有化、企業領導和資本家合謀的私有化以及漸進式的偷竊全民財產的私有化,不僅其行徑與方式完全是非法的,而且是一種非正當渠道的暴富,這種暴富可能把發展的路徑引向危險甚至邪惡的途徑,給社會的穩定埋下隨時可能爆發動盪的種子。因此,私有化不僅關係到千百萬人的生活、就業和福利水平,而且關係到社會的穩定和諧與國家民族的未來走向。所以,我們需要用冷靜的態度來研究。私有化已經給人類社會帶來深刻的影響,同時也給人們如何重新看待所有制、產權、企業組織、市場經濟與國家的本質帶來了深刻而值得汲取的經驗認識。在主流經濟學理論上,私有化使人們把研究的焦點從標準的價格與貨幣理論轉向對產權結構、企業組織與制度環境的關注。
在國際經濟學界,有關私有化的理論形形色色,但歸納起來不外乎以下幾種類型的理論:
第一種是從所謂“人性利己論和人性的黃金定律”出發,認為私有制是對人本質的承認和肯定,公有制是對人本質的否定,公有制無法喚起人類個體成員追求財產的有效占有和積累增強的內在動力,只有私有制才能啟動個人利己的動機,促進社會歷史發展。國有企業的主要困難是:使用不是自己的錢不會像使用自己的那樣小心謹慎。因為人性的這個黃金定律,與私企相比,國企的成本較高,或同樣成本,產出的物品或服務較差。有的還認為“國家或政府機構以及它們任命的經理永遠不能像私人所有者那樣關心資產增值,這是過去所有折中改革不能成功的根本原因”。
第二種是從自由市場經濟與計畫經濟的比較出發,認為計畫經濟不僅效率低,而且是對人類自由的鉗制,是一條走向奴役的道路;而私有經濟不僅效率高,而且是對人類自由的肯定和釋放,是一條通往自由與繁榮的道路,因此,國有經濟必須私有化。
第三種是從個人主義信仰和立場出發,通過個人主義方法論的邏輯分析,演繹出個人主義效率觀與所有權個人主義思想,認為權利總是個人的權利,所有權都應該是私有的。
第四種是從產權理論和交易費用理論出發,認為產權歸大家所有,實際上就等於沒有人擁有產權,產權關係不清晰,資源配置就會失當,交易費用就會很高,經濟就會沒有效率;認為如果最終的所有者不是私人產權,則無法克服偷懶和機會主義行為等道德風險,必然是無效率的企業。在轉型國家的國有企業的改革上,他們宣稱,除非儘快以史無前例的規模開始私有化,想在經濟中取得顯著的效果改進是不可能的;除非迅速完成私有化,否則,企業經理將侵吞他們所管理的企業的資產。因此,他們主張國家所有制必須徹底私有化,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首要任務就是要使國有資產私有化,除了把產權從國家轉移到“真正有血有肉的私人”手中,他們拒絕一切其他的企業改革。
第五種是從政府失靈論、壟斷論和委託代理理論出發,認為政府本身有不可克服的致命缺陷,政府失靈的後果比市場失靈更嚴重,糾正市場失靈的辦法在於通過市場自身或產權明晰等措施來予以完善,政府干預只能適得其反;政府憑藉壟斷地位經營企業,必然無法營造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從而導致腐敗叢生和經濟低效;國有經濟的軟預算約束與國有經濟的多級代理鏈條產生的道德風險、逆向選擇、信息不對稱、高昂的代理本、約束成本和信息成本以及監督激勵機制的弱化和無法避免的內部人控制,必然導致國有經濟的低效率,使國有企業在市場中無法形成持續的競爭力。因此,私有化和市場化是最佳的經濟政策。
總之,西方經濟學把經濟人假設和私有製作為既定研究前提,認為,國有企業是暫時性的歷史產物,是政府主觀臆斷的結果,由於它的所有權非人格化特徵和非效率特徵,與企業的效率規則不一致,最終的命運是被私有化。因此,絕大部分西方經濟學者把原社會主義國家經濟轉型的目標確定為或者隱含的認為是財產私有制的確立。他們的分歧只是在達到這一目標的手段、方法、途徑、時間、速度、順序、策略上觀點不同而已。對於上述私有化理論,我們要問:他們的認識和結論有沒有科學依據?如果沒有,原因是什麼?這是一個必須說明的重大理論問題。
從20世紀70年代末至今,私有化被當作推動發展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別是意識形態和利益權衡曾一度遮蔽了私有化帶來的問題和具有明顯局限性的私有化經濟理論。私有化論者一般都秉持個人主義的兩條信仰,一是權力總是個人的權利,二是所有權都是私有的。他們從私有制出發,認為私有制是市場經濟的充分必要條件,離開了私有制,市場經濟根本就建立不起來,或者說沒有私有制就沒有市場機制,市場經濟只能在生產資料私有制基礎上才得以存在。對於私有制與競爭機制、經濟效率的關係,私有化理論都假定“私有制是競爭制度的前提之一”,“私有制高效、公有制低效”,因此,必須“以私有制代替公有制”。那么,我們要問:究竟什麼是市場經濟的所有制與企業組織基礎?什麼是構成競爭制度的前提條件?什麼是經濟效率的制度基礎?企業效率高低的關鍵是什麼?所有制、產權與經濟效率的關係到底是什麼?所有權變化在什麼條件下能提高一個國家的福利水平?僅僅改變所有權本身能不能提高經濟效率?搞清楚這些十分重要的基礎理論問題,對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
正是出於上述考慮,對私有化理論進行系統研究,指出其局限所在,無論從哪個角度說,都對中國的經濟改革與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因此,筆者希望對這一課題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
1.2 私有化概念的界定
關於私有化的含義,一直有不同的理解。狹義的私有化是指所有權的私有化;而廣義的私有化不僅包括所有權的私有化,而且包括經營權的私人化與經營方式的改變。斯蒂夫·H·漢克將私有化定義為資產或服務功能從公有制到私人擁有或控制的轉移。因此,它包括了從出售國有企業到公共事業出包給私人承包者等一系列做法。私有化網站也採用漢克的定義,並且指出私有化一詞始造於1948年,經濟學家在20世紀80年代使用後方才普及。
各國根據自己的國情,對私有化又有不同的界定,但基本上屬於狹義或廣義範圍。在英國,私有化是指非國有化,即將國有企業的所有權(控制權)轉移到私人手中。英國的一些學者和政府官員將50%以上的股權出讓給私人投資者稱為“私有化”。在美國,除所有權的轉移外,還把一些諸如特許經營、放鬆政府管制、強化市場競爭等行為也歸人私有化的範疇。在俄羅斯,1997年的《俄羅斯聯邦國家資產私有化和市政資產私有化原則法》中規定:“對於本聯邦法律的目標來說,國有資產和市政資產的私有化,應理解為把屬於俄羅斯聯邦、俄羅斯聯邦主體或市政機構所有的財產有償轉讓,變為自然人和法人所有制。”陳凌、熊艷艷撰文認為,1969年美國學者彼得-德魯克在《不連續的時代》一書中第一次明確提出“私有化”這個術語。然而關於私有化的概念,至今國內外尚未統一,根據各國相關法律、政策法規和權威辭典的解釋,其內涵比較廣泛。東歐中亞國家的私有化被劃分為兩層含義:狹義上指通過變賣將國有企業全部或部分資產轉變為個人所有;廣義上指將國有企業部分產權轉讓給個人、法人和非國有部門等。又根據企業所處市場競爭程度的高低,私有化可具體化為三種含義。在競爭性行業中,私有化是指將國有企業完全轉變為私人所有;在壟斷行業中,例如民航、電信、鐵路等,私有化是指消除市場禁入、開放市場、引入競爭,政府逐步出讓、轉售一部分國有股權甚至全部股權,主動變成小股東或者全面退出;對於其他公共部門的企業,區分其壟斷性部分和競爭性部分,私有化是指將企業中競爭性部分外包,允許私人部門進入公共企業。
私有化也可以從巨觀和微觀兩個層次來解釋。巨觀上的私有化是指由於政府關於投資和企業的政策發生變化,使私人投資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大。當政府的投資政策更多地傾向於使用私人資本時,這就是巨觀意義上的私有化。巨觀私有化的特徵是國民經濟中國有經濟存量保持不變或以正常速度增長,但相對份額下降,或者說國有經濟增量投資所占比例下降。微觀層次的私有化,就是指國有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的私有化。通常認為,所有權的私有化是“政治上的倒退”;經營權的私有化並不是政治上的倒退,而是經濟發展的需要,是改善國有經濟的措施。
本書將在廣義的內涵上使用私有化一詞,既包括所有權的私有化,也包括經營權的私有化。
1.3 研究的思路與方法
理論的生命力在於邏輯與事實。理論的說服力首先在於邏輯的嚴密性與自洽性。理論只有經受住邏輯上的不斷詰難,才能成為一種學說。邏輯的力量是理論征服讀者的必要條件,但還不是充要條件。只有當理論以事實為基礎,不斷經受住社會實踐的連續檢驗後,理論才獲得歷史的真實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理論的假設、假說都取材於事實,理論的檢驗同樣只能用事實去完成。因此,從事實出發是理論的充分條件。所以,對私有化理論局限的研究將從邏輯和事實兩個方面展開。
我們把私有化理論概括為五種典型理論,即人性利己論、自由市場論、個人主義方法論、私有產權高效論、政府失靈論,其中人性利己論及其邏輯下的個人主義效率觀與所有權個人主義是所有理論的基點。本書第2-第6章對私有化的五大理論依據進行了系統追溯、梳理和述評。通過分析認為,私有化的五大理論基礎是建立在片面的立論基礎之上。雖然它具有片面的深刻性,為經濟科學的發展提供了一些有價值的思想材料,但它仍然是一種有局限的理論。
第一,用人性利己論解釋私有制高效論是一種主觀認識論。理論的正確性源於社會實踐而非人性,並且人性不僅僅表現為利己的動物屬性,還表現為人的社會屬性。私有財產、所有制、企業組織與經濟效率等經濟範疇是歷史的、與物質生產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係的表現,而不是人性利己邏輯的結果。就經濟效率而言,它是一定約束條件下的效率,技術水平、分工專業化程度和人的知識水平等生產力因素決定經濟效率的邊界,權力關係、權利關係、制度設施、社會結構、管理水平等生產關係決定經濟效率的實現程度。
第二,所有權個人主義思想與歷史發展趨勢背道而馳。面對所有制的歷史演變趨勢是對絕對私有制的不斷揚棄,以及壟斷力量的不斷增強,它的理論假設與假說都經不起事實的檢驗。生產的社會化決定了產權的社會化。經濟史的演變證實,生產越是社會化,生產資料越不能成為單獨的私人所有。現代企業制度的典型形態早已不是單人業主所有制,而是現代股份公司制度;不是企業家的企業,而是一種資本的組織形式,是領取薪酬的管理人員管理的大型公司。因此,所有制和產權改革的方向只有與歷史發展的規律與趨勢相一致,才可能取得成功。
第三,私有化理論認為,自由市場是人類最好的經濟秩序,它不會形成系統性失靈。而現代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研究證明,人類在自由市場下會發生系統性失靈。更重要的是,私有化經濟學家開出的私有化改革方案,在拉丁美洲、東歐、獨立國協國家和亞洲已經活生生地發生了系統性經濟與金融危機。事實上,現代市場經濟的確立是市場演進和國家建構相互作用的結果,是經濟市場化與政治民主化、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相互作用的結果,而不是市場自生自發合作秩序擴展的結果。所以,自由市場只是理論上的一種美好構想,現實中誰實行誰就會遭殃。自由市場思想的致命缺陷是:它僅僅通過個人主義的視窗看世界,用信仰代替事實,更無視國家、集團組織等看得見的手在社會進程中的主導作用,因而與歷史發展的事實不符。
第四,個人主義方法論顛倒思維與存在的關係,割裂個人與社會、部分與整體、個量與總量的關係,因此在邏輯上必然呈現出混亂性,在狹隘的單向度上形成一些片面的假設和假說。社會是有機的整體,個人理性在集體理性的約束下行為。20世紀後半期以來,壟斷逐漸成為社會的主要特徵,建構主義取得主導地位,社會的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社會權力結構通過組織化力量形成平衡。當代,國際經濟交往仍然是國家之間集體談判的產物。因此,個人主義方法論無法給作為整體的社會一個合理的解釋。
第五,產權論演繹出的私有產權高效論和各種所有制都向私有制演變論,無法獲得經驗的充分證明。在資源和機會稀缺的條件下,企業的本質是一種以分利為核心的經濟組織(包括生產性企業和非生產性企業),而市場只是個人和組織交往的場所,比如魚和水,運動員與競技場。因此,不能混淆了市場和企業這兩個不同層次、不同範疇的東西。企業效率是~系列因素合力形成的,是一定約束條件下的效率,它不僅取決於產權,還與企業家精神、技術創新、分工協作、人力資本、競爭、管理與組織創新、有效監管、市場需求、社會的民主程度等廣泛的因素相關,決定企業競爭力或現實效率的主要因素是企業能否適時恰當地回應外部環境提出的挑戰。因此,私有制與企業效率高低沒有必然聯繫,私有制不是企業高效率的充分必要條件。私有化理論把各種可能有效率的制度化約為個人私有制,犯了化“一果多因”為“一果一因”的絕對化或以偏概全的錯誤。任何一種企業組織形態是不是有效率,只能通過市場競爭來檢驗。自從經理革命出現以後,市場經濟中的大企業一般都是由對企業沒有所有權的職業經理經營。把個人和合夥所有制的效率邏輯運用於分析現代有限責任公司,是混淆了建立在不同分工基礎上的兩種不同效率邏輯。
市場經濟的所有制基礎是由一系列權利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契約集合所形成的各種組織形式構成,它既可以包括私有制企業、共有制企業、國有制企業,也可以包括其他各種形態的混合所有制組織。這是由生產力發展的差異和分工水平的不同所決定的結果。社會有分工就必然有市場,必然離不開市場。任何所有制結構下,只要存在分工,就會最終選擇市場經濟。市場經濟中國有企業與集體企業、國有資產與集體資產存在的前提是國家功能與集體功能的客觀存在,只要國家和集體在市場經濟生活中扮演必不可少的功能,就一定要有國有企業和集體企業的存在。因此,私有制與市場經濟不是等價關係。所有制和產權是一定生產關係基礎上國家與企業組織分利所採取的權利規定,是先有生產關係和社會實踐,後有所有制和產權關係。經濟史的發展也證明,絕對私有制在發展中不斷被揚棄,所有制的邊際發展是向共有制過渡,產權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越來越社會化,這已經是一個確定的事實。
第六,“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是社會客觀存在的兩種觀象。而私有化經濟學家只講市場的優點,淡化市場的缺點,片面強調政府失靈,掩蓋市場失靈所造成的不良後果。事實上,國家與市場、秩序與自由的平衡關係決定經濟繁榮。私有化理論卻一味單方面強調市場與自由,所以只能是一種片面的認識。在現實世界中,以美國為首的已開發國家按照強權原則、霸權思想推行其“家長式”的主張,私有化倡導者又按照“社會工程學”的方法為轉型國家制定製度變遷時間表,各國的私有化又被政府官僚與利益集團所操縱。這些充滿了家長式和工程式的作風,與私有化理論者所倡導的自由、平等、公正、透明以及社會自發演化的思想完全是南轅北轍。因此,私有化理論與現實存在著極大的反差,在思想上呈現極大的迷惑性與誤導性。
在本書第七章對私有化政策建議進行分析。私有化經濟學家在經濟政策上主張私有化、自由化、競爭化,效率優先,回到“自由放任的時代”,強調凡是有利於自由交換、自由競爭、自由貿易的一切自由市場措施必將對經濟有利,進而對所有人、所有國家都有利。弗里德曼等片面誇大自由市場的好處,掩蓋和有意隱瞞自由市場的缺陷,反對國家干預,主張國家消極被動的適應自由市場。這種理論存在合成謬誤式的明顯邏輯錯誤,即凡是對個人自由有益的事情必然會造福於整個人類,凡是對個人都有益的事情必然會使整個企業都受益。故意忽視個人之間、企業之間、個體與集體之間、企業與社會、國家之間的利益衝突與矛盾。更主要的是,現代信息經濟學的研究表明,哪怕信息有任何一點點的不對稱,自由市場上的“看不見的手”事實上是不存在的。而現實就是——信息的傳達永遠不能完全的充分。也就是說,自由市場無法實現經濟的有效性,經濟往往不是高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