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英銀鱗蛛

秀英銀鱗蛛

中文目名: 中文科名: 中文亞科:

基本信息

編號:
3172

拉丁目名:

ARANEAE

中文目名:

蜘蛛目

拉丁亞目:

OPISTHOTHELAE

中文亞目:

後紡亞目

總科:

園蛛總科

superf:

Araneoidea

中文科名:

肖蛸科

拉丁科名:

Tetragnathidae

中文亞科:

銀鱗蛛亞科

拉丁亞科:

Leucauginae

中文屬名:

銀鱗蛛屬

拉丁屬名:

Leucauge

拉丁種名:

xiuying

定名人:

Zhu, Song et Zhang

年代:

2003

中文名:

秀英銀鱗蛛

原始文獻:

中國動物志 無脊椎動物 第三十五卷 蛛形綱 肖蛸科:255-257.

模式產地:

雲南勐臘縣

生境:

生活在山地草間。

國內分布:

雲南(勐臘縣)。

資料來源:

中國動物志 無脊椎動物 第三十五卷 蛛形綱 肖蛸科:255-257

形態描述

雌蛛

體長3.69:頭胸部長1.62,寬1.37;腹部長2.34,寬1.70。背甲黃綠色,胸部兩側有黑色素,中窩之前有兩條褐色細條紋。頸溝和放射溝黃褐色。中窩為一橫向凹陷,
其左右各有一腎形小坑。兩眼列均後凹,等寬。前中側眼間距等於前中眼間距(0.08:0.08);後中側眼間距大於後中眼間距(0.10:0.08);前、後側眼相接。中眼域長0.30,前邊寬0.28,後邊寬0.30。前側眼>後中眼=後側眼>前中眼(0.13:0.11:0.11:0.10)。前側眼和間接眼具較寬的舟型反光色素層。
額高0.08。螯肢黃褐色,螯牙短小,僅為螯基長度的1/3;前齒堤具3齒,後齒堤具4齒。下唇、顎葉和胸板黑褐色。步足具較多的長刺。各腿節的基半部黃色,其餘各節及腿節的端半部均呈黃褐色。腿節Ⅰ前面端半部有2根刺,相對短細,與腿節該處的直徑幾乎相等。脛節Ⅰ前面也僅有2根刺。脛節Ⅰ、Ⅱ和後跗節Ⅰ、Ⅱ前面各有一列細刺。腿節Ⅳ聽毛列的長度約占腿節長的1/2,聽毛長而彎曲。
步足測量:Ⅰ10.59(3.42+2.75+2.35+2.07),Ⅱ8.29(2.07+2.28+1.87+2.07),Ⅲ3.87(1.26+1.08+0.99+0.54),Ⅳ6.83(1.97+1.73+1.60+1.53)。足式:1,2,4,3。
腹部腹面有3對銀白色斑點,縱向排列,其中第1對位於書肺的兩側。紡器淺褐色。外雌器黑褐色,中隔三角形,中隔的兩側各有一卵圓形凹陷,一對插入孔位於左右凹陷的內側緣;納精囊呈三角形,僅有一室,連線管較短,位於受精管的背面。

雄蛛

體長2.88:頭胸部長1.44,寬1.17;腹部長1.53,寬1.08,,背甲、螯肢、下唇、顎葉、胸板和步足的顏色以及眼的排列與雌蛛近似。螯肢前齒堤有3齒,後齒堤有4齒。步足的刺明顯較雌蛛的長,並且各節的刺也較各節的直徑長。觸肢和步足測量:觸肢1.53(0.61+0.20+0.18+0.54);步足Ⅰ 8.33(2.38+2.82+2.31+0.82),Ⅱ5.98(1.90+1.60+1.77+0.71), Ⅲ3.54(1.16+1.05+0.85+0.48),Ⅳ5.36(1.80+1.56+1.46+0.54)。足式同雌蛛。
腹部的顏色和斑紋近似於雌蛛,但背面中央的銀白色斑點成對排列,前5對斑點相互間距較遠,後5對斑點相互靠近。觸肢的脛節遠比跗舟短。引導器牛角狀,副跗舟短粗,中部著生一根長剛毛,跗舟背面無距狀突起。

鑑別特徵

本種腹部具銀白色和黑色斑以及背面有3對瘤狀突起近似於雪銀鱗蛛L.argentina,但外雌器有一對凹陷,,中隔呈三角形,引導器僅有一角狀的頂而不同於後者。

地理分布

雲南(勐臘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