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介紹
禽腦脊髓炎(Avianencephalomyelitis,AE)禽腦脊髓炎(AE)是一種主要侵害幼齡雞的病毒性傳染病,以共濟失調和快速震顫特別是頭頸部的震顫為特徵,故又稱流行性震顫。
病原
禽腦脊髓炎病毒(Avianencephalomyelitisvirus,AEV)屬小RNA病毒科中的腸道病毒,無囊膜。
AEV的不同毒株間無血清學差異,但野毒株和雞胚適應毒株之間有明顯生物學區別。野毒株的致病性有差異,都嗜腸道,易經口感染雛雞,從糞中排毒。有一些野毒株嗜神經性較強,在幼雛產生嚴重的中樞神經症狀和損害。野毒在通過快速繼代適應於雞胚之前對雞胚不致死。雞胚適應毒株(VanRoekel株)是高度嗜神經的,注射接種可在所有年齡的雞引起疾病。它們對非免疫雞胚有致病性。本病毒對氯仿、酸、胰酶、胃蛋白酶、DNA酶有抵抗力,雙價鎂離子保護其不受熱影響。
繁殖AEV可用易感雞群的幼雛、雞胚、神經膠質細胞、雞胚腎細胞、CEF和雞胚胰腺細胞等細胞培養。雞胚神經膠質細胞是生產血清學試驗用AEV抗原的最佳材料。
流行病學
除雞外野雞、鵪鶉和火雞也能自然感染。AE實質上是一種腸道感染,糞中排毒可持續數天。因病毒對環境抵抗力很強,傳染性可保持很長時間。幼雛排毒可持續2周以上,而3周齡以上雛雞排毒僅持續5天左右。墊料等污染物是主要傳播媒介,可把感染引入有易感雞群的其他農場。
垂直傳播在病毒的散播中起很重要的作用。有人報導,種雞群在5月齡有57%感染病毒,但在13月齡96%為血清學陽性。如易感雞群在性成熟後被感染,則母雞將感染傳給不同比例的種蛋,病毒還可在孵化器內進一步傳播,使後代發生AE。
症狀
經胚胎感染的雛雞的潛伏期為1~7d,而自然發病通常在1~2周齡。病雞最早症狀是目光呆滯,隨後發生進行性共濟失調,驅趕時走動顯得不能控制速度和步態,最終倒臥一側。呆滯顯著時可伴有衰弱的呻吟。刺激或騷擾可誘發病雛的顫抖,持續長短不一的時間,並經不規則的間歇後再發。共濟失調通常在顫抖之前出現,通常發展到不能行走,之後是疲乏、虛脫,最終死亡。少數出現症狀的雞可存活,但其中部分發生失明。本病有明顯的年齡抵抗力。2~3周齡後感染很少出現臨診症狀。成年雞感染可發生暫時性產蛋下降(5%~10%),但不出現神經症狀。
病變
AE唯一的眼觀變化是病雛肌胃有帶白色的區域,它由浸潤的淋巴細胞團塊所致。這種變化不很明顯,容易忽略。主要的顯微變化在中樞神經系統(CNS)和某些內臟器官。外周神經不受累,這有鑑別診斷意義。最常見的其他變化是腦和脊髓所有部位的顯著血管周袖套。中腦圓核和卵圓核恆有疏鬆小膠質細胞增生,是具有診斷意義的變化。腦幹核神經元的中央染色質溶解也具有診斷意義。
診斷
中樞神經系統膠質細胞增多、淋巴細胞血管周浸潤、軸突型神經元變性和某些內臟組織的淋巴濾泡增生可作為AE的診斷依據。分離到病毒或血清特異抗體效價升高,則可進一步確診。
病毒分離以取腦、胰或十二指腸材料為最好,接種來自易感雞群的5~7日齡胚卵黃囊,待孵化出殼後觀察10天是否出現症狀。有症狀時取病雞腦、胰和腺胃檢查顯微變化或用螢光抗體法(FA)檢查病毒抗原。健康雛雞接種試驗,取病雛腦組織懸液顱內接種1日齡敏感雛,在1~4周齡內出現典型症狀。特異抗體可通過病毒中和試驗(VN)、間接FA法、瓊脂擴散試驗(ID)、ELISA和被動血凝試驗(PHA)測定。
防制
種雞群在生長期接種疫苗,保證其在性成熟後不被感染,以防止病毒通過蛋源傳播,是防制AE的有效措施。8周齡後,或在開始產蛋之前至少4周,是接種疫苗的合適時間。大多數雞群都用雞胚繁殖的活疫苗通過飲水和噴霧等自然途徑免疫。滅活疫苗在已開始產蛋的雞群也可使用,但注射疫苗的操作對產蛋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