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禹縣,舊地名。即今河南省禹州市。
•華夏故都中國大禹文化之鄉
•鈞瓷之都中國陶瓷文化之鄉
•中華藥城全國中醫藥材之都
•潁川古郡姓氏望出名門祖庭
•畫聖故里鍾靈毓秀名士輩出
•夏韓古都首批歷史文化名城
沿革
據史書記載:“帝啟之歲癸亥,帝即位於夏邑,大宴諸侯於鈞台,諸侯從”(《竹書記年》)。潁河上游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禹州自古稱華夏第一都,大禹治水的政事在禹州廣為傳頌,禹州也因大禹治水、禹讓位於啟而得名,北京世紀壇銅柱歷史紀年即禹州為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建都之地。大禹因治水有功曾在此受封“夏伯”。禹子啟繼位後,於鈞台大宴天下諸侯,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從此,華夏五千年文明從這片熱土開始。自夏始,經商、西周、春秋戰國,曾三次為夏韓古都;秦以降,至順治十八年(1661年)歷時兩千多年,均為京畿重地或一方一地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秦漢為潁川郡,晉唐為陽翟,宋元明為鈞州,清順治年為禹州。
夏以陽翟為都城。商朝置歷國。西周以此地為歷邑。春秋時屬鄭國地,置櫟邑。戰國時該地為韓國據有,曾將國都自新鄭遷至此地,稱陽翟。秦置陽翟縣,並為潁川郡治。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封韓王信於此,次年復為潁川郡,屬豫州刺史部。東漢因襲前制,政區建制不變。三國時曹魏政權將潁川郡治遷至許昌,陽翟縣劃歸司州河南尹管轄。西晉時期屬河南郡。東晉十六國時期,先後為東晉、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後秦等政權據有。南北朝時北魏仍置陽翟縣,屬司州。東魏興和元年(539)置陽翟郡。隋初廢郡,以縣屬伊州;大業初年改屬襄城郡。唐朝初年隸屬嵩州;貞觀元年(627)屬洛州;會昌三年(843)復屬許州。五代時期,先後為梁、唐、晉、漢、周5個王朝據有。北宋建立後,陽翟縣屬京西北路潁昌府管轄。金朝大定二十二年(1182)置潁順州,二十四年改稱鈞州,以陽翟縣為州治,屬南京路。元朝時期政區建制不變,改屬汴梁路。明初仍為鈞州,並將陽翟縣省入該州;萬曆三年(1575)四月因避神宗諱,改稱禹州,屬開封府。清初沿襲明制,屬開封府,至雍正二年(1724)升禹州為直隸州,十二年降為散州,改屬許州,乾隆六年(1741)復隸屬開封府。
中華民國時期,1913年將禹州改稱禹縣,次年劃歸開封道管轄,1932年劃歸河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區。
1988年6月25日,國務院批准禹縣改為禹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