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
有兄弟三人,雖然沒有出家,但是喜好打坐參禪,時日一久,為了求更高的悟境,一起相約出外行腳雲遊。有一天,在日落時借宿於一個村莊,恰巧這戶人家的婦人剛死去丈夫,帶了七個子女生活,第二天三兄弟正要上路的時候,最小的弟弟就對兩位哥哥道:
「你們兩位前往參學吧!我決定留在這裡不走了。」
兩位哥哥對於弟弟的變節非常不滿,認為太沒有志氣,出外參學,才見到一個寡婦就動心想留下來,氣憤地拂袖而去。她看到三師弟一表人才,就自願以身相許。三師弟說:
「你丈夫剛死不久,我們馬上就結婚實在不好,你應該為丈夫守孝三年,再談婚事。」
三年以後,女方提出結婚的要求,三師弟再拒絕道:
「如果我和你結婚實在對不起你的丈夫,讓我也為他守孝三年吧!」三年後,女方又提出要結婚,三師弟再度婉拒道:
「為了彼此將來的幸福美滿,無愧於心,我們共同為你的丈夫守孝三年再結婚吧!」
三年、三年、再三年,經過九年,這這一戶人家的小兒小女都長大了,三師弟看到他助人的心意已完成,就和婦人道別,獨自步上求道的路。
這位新寡婦人一個婦道人家要獨自撫育七個年幼的孩子實在不容易,幸好有這位師弟自願幫助她。這位三師弟,他雖然不入山打坐,反而為一家孤兒寡母服務,不為世間的五塵六欲所轉,反而轉變穢土為淨域,可以說這位師弟才是真正懂得禪機的。所謂禪者,如果能活用,好比苦海的舟航,黑夜的明燈,更是救世的良方。
無言之聲
一天,有一位修行者專程來到山中拜訪禪師,請教有關禪的事情。禪師卻避而不答,反問他:“你到這裡之前,經過一個山谷吧?”
“是的,我曾經過一個山谷。”
“你可聽到山谷的聲音?”
“聽到了!”
“那么,從聽到山谷聲音的地方進去,就是通往禪門之路了。”
在人類還沒有發明文字之前,天地間早已運行著真理。文字只能做有形的表
達,而無法使人深入地了解,只有親身體驗才能了解其真正的涵義。只有了解了
原來的意思,再去接觸語言文字,才能夠真正的理解。這就是禪門不立文字的真
諦。
如何親身體驗禪呢?那就是參悟。參就是參與,即進入角色。悟者覺也。左
從心;右五、口也。哪五口,眼、耳、鼻、舌、身也。通過五口,與外界的交流
與融合,再透過這個意門,從而達到心靈地覺醒。
於無聲處聽驚雷。你領略到這無言的聲音了嗎?
平常心是道
龍牙山居遁禪師參禪很久,但自覺收效不大。為了求得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決定去終南山翠微禪師處參禪。在終南山,他誠懇求教,但一月多來,始終未
蒙翠微禪師召見開示。居遁忍無可忍,一天,他竟自走進法堂向翠微禪師問道:
“學僧來到禪師的座下參學已經好幾個月,為何禪師不開示一法?”
翠微禪師聽了以後,反問道:“嫌什麼?”
這一反問,使得居遁不得要領,只好告別,又往德山向宣鑒禪師學法。居遁
在德山的遭遇並不比在終南山好,一連住了幾個月,亦不得要領。有一天他鼓起
勇氣又向宣鑒禪師說:“學人早就耳聞德山的禪師,但是我來這裡已好多時日,
卻得不到禪師的一句佛法。”德山禪師聽了以後,也回答道:“嫌什麼?”
居遁很吃驚,這二位禪師的所答竟不謀而合,可他依然不得要領,不得已,
就轉往洞山良價禪師處參學。一日,居遁找到機會,向洞山良價禪師問道:“佛
法緊要處,乞師一言。”洞山良價禪師告訴他道:“等洞水逆流的時候再向你說。”
意思是說:我們的無明煩惱像水流著,我們要想覺悟,要逆生死之流,不能隨世
俗之見,順水而流。龍牙居遁禪師聽了這一句話,終於大徹大悟了。
放下
世人用疑心參禪,用體會參禪,用問道參禪,終不及用平常心參禪。我們在世間的生活,全在顛倒矛盾妄想之中,如能明白洞水逆流,那就是平常心顯現。
千疑萬問,終不及一顆平常心。所謂禪就是平常心。
有位修行者問趙州和尚:“一物不將來時如何?”意思為拋棄一切,兩手空
空,要怎么辦吧?趙州和尚回答說:“放下著。”修行者又問:“你要我拋棄一
切?我兩手已空空了,還要拋棄什麼東西呢?”趙州和尚回答說:“那么,把一
切挑起來吧!”這句話就把放下的心說得更透徹了。“挑”是反語,有諷刺的意
思。沒有東西可挑,就是“把一切的念頭拋棄掉”的意思。
禪者把這些事,借著平易近人的話來勸人“不能背負東西。”由此,我想到
新都寶光寺有一幅對聯:
挑起一擔通身白汗阿誰識
放下兩頭渾身清涼祗自知
各種頭銜,各種名聲,就是人們肩上所背負的重物。有時候,人們以為已經放下
了,以標榜其“一物不將來”,但仍藏不住那若隱若現的狐狸尾巴。禪者把這些
譏諷為“卑下慢”。因為掛的是卑下的名,行的是“傲慢”的實。所以趙州和尚
諷刺到:“挑起來吧!”
人生就是一段旅程,我們的身和名,就是我們的行李,就需要我們這顆心來
挑起,一直背負到人生的終點。要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是沒有人能夠替代得
了的。
柳綠花紅
有位禪師,學禪歸來告訴別人說:“我已真正領悟到眼橫鼻直的真理。所以我空著手回來了。”眾人聽後,莫不捧腹大笑。可是笑聲過後,他們又都覺得自
己的笑聲,竟是那樣的空洞。
這正驗證了老子“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的名言。
“眼橫鼻直”這一事實,不經過一番深入修煉的人,是無法領悟其中的真諦
的。有些禪師,甚至還要經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才能達到“
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只是這山、這水與那山、那水有著本質的不同。
蘇軾的“柳綠花紅真面目。”你看到的又是個什麼樣子呢?
山花開似錦,澗水湛如藍
有人請教大龍禪師:“有形的東西一定會消失,世上有永恆不變的真理嗎?”
大龍禪師回答:“山花開似錦,澗水湛如藍。”多么美妙的一幅山水畫啊!
“山花開似錦”-山上開的花呀,美得象錦緞似的,轉眼即會凋謝,但仍不
停地奔放綻開。“澗水湛如藍”-溪流深處的水呀,影襯著藍天的景色,溪面卻
靜止不變。
這一對句,隱寓著世界本身就是美的,稍不經意,就將流逝消失。生命的意
義在於生的過程。
在我們這個物質世界,有一個時間之箭,任何東西都受它的強烈影響。花開
的本身,注定要凋落,山花卻不因要凋謝,而不蓬勃開放;清清的澗水不因其流
動,而不影襯藍天。時間之箭是單向的,我們這些有生命之物,都要把握住現在,
一切都在
有好多天,一休和尚獨坐參禪,默然不語。師父看出其中玄機,微笑著領他走出寺門。寺外,一片大好的春光。放眼望去,天地間瀰漫著清新的空氣,半綠的草芽,斜飛的小鳥,動情的小河……
一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偷窺師父,師父正在安祥打坐於半山坡上。
一休有些納悶,不知師父葫蘆里賣的什麼藥。
過了一個下午,師父起身,沒說一句話,打個手勢,他把一休領回寺內。
剛入寺門,師父突然跨前一步,輕掩兩扇木門,把一休關在寺外。
一休不明白師父的旨意,獨坐門外,思悟師父的意思。
很快天色就暗了下來,霧氣籠罩了四周的山岡,樹林、小溪、連鳥語水聲也不再明晰。
這時,師父在寺內朗聲叫一休的名字。
一休推開寺門,走了進去。
師父問:“外面怎么樣?”
“全黑了。”
“還有什麼嗎?”
“什麼也沒有了。”
“不”,師父說:“外面,清風、綠野,花草,小溪……,一切都在。”
一休忽然領悟了師父的苦心。
磨磚作鏡
道一十二歲時到南嶽衡山,拜懷讓禪師為師,出家當了和尚。一天,懷讓禪師看道一整天呆呆地坐在那裡參禪,於是便見機施教,問:“你整天在這裡坐禪,圖個什麼?”
道一說:“我想成佛。”
懷讓禪師拿起一塊磚,在道一附近的石頭上磨了起來。
道一被這種噪音吵得不能入靜,就問:“師父,您磨磚作什麼呀?”
懷讓禪師:“我磨磚作鏡子啊。”
道一:“磨磚怎么能作鏡子呢?”
懷讓禪師:“磨磚不能作鏡子,那么坐禪又怎么能成佛呢?”
道一:“那要怎么樣才能成佛呢?”
懷讓禪師:“這道理就好比有人駕車,如果車子不走了,你是打車呢?還是打牛!”
道一沉默,沒有回答。
懷讓禪師又說:“你是學坐禪,還是學坐佛?如果學坐禪,禪並不在於坐臥。如果是學坐佛,佛並沒有一定的形狀。對於變化不定的事物不應該有所取捨,你如果學坐佛,就是扼殺了佛,如果你執著於坐相,就是背道而行。”
道一聽了懷讓禪師的教誨,如飲醍醐,通身舒暢。
佛法大意
白居易向鳥巢禪師請教:“佛法的大意是什麼”
鳥巢禪師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鼻孔里哼了一聲,說:“這個,三歲的小孩也知道這樣說。”
鳥巢禪師說:“雖然三歲的小孩也說得出,但未必八十的老翁能夠做到。”
白居易心中服膺,便施禮退下了。
風吹不動
蘇東坡在江北瓜州任職時,和一江之隔的金山寺住持佛印祥師是至交,兩人經常談禪論道。
一日,東坡居士自覺修持有得,即撰詩一道: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詩成後遣書童過江,送給佛印禪師品賞,禪師看後,拿筆批了兩個字,即叫書童帶回。
蘇東坡以為祥師一定是對自己的禪境大表讚賞,急忙打開,一看只見上面寫著兩個字:放屁。
這下東坡居士真是又驚又怒,即刻乘船過江找佛印理論。
船至金山寺,禪師早已在江邊等候,蘇東坡一見佛印立即怒氣沖沖的說:“佛印,我們是知交道友,你即使不認同我的修行,我的詩,也不能罵人啊!”
禪師大笑說:“咦,你不是說‘八風吹不動’嗎,怎么一個屁字,就讓你過江來了?”
蘇東坡聽後恍然而悟,慚愧不已。
哪個不是
仰山慧寂禪師:溈山同師牧牛次,溈山云:“此中還有菩薩也無?”師云:“有”,溈山云:“汝見哪個是,試指出看?”師云:“和尚疑哪個不是,試指出看?”溈山便休。
任他戴角與披毛,佛性何曾欠一毫。
識取眾生平等相,悠然那不解天弢。
音韜。天弢,天之所縛也。
哪一隻牛不是菩薩。凡夫觀之,都是畜生。佛眼觀之,無不是佛。
若見一切眾生,全體之佛,是名佛眼。
溈山靈祐禪師同仰山慧寂禪師一道放牛時。溈山問:“這些牛裡面還有菩薩沒有?”仰山答:“有!”溈山問:“哪頭牛是菩薩?指出來看。”仰山答:“和尚懷疑哪頭牛不是菩薩?指出來看。”溈山便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