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福行村位於廣西賀州市昭平縣走馬鄉,茶葉是福行村的主導產業。而在上世紀90年代初,福行村還沒有一畝茶葉地。1994年冬,縣在福行村開展茶葉種植試點,創建了500畝的將軍
峰茶葉基地,並獲得了初步的成功。村黨支部帶領村民大膽地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公司+基地+農戶”的茶葉發展路子。福行村迅速掀起種茶熱潮,家家戶戶都有茶園,茶葉成為村民民眾的支柱產業之一。1997年,該村僅有茶園900畝,至今已發展到1950畝,人均有茶園面積0.9畝,全村有茶葉加工廠3個,單茶葉一項,該村人均收入就超過2000元。村兩委班子成員圍繞村林場的林木、經濟林和土地大做文章,在村林場中建設生態公益林,在保護生態的同時,也為村集體經濟帶來了可觀的收入。2008年,福行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由原來的5萬多元增加到現在的13萬多元。 福行村經濟和社會各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2008年,福行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150元。近年來,福行村沒有出現過集體上訪現象。2002年,福行村被賀州市授予“小康示範村”稱號;2004年福行村被縣委、縣人民政府授予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2005年福行村被縣委、縣人民政府評為人口和計畫生育先進單位。2006年,支部書記舒瑞旺被自治區黨委評為優秀共產黨員,並當選自治區十一屆人大代表。經濟發展
茶葉是福行村的主導產業。而在上世紀90年代初,福行村還沒有一畝茶葉地。1994年冬,福行村開展茶葉種植
試點,創建了500畝的將軍峰茶葉基地,並獲得了初步的成功。種植茶葉收入高,1999年,舒瑞旺當選村支書,他向村民表態,要帶領大家發展茶葉種植增加收入。依託建在該村的將軍峰茶廠收購村民的茶葉,使村民沒有了賣茶葉難的後顧之憂。舒瑞旺帶頭種茶,他個人就有10畝茶園,他還拿出資金,收購村民的茶葉,每年經過他流通的茶葉達10萬多斤。在他的帶動下,村民們也開始大面積地種茶。村委帶領村民大膽地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公司+基地+農戶”的茶葉發展路子。福行村迅速掀起種茶熱潮,家家戶戶都有茶園,茶葉成為村民民眾的支柱產業之一。1997年,該村僅有茶園900畝,至今已發展到1950畝,人均有茶園面積0.9畝,全村有茶葉加工廠3個,單茶葉一項,該村人均收入就超過2000元。 也為村集體經濟帶來了可觀的收入。2008年,福行村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由原來的5萬多元增加到現在的13萬多元。基礎設施
多年來,把為民眾辦實事好事為己任,想方設法造福村民民眾。該村銀盤小組距離貫穿境內的縣道白黃公路僅有2公里,但由於道路坑窪不平,一下雨,這條路就變成了“泥水路”,給村民們的生產和出行帶來了很大的不便。2007年,多方努力,爭取新農村建設指導員後盾單位和有關部門投資30萬元,村集體投資6萬元,發動村民投工投勞,開始修建福行村柏油路口至銀盤小組2公里水泥村道。如今,水泥村道已經建好,銀盤小組村民們終
於告別了祖祖輩輩走“泥水路”的歷史,走上了實實在在的水泥路。2005年4月,該村建成一幢三層280平方米總投資12萬元設施配套比較齊全的新村委辦公樓,為福行村黨支部、村委會樹立了一個全新的形象。福行國小硬體設施落後,2005年,村委在經濟困難的情況下,仍然擠出2萬元錢作為改善學校基礎設施的啟動資金,同時積極向上級部門尋求幫助,新建了一幢240平方米的教師宿舍樓,硬化了校園300平方米的地坪。現在福行國小環境幽雅,校園美化,在福行村儼然一道獨特亮麗的風景。建造了一幢五保新村,架通了自來水,安裝了閉路電視,讓村裡的五保老人有了安享晚年的好地方。2006年春,著重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方面下功夫,積極組織發動麗美小組村民籌措資金4萬多元硬化該屯的道路600米,新建一個文化宣傳欄;聯繫縣科技局投入資金10萬元為蘇龍小組擴建了村道路面1.3公里和架設了一座橋樑,為建設新農村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創新工作思路,在全縣行政村中率先成立關愛女孩獨生子女保障基金會,每年對獨生子女戶和雙女結紮戶給予一定的資金獎勵,改變了當地“重男輕女”、“養兒防老”等傳統觀念,推動了該村計畫生育工作的發展。當山林、土地、民事等瑣事糾紛出現時,舒瑞旺總是不厭其煩地做好民眾的思想工作,把矛盾處理在萌芽狀態,把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把事情解決在村里。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387畝(其中:田260畝,地127畝),人均耕地0.53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15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3畝,主要種植板栗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20畝;草地60畝;荒山荒地400畝,其他面積585畝。有泥碳煤等資源。
農村經濟
該村2008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094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45萬元,占總收入的13.25%;畜牧業收入266萬元,占總收入的24.31%(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030頭,肉牛312頭,);漁業收入12萬元,占總收入的1%;第二、三產業收入617萬元,占總收入的56.39%;工資性收入54.4萬元,占總收入的4.97%。農民人均純收入3990.1萬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加工業、運輸業等為主。其中,常年在外務工人數261人(占勞動力的28.9%),在省內務工240人,到省外務工21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08年種植業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93.98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3.13%。該村擁有企業12個。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68戶,共有鄉村人口731人,其中男性360人,女性371人。其中農業人口714人,勞動力535人。該村以漢族為主,其中漢族721人,白族8人,布朗族2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684人,參合率93.57%;享受低保35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2公里,距離鎮衛生院5公里。人畜混居的農戶84戶,占農戶總數的50%。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蒜園國小完小,中學生就讀到蒜園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3公里,距離中學0.2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16人,其中小學生78人,中學生38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8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57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25.32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 。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7人,黨員中男黨員6 人,女黨員1人。團支部設在村委會,團員10人。
發展重點
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1、村莊道路不暢通,交通不便;2、飲水困難,水質較差;3、農田基礎設施薄弱,排灌困難,資金欠缺。請求上級政府給予解決。
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1、最佳化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發展;2、大力發展柿子、核桃等林果經濟,使經濟收入多元化;3、大力發展生豬養殖,努力建造生豬養殖示範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