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
福建三大漁女為湄洲女、蟳埔女與惠安女,是閩中南沿海一大民俗奇觀。傳說媽祖生前喜歡梳這種髮式,半弧形的髻是帆,銀針是錨,兩邊的發卡是搖櫓的槳,圓形的盤頭是舵,紅頭繩是纜。
核心價值
湄洲女、蟳埔女、惠安女並稱福建三大漁女,充分展現閩南女子吃苦耐勞、拼搏進取、孝親敬老、崇德向善的巾幗風采,引領著全省廣大婦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她們靠海吃海,以海為生,媽祖是她們心中的“海上和平女神”。惠安的媽祖宮廟遍布各處,蟳埔女的三廿九媽祖巡香隆重盛大,媽祖誕生地湄洲更是舉世聞名,“媽祖”是她們心中共同的“女神”,每逢重大節日,都會舉行盛大的典禮,祈求媽祖庇護討海平安順利。
特徵表現
湄洲女
湄洲女是湄洲島籍女子的統稱,其最顯著的特徵表現在髮型和服裝上,相傳為媽祖親自設計,可以用“帆船頭、大海裳,紅黑褲子寄平安”這句話進行形象概括。湄洲女的藍色上衣代表大海,褲子上紅下黑兩截隱含平安與思念的意思。頭髮盤起梳得像船上的帆,左右各一根波浪型的發卡,代表船上搖櫓的船漿,頭上盤一個圓圓的發笈代表船上的方向盤,一根紅頭繩盤在發笈里代表船上的纜繩,一根銀釵橫向穿過發笈代表船上的錨。頭上的每個髮飾都代表船上的零件,象徵著一帆風順。
媽祖裝的特色是“帆船頭,大海衫,紅黑褲子寄平安”。據說這是媽祖首創的。帆船頭是指髮髻扁平猶如一葉船帆;大海衫指海藍色斜搭襟中式上衣,代表大海;紅黑褲子指褲子上紅下黑。據說這是由於媽祖常年在海上救助漁民,褲子下半截被海水打濕,遠遠看去象是黑色的。
惠安女
惠安女以吃苦耐勞聞名於世,大多以漁業為主。當男子出外謀生或出海打漁時,惠安女成了建設家鄉的主力軍。她們善家務、多才藝,不論下海、耕田、開公路、修水利、鋸木、扛石頭、拉板車,還是雕石、織網、裁衣和經商做買賣,敬公婆、教子女,不分粗活、重活、細活,事事能幹、樣樣出色,里里外外自然成了勤勞的代名詞。
惠安女特殊服飾,可分為崇武城外、山霞和小岞、淨峰兩個類型,不同的是,前者斗笠較大、厚、重,邊沿稍有彎曲;後者斗笠較細、薄、輕、小。後者也蒙上頭巾,但頭巾上綴有紅色小花蕾,中青年婦女多把雙辮子折在頭頂的兩側,包上頭巾似有梭角的感覺。手上也提有黃色竹籃。在頭頂前方還別著一至三把塑膠梳子,未婚青年婦女頭髮還留有劉海。惠安女頭戴的斗笠塗上黃漆,具有防日曬雨淋作用。花頭巾為四方形,一般是白底上綴綠或藍色小花,或是綠或藍底上綴小白花,折成三角形包系頭上,有擋風防沙、禦寒保暖和保護髮型等作用。
蟳埔女
蟳埔女主要分布在豐澤區東海街道蟳埔、金崎、後埔、東梅等社區,與惠安女、湄洲女並稱為福建三大漁女。因蟳埔有座鷓鴣山,人稱蟳埔女為鷓鴣姨,又稱蟳埔阿姨。蟳埔女習俗,包括生產、生活習俗和民間信仰,別具一格。
蟳埔女服飾簡樸寬鬆。上衣為布紐扣的斜襟掩胸右衽衣,下沿呈弧形,顏色以青色或淺蘭為主,老年婦女以黑色為主。褲以黑、蘭色為主,褲筒寬一尺左右,褲頭多用白色、蘭色,俗稱“大裾衫、闊腳褲”。蟳埔女耳飾是輩份的標誌。未婚女性戴丁勾耳環,不加耳墜;結了婚則戴加耳墜的丁勾耳環稱“丁香墜”;做奶奶後改戴“老媽丁香墜”的耳墜。
蟳埔女愛戴花。從孩提起,蟳埔女就把頭髮留長,成年後將秀髮盤於腦後,梳成圓髻,然後再穿上一支“骨髻”,另用茉莉、素馨等鮮花串成花環,少則一二環,多則四五環,圈戴在腦後,俗稱為“簪花圍”,爭奇鬥豔。歷史上蟳埔女所戴鮮花,來自附近雲麓村。該村原是南宋阿拉伯人泉州提舉市舶蒲壽庚的私家別墅“雲麓花園”,園中的茉莉花、素馨花等奇異花卉系從西域引進延續至今,洋溢著海洋文化氣息。蟳埔女的骨笄保留了古代“骨針安發”的本意,系全國獨有的“活化石”。
蟳埔女的婚俗保留著傳統的閩南風情習俗,從訂婚到結婚都離不開分贈鮮花,且“半夜出嫁”的婚俗別具一格。結婚的衣服,蟳埔女一輩子只穿一回,婚後就收拾起來壓箱底,直到走完人生路,才又穿著入葬。蟳埔女居住的蚝殼厝具有抗風防水、冬暖夏涼、牆體堅固的特點,適宜海邊多風潮濕的氣候環境。
蟳埔女的生產習俗多常年從事內海養殖和捕捉魚蝦、到市場擺攤賣海鮮等,蟳埔女的寬筒褲特色就適應便於海灘上勞作,捲起褲筒不弄濕褲子,挑擔行走又輕鬆自如,體現了海邊生產勞作需要的實用價值。
蟳埔女生於海、長於水,天天與水打交道,最信仰海上女神媽祖,每年農曆三月初九日的“媽祖巡香”祭祀儀式成為一個盛大的民俗活動,保留較為完整。
蟳埔女習俗歷經漫長的歷史,隨時代更迭曲折發展,但不管怎樣,都能因特定的勞動形式和生活環境,由母教女,婆傳媳,世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