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三大漁女服飾文化與工藝

《福建三大漁女服飾文化與工藝》是2014年中國紡織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圖書作者:盧新燕。

內容簡介

本書在相關史料和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對福建三大漁女——惠安女、蟳埔女和湄州女的服飾文化進行田野考察,針對不同區域漁女服飾的特徵,分別對其款式結構、面料、色彩和工藝特點,以及三大漁女極具特色的頭飾裝扮習俗進行了研究。海洋文化背景下的三大漁女服飾作為海洋文化的一種符號載體,不僅體現了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同時凝聚了沿海人民千百年來形成的美學、宗教、哲學及習俗等方面的傳統觀念。 希望《福建三大漁女服飾文化與工藝》能讓更多人了解東南沿海漁女服飾文化的特徵,同時能夠豐富閩南“非遺”傳統服飾民俗文化的內涵。

前言

福建三大漁女分別是指生活在東南沿海惠安縣的惠安女、泉州蟳埔村的蟳埔女和湄洲島的湄洲女,她們都是靠海為生,以漁為業,所以被稱為漁女,三大漁女以其獨特的服飾穿戴習俗一直被世人矚目。三大漁女服飾雖然各具特色,但基本形制還是沿襲傳統漢族服飾的制式,上衣都是傳統右衽斜襟大裾衫,下裝是折腰寬腿褲。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三大漁女的服飾呈現出不同的風格,我們現在看到的惠安女服飾風格是在新中國成立後才逐漸形成的。由於海洋獨特的地域環境和漁業生產方式,“重頭不重腳”是三大漁女共同的服飾特徵。 三大漁女服飾是漢族服飾中極具典型意義的地域文化服飾代表,是海洋文化背景下獨樹一幟的服飾文化,惠安女服飾首批錄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蟳埔女習俗被錄入第二批“非遺”名錄。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分類中,傳統服飾歸於民俗類別,2006年、2008年和2011年共有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布,傳統服飾有17名,按民族來分,少數民族服飾有14名,漢族服飾3名,分別是惠安女服飾、蟳埔女習俗,蘇州甪直婦女服飾;如果按大陸文化與海洋文化背景來分類,海洋文化背景的“非遺”傳統服飾只有惠安女服飾和蟳埔女習俗。也正因為“非遺”漁女服飾研究的價值,《福建三大漁女服飾文化研究》課題有幸被列入“清華大學藝術與科學研究中心柒牌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保護基金項目”名目,這本書稿才得以順利出版。 關於三大漁女服飾研究的資料較少,大都是人類學研究的文獻中提到服飾習俗,本書中資料基本都來源於作者田野考察,除少數幾幅圖片標明出處外,其他圖片都是田野考察拍攝的資料。在考察調研的過程中,三大漁女服飾傳承者基本都是中老年婦女,隨著經濟的發展,外來文化的滲透, 35 歲以下婦女基本不著傳統服飾,本地年輕人對祖輩傳統服飾已了解甚少,三大漁女傳統的服飾正在被簡化甚至面臨消失的危機。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相對於物質文化遺產而言的,它不是以獨立的物質文化形式存在,而是依賴於人類的活動而存在,載體生存和發展的環境變化必然導致文化的變化,載體的消失無疑伴隨著文化的消亡。

本書對三大漁女的服裝風格、色彩、紋樣、結構工藝以及頭飾、配飾特徵展開系統的研究,從海洋文化背景角度分析服飾構成要素,如面料、色彩、圖案、工藝等與地域環境、歷史文化之間的聯繫。海洋文化背景下的服飾文化不僅承載著人類社會的文明,同時也體現了文化的多元與融合。希望通過本書中一些記憶的文字和圖片讓更多人了解東南沿海漁女服飾文化的特徵,同時能夠豐富閩南“非遺”傳統服飾文化的內涵。 由於能力有限,加之時間倉促,書稿不足之處,懇請同行與專家指正。 盧新燕2014.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