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證

票證

我國計畫經濟時期,在商品供應極為匱乏的年代,國家為了保障供需平衡,對城鄉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實行計畫供應,按人口定量發行了糧票、布票等專用購買憑證,這些憑證通稱為“票證”。

票證簡介

我國計畫經濟時期極具時代特色的票證,經歷了四十多年的風風雨雨,終於在20世紀90年代逐步退出了經濟舞台,完成了歷史使命。

中國的票證歷史可謂是一部凝重渾厚的中華民族創業史,是一部華夏子孫與貧窮、飢餓的抗爭史,是囊括中國農業、商業、工業、服務業的發展史,是中國計畫經濟這段歷史的真實寫照和證明。

1953年我國宣布實行第一個“五年計畫”,實行計畫經濟。計畫經濟就是對社會資料產品的配置形式採取有計畫生產,而對商品採取計畫供應,對單位個人進行計畫分配。為了滿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而採取當時最為有效的方法,就是印發各種商品票證,有計畫地分配到單位或城鎮居民手中。

我國最早實行的票證種類是糧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票證。我國的票證種類數量堪稱“世界之最”,全國2 500多個市縣,還有一些鎮、鄉都分別發放和使用了各種商品票證,進行計畫供應,此外一些大企業、廠礦、農場、學校、部隊、公社等也印發了各種票證,種類繁多。

各地的商品票證通常分為“吃、穿、用”三大類。吃的除了各種糧油票外,還有豬、牛、羊肉票、雞鴨魚肉票、雞鴨蛋票,各種糖類票,各種豆製品票及各種蔬菜票等等。穿的除了各種布票外,有化纖票、棉花票、汗衫票、背心票、布鞋票、棉胎票等等。用的有手帕、肥皂、手紙、洗衣粉、火柴、抹布票、煤油票,各種煤票、商品購買證、電器票、腳踏車票、手錶票,還有臨時票、機動票等,五花八門,涉及各個領域的方方面面。總之,大多數商品都是憑票供應的。什麼樣的商品就用相應的票證去購買,對號入座,缺一不可。為了照顧老幹部、高級知識分子、科研人員和有特殊貢獻的人,也分別發放了一些特供票證。

票證分類

最早的票證郵票

郵票的雛形最早出現於17世紀中葉。1653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把在巴黎地區開辦郵政的物權賜給維拉葉。維拉葉在巴黎設立了“小郵局”,還在街道設立了郵政信箱,每天收取、投遞信件。

郵票作為票證,在全世界各國都使用,品種、年代、地區和演變,形成了重要的文化載體。有的並成為貴重收藏品之一.

生活用品票證

在物資供應不能滿足需求條件下,採取限量供應的具體品種數量的印刷證明。限制在具體地區、時間,內使用。

票證產生原因

票證不是計畫經濟的發明,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甚至在資本主義社會以前的社會形態里都有不少使用票證的先例。但市場經濟中使用票證的範圍小,時間短,多半是戰爭或濟貧的需要。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和歐洲的許多國家都曾不同程度地採用過票證對一些生活必需品進行配給。但票證的作用被限制在儘可能小的範圍里,對普通百姓生活影響不大。

真正使票證普遍化的、固定化的是計畫經濟。原因有二:

第一,計畫經濟的設計者、理論家認為貨幣是和舊社會、資本主義联系在一起的,他們要建立一種全新的、不帶市場經濟弊病的體制。為此,他們進行過種種實驗,票證制度可能是眾多實驗中較成功的一種。於是票證在計畫經濟中普遍化,並固定下來,成了解決有限資源分配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工具。

第二,由於短缺所致。計畫經濟被匈牙利經濟學家科爾奈稱為“短缺經濟”,認為短缺是計畫經濟中不可避免的普遍現象。在這種情況下,用票證對緊缺的消費品進行配給,也許是有效的辦法。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的三年,物資極端短缺,老百姓生活必需品供不應求,全國許多地方發生了饑荒。在這種情況下,政府不得不迅速在全國主要城市實行以票證為主的配給制,對生活必需品進行按人按戶的定量控制。當時構想票證制只不過是權宜之計,等待經濟好轉後就取消,無奈經濟情況從來就沒有好到可以取消票證的程度,短缺現象一直嚴重。

票證消失的原因

票證是物資短缺的象徵與必然產物。在資本主義的自由市場經濟中,當物資短缺,而貨幣供應量較多之時,就會出現通貨膨脹甚至是惡性通貨膨脹,表現為物價飛漲,然而中國是由計畫經濟過度而來的,商品的交易和流通不自由,受到國家行政指令的控制,為了避免惡性通貨膨脹,擾亂社會秩序國家安定,甚至引發暴動,危及自身統治,體現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便通過票證這一強制行政手段講緊缺的較少的供應不足的貨物與其所對應的那部分合理範圍內的貨幣對應掛鈎,而超出限額的貨幣實際上就作廢了,這樣就避免了通貨膨脹。後來中國改革開放,生產力大幅提高,貨幣供應量的增長幅度遠遠小於物資的膨脹程度,票證便失去了意義,自然要被廢除.同時市場經濟的新秩序也已經紮根,票證這一倒行逆施的怪態自然要被歷史所屏棄.糧票的廢除是最晚的,是因為糧食是最重要的民生物資,是非常要命的,必須嚴加控制,不到最後的關頭是不能輕易放手的。

票證制優缺點

從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來看,票證制度的優缺點體現的比較明顯。在經濟發展的初期,票證制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廣大居民在低水平上對生活必需品的需求,使一種保障城市居民基本平均分配短缺資源的方式。

但若經濟迅猛發展以後,票證制便成為制約因素。

一,票證配給制通常不能滿足人們需要,導致有錢也買不到想買的商品;

二,票證給人們交易、生活帶來許多不便。票證種類很細,沒有貨幣來的實用;

三,票證限制人們的選擇;

四,票證配給制壓抑供給,惡化短缺狀況,票證制度的實質是以低於市場均衡價的價格向人們配給短缺物資,其結果必定是壓抑供給,刺激需求,這是所有計畫經濟國家中,沒有一個能成功運用票證配給制度過緊缺難關的根本原因;

五,票證是城鄉差別中最具實質的內容之一。在中國,票證是城市居民的一種特權,農村人口是不能享受這一待遇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