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泉古炮台

簡介

神泉港地處廣東省揭陽市惠來縣南面,是外海進入惠來內陸的必經之路。《惠來縣誌》載:“神泉至縣治僅一望之遙,海賊泊澳,呼吸必達,則神泉固縣之一外障。”它既是惠來縣的門戶,又是縣城的屏障。自古以來,神泉港就是軍事重鎮。神泉港灣,從蘆園的大崎山起至甲子的海岬嶺,形成天然的大海灣。在歷代的海盜倭患中,神泉作為惠來的要塞,猶如中流砥柱,挺著胸膛,抵擋外來的侵擾,對於屏護惠來沿海一線的安寧,起著重要作用。
神泉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它不僅有海角甘泉、沖天古塔、水仙宮廟、朝霞迎帆、海市蜃樓的勝跡,還有在這5公里長的海岸線上築起的3座古炮台。

環境

據《惠來縣誌》記載:“神泉在縣治之南十五里處,有大港通海。為縣之門戶。”神泉背靠文昌山,面臨南海,原先是龍江河、雷嶺河、鹽嶺河三條河系匯合出海的港口。歷史的神泉港,內河船可通普寧的雲落崩坎,上可達華湖的虎頭岩,直至潮陽雷嶺。航海可通閩:滬、蘇、淅、穗及香港、澳門,交趾、扶桑等地。商貿往來頻繁,逐漸形成潮汕對外貿易的重要港口之一。

歷史

明代,沿海得以充分開發,促進了農業生產、海洋捕澇、淡水養殖、海上運輸業的發展,神泉當時已形成
神泉古炮台
“農者利灌,商者利販,居者利運,行者利舟楫”的大好局面。同時,粵東沿海一帶寇賊騷亂頻繁,加上在這片海域登入擾民的海盜倭寇如縷不絕,嚴重影響了地方的經濟、社會秩序。為防守海疆、靖氛沿海,1395年(明洪武二十七年),朝廷就在神泉設定巡檢司,為保衛惠來海疆作出了貢獻。1571年(明隆慶元年),海盜林風攻陷神泉城,老幼死者甚眾。巡檢司將士奮力死戰,後協同增援的總兵張文勛、副使張可懷,打得林風落花流水。1646年(清順治三年),蘇成反對遷界,聚眾騷擾沿海,並企圖占領神泉城,在巡檢司的率領下,群情激昂,粉碎了蘇成的陰謀,保住了神泉。
清初,為加強神泉港防衛,不僅增設把總一員,增兵100名,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又給神泉司增守兵500名。
神泉三炮台真正的建設,是在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朝廷廢止“遷界令”,次年通知沿海被遷人民全部遷復原籍,歷時23年的遷界暴政宣告結束。復界後,隨著西方殖民勢力的加緊入侵,清政府逐步提高了對海防建設重要性的認識,系統地加強了沿海的海防建設。
1717年(清康熙五十六年),兩廣總督揚琳視察沿海
神泉古炮台
時,鑒於先朝海防遺留所帶來的嚴重教訓,他以軍事家的眼光提出:粵東沿海一帶,是賊船來往必經之路,歷史上海上武裝集團敢於侵擾,都因為這些陣地不設防。並且提出:“本朝(指清朝)遷界後,所築煙墩炮台,周圍數丈,不能駐兵,雖有城堡數處,亦在內港,非控扼要。”如果從廣州起至潮州,各扼險把守,倭寇海賊再肆虐,也難飛越。揚琳遠見卓識的《炮台序》便是興建神泉三處古炮台的理論依據。
神泉古炮台分三線建設,第一防線是溪東炮台,它位於蘆園村溪東港港口,炮台建在海拔25米的大崎山峰頂上。面臨大海,雄鎮海岸,氣勢雄偉。當時炮台安置大炮8門,有營房12間,駐防外委1員和守兵28名。炮台牆高3.4米,厚2米,南北長各24.3米,東西寬各16米,占地面積364平方米,城牆四周石砌,上面有炮堞10個,炮眼10個,有門高2.4米,寬1.38米。從炮台瞭望,南來北往船隻盡收眼底。可惜因年久失修,炮台部分牆壁倒塌,近海部分尚存,雄風猶在。
第二道防線是澳角炮台。澳角炮台原稱澳腳炮台,位於澳角村西北側,東至溪東炮台2.5公里,西至神泉炮台2.5公里。它和溪東炮台一樣也是1717年(清康熙五十六年)築建的。炮台四周夯牆,上有城堞炮眼及人行道,牆高4米,厚2米,人行道1.3米,總面積約313平方米。澳角炮台安置大炮6門,有營房7間,駐專外防委1員,率兵18名駐守,遺址尚存,四周圍牆完整。
第三道防線是神泉港口炮台。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知縣林春秀為防倭患,在神泉建城。1669年(清康熙八年),當時朝廷遷界,城遭拆毀,1671年(清康熙十年)重建,1771年(康熙五十六年)構建了炮台,置炮8門,營房18間,駐防把總1名,防守台兵47名。同時築了煙墩。1727年(清雍正六年)又重修。1738年(清乾隆三年),因沙聚城邊,又開西北門,並創神泉書院和蘇福祠。東門叫“靖海門”、西北門稱“安瀾門”。城南設炮台,駐兵防守。又有著名的海市蜃樓。古詩云:“傳聞羽客說瀛州,先觀蜃子結成樓。樓台變幻真奇妙,鴻雁飛來任去留。”詩人描寫的海市“仙境”就出現在神泉港。蜃樓海市映現在神泉這個半圓形海灣上,澳角、神泉二炮台都能目睹奇境。

作用

神泉三處古炮台築構以後,在抵禦倭寇海盜上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來犯的賊船要進犯神泉上縣城,首先是要經第一道防線的溪東炮台,一經發現,立即報與第二道防線的澳角炮台和第三道神泉港口炮台,第二道防線與第三道防線馬上作好準備。三炮台建立的幾百年間,防守固若金湯,賊船不敢貿然冒犯。正如《炮台序》所述:“果能將備稽查,弁兵效力,晝夜瞭探,以高臨下,一台之設勝於兵船數十,一堡之兵,可擋勁卒千餘,尚何奸徒不望風生畏,敢于海面游弋哉?”由於防區相對安靜,“窮民既免需索,洋盜無人接濟,加以炮台防範,則奸究消弭,俗易風俗,惠潮之洋盜絕,而全省之海面寧。”
1937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汕頭淪陷,日本封鎖粵東沿海各大港口,神泉港一度成了封鎖線上的一個空白
神泉古炮台
點。因此,潮汕抗日組織則利用神泉港作為運輸抗日物資的集散地,許多抗日物資,如煤油、藥品、炸藥、槍枝從香港源源運入,潮汕的糖、油、豆、菜脯、果子等土特產也從這裡運往外地交換。1938年,日軍發覺神泉港有運輸物資的可疑跡象,6月6日日本炮艦便在神泉海面外圍向澳角炮台開炮,當時炮台南端被炮擊中,遺下兩個洞口,也留下日軍侵華的罪證。2002年該村籌資修建炮台時,一洞尚存。一個洞口因靠近原炮台門口,修復時被擴建為拱形門。由於歲月摧移,炮台內外,已生長榕樹10多棵,炮台已蔽於榕陰之下,在炎熱的夏天,成為澳角村民乘涼聊天的好地方。
1927年10月初,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副委員長郭沫若參加八一南昌起義後來到神泉港,他以當代詩文和書法大家的手筆寫下一副對聯,題上“還我河山”四字,然後到香港,繼續革命征程。澳角炮台和溪東炮台均在1983年10月30日被批准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現狀

神泉炮台迸發出新的歷史價值,成為旅遊資源。神泉三炮台遺址仍然屹立於海隅,使人覺得當年雄風猶在。它們相鄰澳角村,連在一起,建成惠來濱海度假村及海水浴場。每年都吸引了不少遊客。
濱海度假村已納入揭陽市惠來縣旅遊發展規劃,它投資建成以溪東炮台、東仙古觀、海水浴場、澳角炮台等文物古蹟及濱海自然風光為依託,構築華家港灣生態庭園旅遊區,成為一個獨具濱海特色的旅遊勝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