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思[詞語]

神思[詞語]

神思意為精神、神志,思維。在劉勰《文心雕龍·神思》中指作家在想像力活躍時或處在靈感狀態下進行的創作構思。

詞目

神思

拼音

神思 神思

shén sī

釋義

1. [state of mind]∶精神;心緒;“神思恍惚”

⒉[mind]∶神志;“神思昏迷,不省人事”

⒊[thought]∶思維;想像;“偶作一詩,覺神思滯塞”

詳細解釋

⒈思維;想像。

①三國吳韋昭《從歷數》詩:“建號創皇基,聰睿協神思。”

②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神思》:“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神思之謂也。”

③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六:“余嘗考古官制,檢搜羣書,不過兩月之久,偶作一詩,覺神思滯塞,亦欲於故紙堆中求之。”

④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葉紫作<;豐收>;序》:“描神畫鬼,毫無對證,本可以專靠了神思,所謂‘天馬行空’似的揮寫了。”

⒉精神;心緒。

①元馬致遠《黃粱夢》第一折:“聽他說甚么,不覺神思睏倦,且睡一會咱。”

②明謝榛《四溟詩話》卷四:“此乃內出者有限,所謂辭前意也;或造句弗就,勿令疲其神思。”

③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 劉玄德三顧茅廬》:死且不怕,豈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勞神思。

美學用語

指作家在想像力活躍時或處在靈感狀態下進行的創作構思。劉勰《文心雕龍·神思》指出:“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然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其思理之致乎!”跨越時空的想像和活躍的靈感來自作者的秉性才識,虛靜的心境,深邃的思索和高度自由的內心狀態。

探源

指藝術想像不受時空限制、變化迅疾莫測的特點。“神”指變化迅疾莫測,“思”指心思、想像“神思”作為一個詞組,是以“神”形容心思、想像的特點。

先秦時期

“神”思之“神”,源於《易傳》,具有多種含義,其中之一,即變化迅疾莫測如《易·繫辭上》釋“神”:“陰陽不測之謂神”,“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又《易·說卦》:“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者也”,──即萬物變化神妙,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而提出“神”字以概括這一特點。以“神”狀“思”,則指心思、想像的變化,神妙莫測。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對於人的思維、想像不受時空限制的特點,早已有所認識。如《莊子·讓王》篇所說:“中山公子牟謂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奈何?”《荀子·解蔽》篇所說的“坐於室而見四海,處於今而論久遠”,以及《淮南子·真訓》所說:“夫目視鴻鵠之飛,耳聽琴瑟之聲,而心在雁門之間。一身之中,神之分離剖判,六合之內,一舉而千萬里”等,都是講思維的這一特點:身在此而心在彼,思維不受主體所處時空的限制。

魏晉兩漢時期

在魏晉玄學興起,談《易》、《老》、《莊》“三玄”成風時,“惟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是經常被引用的話。如《三國志·魏書·何晏傳》裴注引《魏氏春秋》記載何晏品評朝士所說“‘惟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吾聞其語,未見其人”等。《列子·周穆王》“吾與王神遊也,形奚動哉”注亦全襲此語。

漢末,佛教輸入中土後,翻譯佛經,論述佛理,也曾廣泛論及思念之變化無方,及其逾時空性,如僧康會《〈安般守意經〉序》所說:“彈指之間,心九百六十轉;一日一夕,十三億意。”(《全三國文》卷七十五)姚秦鳩摩羅什所譯《維摩詰所說經·弟子品》第三所說:“諸法不相待,乃至一念不住。”後秦僧肇注“彈指頃有六十念過”,等等。

在藝術上,首先接觸到藝術想像問題的,是《西京雜記》卷二記司馬相如作《上林賦》、《子虛賦》所說“意思蕭散,不復與外事相關,控引天地,錯綜古今”等。晉人陸機專論文學創作過程的《文賦》,雖未標以“神思”,卻曾對藝術想像的自由性及其逾時空的特點做過精細入微的描述:“其始也,皆收視反聽,耽思傍訊,精騖八極,心游萬仞。……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恢萬里而無閡,通億載而為津”。

劉勰將其引入藝術理論

首先標出“神思”,將思維的這一特點引入藝術理論,並設立篇目對之進行了專門論述的,是劉勰的《文心雕龍·神思》篇。與陸機《文賦》不同的是:陸機只是一般地談到了藝術想像的自由性及其逾時空的特點,而劉勰的《神思》篇,則更進一步論述了藝術想像的特點,並將它的重要性提到了“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的地位:“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神思之謂也。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前,卷舒風雲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為妙,神與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氣統其關鍵;物沿耳目,而辭令管其樞機。樞機方通,則物無隱貌,關鍵將塞,則神有遁心……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在這裡,劉勰以生動的比喻,描述了藝術想像的自由性及其逾時空的特點。“寂然凝慮,思接千載”,講的是超越任何時間的差距;“悄焉動容,視通萬里”,講的是超越任何空間的差距。與《文賦》之“觀古今於須臾,撫四海於一瞬”,意義完全相同。藝術想像的自由性及其逾時空性,在後世更曾被廣泛地論述描繪過,如“萌一緒而千變,兆片機而萬觸。……轉息而延緣萬古,回瞬而周流八區”(《全唐文》卷一百八十八韋承慶《靈台賦》)等。

劉勰“神思”理論的價值

藝術想像的逾時空的特點,在西方傳統美學和文論中,也常常被提到,如達·芬奇“謂心能於瞬息間自東徂西,莎士比亞稱心思捷躍,能一舉而逾世代、超山海”(轉引自《管錐編》第 3冊第1187頁)。近世意識流興起後,更曾誇張地提倡這一點。

劉勰 劉勰

想像在藝術創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西方,曾為許多作家和理論家重視和提倡,黑格爾甚至說:“真正的創造就是藝術想像的活動”,“最傑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像。”(《美學》第1卷第50頁、357頁)藝術想像是優秀創作最重要和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作者只有通過藝術想像活動,並加以適當的藝術處理,才能把精細入微的道理和曲折複雜的情致,所謂“思表纖旨,文外曲致”,表現得惟妙惟肖。而這也是在藝術欣賞中誘發讀者想像活動的必要條件。但想像並不會憑空產生,沒有廣博的學識,以及理性的知識,想像就不會有馳騁的廣闊的天地,而會成為不根之萌。劉勰《神思》篇的可貴之處在於:它不僅生動地描繪了藝術想像的自由性及其逾時空的特點,而且在這之後,提出了進行藝術想像的幾個必不可少的條件:首先,是精神心理狀態要處於虛靜,不受外界事物的干擾。“是以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藏,澡雪精神”。後兩句話出自《莊子·知北游》引老子語:“汝齊(齋)戒疏瀹而(汝)心,澡雪而精神。”是先秦時期道家提出、而為各家所共同承認的思考和認識事物的必要的心理狀態。除心理狀態處於虛靜這一點外,還需要“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繹〔懌〕辭;然後使玄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這樣,對於進行藝術想像所必要的條件,可以說基本上都論述到了。這就使劉勰關於藝術想像的理論,更為前進了一步,在中國古代文論關於藝術想像理論的探討上,具有自己獨特的地位。

劉勰論述藝術想像理論中所提出的又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是他實際上已經認識到作為藝術想像的心理活動現象,雖神妙莫測,實際上卻與外在的自然現象始終保持著一種緊密聯繫而不可分離的狀態,所謂“思想為妙,神與物游”,“神用象通”,“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雲而並驅矣”,正是關於藝術想像這一活動特點的形象說明。思維的自由性,及其逾時空性,是任何思維都具備的特點,並非為藝術想像所獨具。例如後來朱熹所說的:“如古初去今是幾千萬年,若此念才發,便到那裡;下面方來又不知是幾千萬年,若此念才發,便也到那裡。……雖千萬里之遠,千百世之上,一念才發,便也到那裡”(《朱子語類》卷一八),就是講的一般的思維、想像逾時空的特點。但只有藝術的思維和想像活動,始終並非捨棄外物而抽象進行的。上引“神與物游”、“神用象通”等等,講的就是藝術思維、想像的特點,而並非一般的思維、想像的特點,這一點是難能可貴的。

劉勰之後,“神思”一詞作為藝術想像的術語,逐漸地被廣泛採用,例如蕭子顯《南齊書·文學傳論》所說的:“屬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無象,變化不窮”等。

劉勰“神思”評析

從《神思》至《總術》為創作論,而《神思》為創作論的總綱。

《神思》中的“神思”,即想像,是一種精神活動,與現代所說的形象思維相似。本篇講如何運用神思來進行文學創作構思,即以想像為特徵的藝術構思問題。

全篇分三部分:一、闡述藝術構思的特點和作用。為了更好的構思,就需要作家積極地去積累知識,辨明事理,運用好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提高自己的情致修養。二、通過列舉過去的作家,闡述了藝術構思的不同類型。強調在構思中要抓住重點,這樣才能取得創作的成功。三、提出藝術加工的必要性,以及藝術構思複雜不易說清楚。

《神思》是我國古代文論中比較全面而系統的論述藝術構思的一篇重要文獻。劉勰深入、系統地探討了藝術構思活動,形成了自己文學創作論的體系,發表很多創見:初步總結了“神思”的形象性特點;認為“神思”在文學創作中有“杼軸獻功,煥然乃珍”的作用;運用“神思”進行文學創作的特點是“規矩虛位,刻鏤無形”等。選自《劉勰·文心雕龍·神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