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人獸面紋

簡介

神人獸面紋是良渚文化的獨特標誌,它像人,又像獸,神秘而詭異,其複雜和精細的程度讓人感到匪夷所思。它代表著什麼?有什麼含義?學術界沒有一致的看法,至今仍在爭論。然而可以肯定的是,這個圖案代表著良渚人征服大自然的願望,是良渚人不斷進步向前發展的精神支柱。換句話來說,它代表著良渚人的吉祥與幸福,代表著良渚文化時代那段遙遠的歷史。

解讀神人獸面紋

1986年,考古學者在浙江餘杭反山遺址發掘了良渚文化大墓11座,出土了1200多件套玉器,其中有一件高8.8厘米,重6.5公斤的玉琮,為目前已知良渚玉琮最大的一件,享有“琮王”的美譽,現陳列於浙江省博物館新館展廳內。這件玉琮的四個正面均雕刻有完整的神人獸面紋圖案,圖案上部為人像,臉呈倒梯形,重圈圓眼,兩側有三角形的眼角,寬鼻,用弧線勾出鼻翼,大口,露出兩排十六顆牙齒。頭戴寬大的羽冠,冠上羽毛呈放射狀排列。雙臂抬起,肘部屈曲,雙手五指平伸插於獸面眼眶兩側。中部是獸面,重圈為眼,雙目圓睜,兩眼間有短橋相連,寬鼻,闊口,上下兩對獠牙露出唇外。下部為獸足,雙足呈爪狀相對,爪甲尖利彎曲。無論人像或獸面,都有一種兇猛逼人的氣勢,給人以神秘、恐懼之感。

雕刻技藝出神入化

令人嘆為觀止的是,“琮王”上的神人獸面紋的實際寬度不足4厘米,高僅3厘米,良渚工匠卻在如此小的範圍內刻出非常精細繁密的圖案,刀工出神入化,被世人譽為鬼斧神工。
對於人像的看法,學者們的意見比較統一,認為它是良渚人的真實描繪,只不過他不是普通人,而是擁有超常能力,能征服猛獸的“神人”。在評價獸面紋時,學者們的看法出現了比較大的分歧,有人認為是虎紋,有人認為是鳥紋,有人把它看作是最原始的龍紋,有人認為它是鱷魚紋,還有人認為它是綜合多種動物形象而抽象出來的圖像。而對於整個人獸合一人圖案的理解,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現在先從神人獸面紋的人像說起。人像的最大特徵是頭戴羽冠,因而很有可能就是古代傳說中的“羽人”。《山海經·大荒南經》記載:“有羽人之國,其人皆生羽。”《海外南經》又記載:“海外有西南陬至東南陬者……羽民國在東南,其人為長頭、身生羽。一曰在比翼鳥東南,其為人長頰。”另外,在《呂氏春秋·求人篇》、《淮南子·原道訓》等著作也有類似的記載。有的學者認為,堯舜時代南方地區有“羽人國”存在,並認為“羽人”就是良渚人的先民。
良渚人崇拜“羽人”,把它刻在代表良渚人的族徽上,肯定認為“羽人”具有非凡的能力。在古代神話傳說中,“羽人”就是飛仙。大詩人屈原就很想追隨“羽人”,他在《楚辭·遠遊》中說:“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舊鄉。”洪興祖在補註中解釋:“羽人,飛仙也。”古代道士以學仙升仙為目的,人們也稱道士為“羽人”。因此,“羽人”在良渚人心目中就是“神人”。

獸面紋應為虎紋

關於獸面紋,筆者比較認同虎紋說。神人獸面紋中的獸紋雙目圓睜、獠牙外露、爪甲長而尖利都是食肉動物的特徵。長吻食肉動物(如狼等犬科動物)的正面形象嘴往往顯得較小,而只有短吻的食肉動物(如虎等貓科動物)的正面形象才是圖案中那樣的大嘴。古生物資料表明,新石器時代的太湖流域確實有虎生存。在神人獸面紋中,虎作踞地俯伏狀,表示神人有足夠的能力駕馭猛虎。
在生產力十分低下的原始社會,人們只能通過漁獵、採集和農耕等生產活動維持生存,征服自然界中最兇猛的動物是人類最大的願望,神人獸面紋正是良渚人這一願望的形象反映。具體來說,“神人”是良渚人的酋長或巫師,良渚人認為他們擁有超凡的能力,能輕鬆自如地駕馭猛虎。學者張光直認為,“神人與獸面的複合像”其實就是與中國道教有直接淵源關係的“巫師御虎蹻”的形象。學者張明華也認同此說,他經過不斷探索,成功地解決了三星堆一號祭祀坑的跪坐銅人和虎形器的複合問題,將三星堆一號祭祀坑跪坐銅人與虎形器合二為一,組成了“神人”騎虎的獸紋形象。從而為神人虎面說提供了有力的證據。
考古發掘表明,凡是等級較高的墓葬中,在出土文物器表面積較大的器物上,很有可能現出神人獸面紋圖案,但實際上有完整圖案的並不多,大多數是簡化圖案,且目前所見主要出現在玉器上。因此有人認為雕刻有神人獸面紋的器物主要用於祭祀和陪葬。
筆者認為,神人獸面紋既然是良渚人的族徽,刻有神人獸面紋的器物必定與良渚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它不僅用於祭祀和陪葬,還套用于軍事、經濟、文化活動等方面。這個圖案不僅裝飾在玉器上,還裝飾在象牙、獸骨上,而且刻有這種圖案的獸骨的年代可能比玉器更久遠,因前者全都是採用陰線雕刻和淺浮雕工藝,而後者的雕刻技法更成熟,出現了透雕工藝。相比之下,骨雕的雕刻技法更原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