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己

祖己:就是“孝己”。武丁之長子,祖庚之兄。又名且己,“小王”、“兄己”,康丁卜辭作“小王父己”,帝乙、帝辛卜辭作“且己”(祖己),《史記·殷本紀》稱為祖己,是中國商朝武丁時期的政治人物,曾勸諫父王武丁,留下孔雀鳴鼎等典故。

歷史人物

祖己,殷墟甲骨卜辭作且己,又作“小王”、一期卜辭作“兄己”,康丁卜辭作“小王父己”,帝乙、帝辛卜辭作“ 且己”(祖己),《史記·殷本紀》稱為 祖己,《帝王世紀》作 孝己,是中國商朝武丁時期的人物,《太平御覽》、《帝王世紀》記載為武丁嫡長子。《史記·殷本紀》、《尚書·高宗肜日》記載“帝武丁祭成湯,明日,有飛雉登鼎耳而呴,武丁懼。祖己曰:‘王勿憂,先修政事。’”武丁遂“修政行德”,商朝再度復興。

作為王位繼承人的太子,祖己曾參議政事,輔佐父王武丁修政行德而國勢復振。高宗武丁在又祭成湯的時候,忽有一隻孔雀飛到鼎耳上鳴叫,武丁為此有點擔心會有什麼不好的事情發生,祖己趁此機會勸諫父王節儉。史官記錄了這件事,名叫《高宗肜日》。

祖己諫王的主要意見是“典祀無豐於昵”。

《太平御覽》卷八十三載孝己母親(《尚書·毋逸》《竹書紀年》作妣戊)早死,繼母妣辛虐待孝己。並捏造事實、誹謗孝己。父親武丁聽信,流放孝己,餓死於野外,妣辛生祖庚(且庚)即武丁位為商王。

殷人周祭祀譜中,且己位居武丁之後,且庚之前。郭沫若、韓江蘇等認為祖己被立為太子,但先武丁而死,所以受到殷人的周祭。江林昌則認為祖己曾經短暫稱王。

高宗肜日

《尚書·商書》中有一篇叫《高宗肜日》,是說在“高宗肜日”的時候,有一隻孔雀飛到鼎耳上鳴叫,被認為是一種不祥之兆,武丁為此恐懼,祖己趁此機會進諫,主要意見是“典祀無豐於昵”。晚出《孔傳》說:“昵,近也。祭祀有常,不當特豐於近廟。”楊遇夫先生解釋說:“這近字是說近的親屬。換句話說,就是直系親屬或直系的祖先。《偽孔傳》說的近廟,也是指這個。拿龜甲文看,很明顯地看出殷人對於直系的先祖與非直系的先祖祭祀禮節上的不相同。”( 《積微居甲文說·尚書典祀無豐於昵甲文證》)根據楊先生的研究,可知祖己諫父王的主要意圖是想改革當時的祭祀制度,建議在祭祀的時候,近親中的祭品不要過於豐厚。

帝位之爭

武丁是想將王位傳給長子祖己的。祖己是一名孝子,有孝名,被稱為“孝己”。他每晚要起床五次,看父母是否睡得安好,因此深得武丁的寵愛。但是由於祖己的母親早逝,他的繼母不喜歡他,在武丁面前說了他許多壞話,結果被流放到外地。祖己經受這一打擊之後,不久就憂憤而終。

“屍祭”從夏朝開始就有了,“屍”一般由長子或長孫充當。成語“尸位素餐”就是從“屍祭”演變而來的,因為“屍”除了在祭台上接受祭拜外,可以只食齋而不幹活。祖己就充當過“屍”受百官祭拜,他獲得這樣的資格實際上就相當於太子的地位了。商王室祭祀祖先時,祀典是非常隆重的,要由生人充當祖先的“屍”,去接受百官的祭拜,這就是所謂的“屍祭”。

武丁正因為有自己年輕時被外放的經驗,他才效法先考放逐祖己的,可惜祖己沒有領會父親的苦心。《太平御覽》中說:“殷高宗有賢子孝己,其母早死,高宗惑後妻之言,放之而死,天下哀之。”認為祖己被武丁流放與武丁年輕時被小乙放出,性質不同。說前者是因為爭奪王位繼承權而引起的,後者是為了培養王位繼承人,因此視武丁放逐祖己為“失德”。漁火認為這種說法有失偏頗,其實,武丁流放祖己,一是想避開祖己和繼母的矛盾;二是因為自己也從小被父親小乙外放過,所以認為將祖己放到外地去體察民情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祖庚的弟弟祖甲比祖庚靈泛些,武丁臨終時欲立祖甲為繼承人,但祖甲認為自己是祖庚的弟弟,不該得兄長之位,就逃到民間去了。《尚書》記載:“其在祖甲,不義惟王,舊為小人。”意思是說,到了祖甲,認為代替兄長為王是一種不義的行為,就逃到民間當了小民。由於太子祖己早死,武丁死後,王位就由祖庚繼承。祖庚沒有什麼才能,武丁生前就不看好他。

祖庚在位只有七年就去世了,死後由祖甲繼位。 由於祖己的孝名深得人心,祖庚又是因為他的生母搞陰謀才取得王位的,而且祖庚即位後也沒有什麼建樹,因此引起了朝廷文武百官的非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