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作 者: 谷書堂 編
叢 書 名:出 版 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ISBN:9787040199710齣版時間:2006-09
圖書 > 經濟 > 經濟學理論與讀物
內容簡介
《社會主義經濟學通論:中國轉型期經濟問題研究》是在第二版基礎上修訂而成的。《社會主義經濟學通論:中國轉型期經濟問題研究》維持由原有四部分組成的框架結構,而在內容、視角、分析方法等方面進行了充實、豐富、深化和提高。第一篇“經濟轉型和體制選擇”著重討論作為中國的理論經濟學所應具有的性質和目標,並特別分析了以研究轉型期經濟為己任和經濟發展要體現以人為本的目標這兩個重要課題。第二篇“經濟主體和微觀經濟運行”側重以經濟組織理論為分析工具研究微觀經濟運行,同時結合社會生產組織方式變革與創新的理論與現實,從靜態上探討企業和產權制度等特點,從動態上分析企業經濟行為與企業成長過程,並在此基礎上分析了中國民營企業與私人經濟的成長與壯大。第三篇“現代巨觀經濟理論與中國巨觀經濟分析”緊緊圍繞中國的經濟轉型這一現實主題,全面、完整地對轉型期的重大經濟現象進行分析,驗證並深化了現代巨觀經濟理論在中國轉型中的套用。第四篇是在第三篇分析的基礎上最後落腳到“經濟成長與發展”這一主題上。經濟成長與發展包括經濟發展階段的更替、農業的發展,特別是二元經濟中的農業發展與城鎮化、部門的平衡與非平衡增長、經濟周期的循環等都是遵循一定的內在規律進行的。而本篇的任務就是要分析研究和揭示在諸種問題中所展現的經濟成長與發展的規律。並進一步回答中國應該走什麼樣的發展道路
目錄
第一篇 經濟轉型與體制選擇
第一章 理論經濟學的社會使命
第一節 傳統政治經濟學面臨的困境
第二節 理論經濟學的社會使命
第三節 建立以人為本的經濟學
思考題
第二章 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
第一節 處在轉型期的中國經濟
第二節 從二元經濟向現代一元經濟轉型
第三節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
思考題
第三章 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型
第一節 社會主義計畫經濟的理論與實踐
第二節 計畫體制的改革與轉型
第三節 中國經濟體制市場化的進程測度
思考題
第四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產權
第一節 產權和所有制的決定依據
第二節 新中國產權制度的演變
第三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產權制度
思考題
第五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收入分配
第一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收入分配的理論基礎
第二節 轉型經濟中收入分配的形式
第三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收入分配政策
思考題
第六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職能
第一節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政府職能
第二節 轉型經濟中的政府改革
第三節 開放經濟中的政府職能
思考題
參考文獻Ⅰ
第二篇 經濟主體與微觀經濟運行
第七章 微觀經濟運行的理論與方法
第一節 中國經濟轉型與微觀經濟主體的成長
第二節 微觀經濟運行分析Ⅰ:企業理論的組織視角
第三節 微觀經濟運行分析Ⅱ:經濟組織研究及其理論拓展
第四節 企業、市場與第三種組織形態
思考題
第八章 生產組織方式創新與製造業發展新的競爭優勢
第一節 生產組織方式的歷史演進
第二節 後福特製的基本特徵和基本形態
第三節 模組化與製造業的現代分工體系
思考題
第九章 現代企業制度
第一節 企業與現代企業
第二節 產權制度
第三節 委託-代理制度
第四節 中國國有企業的制度創新
思考題
第十章 企業行為與企業發展
第一節 融資、投資與資本經營
第二節 資產重組與企業併購
第三節 企業集團及其發展戰略
思考題
第十一章 民營企業和私人投資主體的成長與發展
第一節 體制轉型及微觀經濟主體的演變
第二節 轉型期私營企業及私人資本的生成與發展
第三節 民營經濟在微觀經濟中的作用與貢獻
第四節 私營經濟發展的微觀路徑選擇
思考題
第十二章 家庭經濟行為分析
第一節 作為收入主體的家庭
第二節 作為消費主體的家庭
第三節 作為勞動主體的家庭
第四節 作為投資主體的家庭
思考題
第十三章 現代市場與市場運行績效
第一節 市場關係和市場秩序
第二節 中國市場結構分析
第三節 市場失靈與政府規制
思考題
參考文獻Ⅱ
第三篇 現代巨觀經濟理論與中國巨觀經濟分析
第十四章 轉型期的中國巨觀經濟
第一節 經濟體制轉型與中國巨觀經濟運行特徵的改變
第二節 轉型期的中國中長期巨觀經濟均衡
第三節 轉型期中國巨觀經濟的國際比較
思考題
第十五章 國民經濟核算和總需求
第一節 國民經濟核算的幾種方法
第二節 巨觀經濟運行的基本均衡條件
第三節 存貨投資與自動均衡
第四節 中國的總需求構成的動態變化及橫向比較
思考題
第十六章 中國總需求管理政策概要
第一節 收入-支出模型
第二節 IS-LM模型
第三節 總需求與總供給模型
思考題
第十七章 消費行為與巨觀經濟穩定
第一節 消費函式和消費理論發展
第二節 轉型期的中國公眾消費行為分析
思考題
第十八章 投資行為和投資函式
第一節 存貨投資、住宅投資與固定資產投資
第二節 加速原理、時滯效應與投資調整
第三節 貨幣、財政稅收政策及資本市場對投資調整的影響
第四節 轉型期的中國投資行為與投資調整
思考題
第十九章 總供給與總供求均衡
第一節 潛在總供給
第二節 潛在總供給變化與長期經濟成長
第三節 實際總供給的決定
第四節 巨觀經濟的動態調整
第五節 轉型期中國巨觀經濟的特徵分析
思考題
第二十章 總供給、總供給結構與總供給政策
第一節 總需求管理政策的缺陷
第二節 總供給變動與巨觀經濟動態均衡
第三節 總供給與結構均衡
第四節 經濟轉型與巨觀經濟的微觀基礎
思考題
第二十一章 政府財政收支與財政政策
第一節 財政制度與財政收支
第二節 總需求管理的財政政策工具
第三節 財政政策的總供給效應
思考題
第二十二章 貨幣制度與貨幣政策
第一節 貨幣需求
第二節 貨幣供給機制
第三節 貨幣政策目標、規則與方法
思考題
第二十三章 開放條件下的巨觀經濟均衡
第一節 國際收支平衡與匯率和利率的關係
第二節 匯率與匯率制度
第三節 匯率制度與巨觀經濟政策
第四節 人民幣匯率變化與形成機制改革
思考題
參考文獻Ⅲ
第四篇 經濟成長與發展
第二十四章 經濟發展與經濟發展階段
第一節 經濟成長與發展的含義
第二節 中國經濟當前所處的發展階段
第三節 中國的二元經濟特徵
第四節 科學發展觀與中國的發展道路
思考題
第二十五章 二元經濟中的農業發展與農村城鎮化
第一節 傳統農業經濟的主要特徵
第二節 農業部門在二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第三節 土地制度改革與農業發展
第四節 新中國農業發展簡史及現狀
第五節 農村非農業化與城鎮化
思考題
第二十六章 二元經濟中的城市經濟與城市化進程
第一節 工業化的內涵、過程與測度
第二節 中國城市工業經濟的發展歷史與現狀
第三節 中國城市服務業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第四節 城市化的進程、問題及對策
思考題
第二十七章 二元經濟中的結構協調與平衡發展
第一節 平衡增長與非平衡增長理論
第二節 二元經濟中兩部門的平衡與協調發展
第三節 產業結構理論和三次產業的平衡發展
第四節 二元經濟中的城鄉平衡發展
第五節 地區平衡發展與非平衡發展理論
思考題
第二十八章 二元經濟發展中的收入分配差別
第一節 經濟發展中的收入分配
第二節 公有經濟發展中的收入差別倒u曲線
第三節 公有經濟與私有經濟的收入差別倒U曲線的比較
第四節 中國近期的收入分配差別狀況與趨勢
思考題
第二十九章 二元經濟中的人口、剩餘勞動及人力資本
第一節 二元經濟中的過剩人口與勞動力及其流動
第二節 二元經濟中的勞動力流動
第三節 二元經濟中的人力資本投資
思考題
第三十章 二元經濟中的技術進步與知識經濟
第一節 技術進步的含義、類型與測算
第二節 二元經濟中技術進步的理論與實踐
第三節 知識經濟與高科技產業
第四節 二元經濟中的經濟成長方式轉型與技術進步
思考題
第三十一章 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第一節 自然資源在二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第二節 環境與二元經濟發展
第三節 可持續發展:我們共同的未來
思考題
第三十二章 現代一元經濟的特徵與發展趨勢
第一節 從二元經濟向現代一元經濟的過渡
第二節 中國現代一元經濟的發展戰略
思考題
參考文獻Ⅳ
前言
自從2000年本書第二版出版以來,中國經濟繼續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改革開放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深化。但與此同時,暴露出的社會問題也不少,並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與質疑。因此,如何認識社會當前的這種正負面變化,如何透過現象看清事物的本質,從而更準確地把握前進的方向就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任務。本版修訂正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進行的,當然,高教出版社的約稿也是啟動這次修訂的重要動因之一。
本版修訂的主導思想是根據近幾年中國經濟領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和第二版存在的某些不足及我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有了一定的深化確定的。現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突出“以人為本”的精神
“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精髓之一。這個思想在本書第二版中時隱時現,闡述還不夠突出和充分,也沒有做到貫穿全書,並不能給人以非常清晰、深刻的印象。在此次修訂時,我們明確提出要把“以人為本”的精神貫穿到全書中去,並把它作為本次修訂的首要任務。
(二)重點把握經濟轉型是當前中國國情的重要特徵
理論研究和理論教學都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這是大家所熟知的一條原則,但是落實到寫作時往往會忽略中國當前實際的一個最重要的特徵是經濟社會正處於轉型中。在經濟社會轉型過程中,不僅會出現新的發展,新的創造,而且還會發生一些令民眾不理解、不滿意的新問題。這些問題有的是在改革過程中由於利益的調整引發的,有的則是在改革過程中的政策考慮不周或工作不到位損害了一部分民眾利益釀成的,等等。對於上述正面或負面現象的存在只有放在社會轉型這個現實的背景下才能夠看得清楚。因此,我們不能滿足於第一版只在某幾個章節中講到轉型經濟,而在另一些章節中則忽略了它的存在。我們認為把最重要的這個轉型實際作為觀察中國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是正確認識客觀事物的重要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