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團菌肺炎是以往所指非典型肺炎的類型,是一種由嗜肺軍團桿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累及肺臟,可產生多系統損害,臨床表現複雜,缺乏特異性。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22例均為住院,男性16例,女性6例,男女之比為2.67:1,年齡18~76歲,平均51.6歲,>50歲者占63.6%(14/22)。以“發熱、咳嗽、咳痰”或“不明原因發熱”收入院。有基礎病者12例,COPD8例,糖尿病2例,高血壓病1例,風濕性心臟病1例。
1.2診斷方法採用中國科學院流行病研究所提供的軍團菌凝集抗原(LP1~14),取患者血清作軍團菌抗體測定(分別於入院1wk內和4~6wk),用試管凝集法(TAT),前後兩次抗體滴度4倍增長,達≥160,即可確診。如僅一次TAT≥320,為可疑。22例患者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1992年制定的《軍團菌肺炎診斷標準》[1]。
1.3症狀和體徵所有患者均有發熱,體溫≥38℃20例(90.9%),其中體溫大於40℃15例(68.2%),體溫10.0×109/L2例,40U)14例,天門冬氨酸轉移酶(AST)增高(>40U)12例,γ-谷氨醯轉移酶(γ-GT)增高9例,肌酸磷酸肌酶(CPK)增高5例,乳酸脫氫酶(LDH)增高5例,鹼性磷酸酶(AKP)增高6例,血清肌酐升高5例,血清鈉(Na+)<135mmol/L15例,血清磷(P+)<2.0mmol/L8例。血沉快13例。
1.5胸部X線表現病變形態:兩下肺紋理增粗8例,大片實變影2例,斑片狀及斑點狀影8例,小片狀陰影3例,節段性肺實變影1例,其中肋隔角變鈍或胸膜增厚7例。病變部位:多肺葉受累13例,雙肺野受累12例,單側肺病變10例。
治療及轉歸
予紅黴素1.2~2.0g/d(靜脈滴注)治療18例,對於4例病情較重的聯合利福平0.45g/d治療,用藥後3~5d熱退,熱退後改為口服紅黴素,療程3wk。所有患者均痊癒出院。
討論
軍團菌廣泛存在於水源、空氣、空調冷卻水和藻類生物中。軍團菌感染主要是由於吸入含軍團菌的霧滴或塵土。由於軍團菌感染輕重不一,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輕者類似感冒,重者在肺炎基礎上常伴多系統功能損害,並可為基礎病所掩蓋,使臨床表現非典化、複雜化、多樣化,診斷主要依靠實驗室檢查,血清抗體測定應是診斷本病的主要方法[2]。軍團菌肺炎臨床上雖以發熱及非特異性呼吸道症狀為主,但它是一種全身多系統損害的疾病[3]。本組22例中,中老年患者居多,有基礎疾病患者12例,中高度發熱20例,其中體溫大於40℃15例,胸痛11例,頭痛7例,相對緩脈6例,腹瀉6例,蛋白尿10例,ALT異常14例,血鈉低15例,血磷低8例,提示高熱、頭痛、胸痛、腹瀉、相對緩脈、低血鈉血磷、肝腎功能損害對軍團菌肺炎診斷有參考意義。周圍血象變化不大,白細胞總數可正常、升高或降低。X線胸片改變呈多樣性,早期見單側一個肺葉呈斑片狀或圓形浸潤影,隨後有肺葉實變,病變多累及多個肺葉和雙肺野,以下肺野多見,半數病人有胸腔積液,大部分病人胸片改變明顯遲後於臨床症狀改善[4]。本組兩下肺紋理增粗8例,斑片狀及斑點狀影8例,肋隔角變鈍或胸膜增厚7例,雙肺野受累12例,多個肺葉受累13例。因此X線改變有如上特點時應注意軍團菌肺炎可能。本組部分病例在確診前曾用過頭孢菌素、青黴素、慶大黴素等藥均無效,確診後套用紅黴素治療,體溫很快降至正常。
通過對本組病人進行分析,我們認為在臨床上對於持續高熱、特別老年有基礎病患者,以呼吸道症狀為主,伴有肝腎功能受損,頭痛或腹瀉,相對緩脈,低鈉低磷血症,胸部X線表現以中下肺野為主,呈多發性、多形性、多變性,進展快、消散慢、X線改變遲於臨床,或與臨床表現嚴重程度不完全相符者,對β內醯胺類抗菌藥物治療無效時,要高度注意軍團菌肺炎可能,應及早做軍團菌抗體測定,必要時給予紅黴素作試驗性治療,以防止誤診或延誤治療。本病治療仍首選紅黴素為宜,療程3wk以上,嚴重感染、免疫抑制患者或對單一紅黴素效果不佳者可聯合套用得利福平。新近美國FDA批准阿奇黴素和喹諾酮類治療軍團菌肺炎。克拉黴素亦可選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