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礦山資源開採以後,採空區上覆岩層的原始應力平衡狀態受到破壞,依次發生冒落、斷裂、彎曲等移動變形,最終涉及地表,形成一個比採空區面積大得多的近似橢圓形的下沉盆地,被稱之為礦區塌陷地。
危害
以山東省濟寧市為例:
一是國土面貌和生態環境遭到嚴懲破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受到很大制約。由於濟寧市的煤層埋深一般在負300米—800米之間,煤層厚達8米—12米,開採後將使地表出現5米—8米的塌陷,使原本平整的土地變得坑坑窪窪。塌陷區邊部形成地裂縫,耕地、交通道路、通訊線路、水利設施和地下水系均遭到破壞。
二是耕地迅速減少,礦區民眾的生產生受到嚴重威脅。目前僅濟寧全市已有18萬畝良田成為採煤塌陷地,每年直接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兩億元以上。隨著採煤塌陷地面積的不斷增加,人多地少的矛盾將更加突出,實現全市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的任務更加艱巨。
三是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增加了不穩定因素。由於大面積的土地塌陷,造成大批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目前,因採煤塌陷已造成40個村莊、43個機關企業事業單位近3萬人搬遷。新村選址、搬遷費用、經濟補償、人員安置引發了不少矛盾,農民與煤礦企業的糾紛不斷。據測算,兗州、濟寧、滕南等煤田開採期間還將要搬遷317個村莊、60多萬人,由此產生的矛盾和問題還會隨之增多。
治理
2001年以來,山東濟寧市共籌措治理資金8億元,累計治理採煤塌陷地8.9萬畝,新增耕地3.3萬畝,較好地解決了當地農民的後顧之憂,穩定了礦區民眾的情緒,促進了礦區的和諧,改善了礦區的生態環境,有效清除了煤矸石山,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面對濟寧市礦山隸屬關係複雜,治理工作既涉及企業當前利益,又涉及礦區農民的長遠利益,且國家、省有關法規不夠健全、復墾義務人缺位的現狀,濟寧煤炭局成立了以局長任組長,分管局長為副組長,有關科室和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採煤塌陷地治理協調領導小組。市、縣、鄉層層簽訂治理目標責任書,細化分解年度治理任務並落實到基層和項目,明確了礦區地方政府塌陷地治理的主體責任。積極協調機構編制部門,成立了副縣級規格的市採煤塌陷地治理辦公室,明確工作職責,強化指導協調。同時,建立健全跟蹤協調、及時通報、督導檢查、考核獎懲等工作制度,狠抓治理任務落實,全力推進採煤塌陷地治理工作。
堅持科學發展、因地制宜的原則,轉變過去以恢復耕地為主的治理觀念,科學確立塌陷地治理總體思路:(1)對濟、兗、鄒、曲等東部塌陷區域,結合歷史文化名城和旅遊生態城市建設,以生態恢復治理為主,重點營造濕地旅遊景觀和觀光農業;(2)對汶上、嘉祥、梁山等塌陷區,採取引黃淤填的方法,以恢復耕地為主,打造農業生態園區;(3)對金鄉、魚台大面積長期積水的塌陷區,以新建魚塘為主,形成魚鴨混養、禽蛋加工、旅遊觀光綜合開發利用的格局;(4)對臨城靠廠特別是城鄉接合部的塌陷區,結合城鎮的建設發展,以營造建設用地為主,建成休閒娛樂聚集區,增加建設用地總量。
在這個思路的指導下,經反覆調查、研究論證,科學編制了《濟寧市礦區採煤塌陷地治理專項規劃》,確定全市塌陷地治理重點區域11個、重點治理工程24個,規劃到2020年治理塌陷地24.88萬畝,恢復耕地11.59萬畝。同時,針對全市壓煤村莊3663個、壓覆煤炭40.6億噸的實際,充分利用城鄉建設增減掛鈎置換政策,專門編制了《壓煤村莊搬遷用地掛鈎規劃》,到2020年搬遷562個村莊,將其合併為183箇中心村,節約土地5.7萬畝,釋放煤炭資源28.4億噸。變被動搬遷為主動治理,既能節約大量耕地、又可釋放煤炭資源、改善農村環境,做到壓煤村莊搬遷與塌陷地治理的統籌兼顧,避免了盲目搬遷和重複治理,促進了礦區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
從2000年開始,在鄒城市、兗州市組織了淺層塌陷、深層塌陷、大水面積水塌陷地治理的試點,積極推廣了鄒城北宿鎮、平陽寺鎮、中心店鎮和兗州興隆莊鎮採煤塌陷地治理的典型經驗。通過不斷實踐,總結探索多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路子。如對於不積水的輕度塌陷區,採取“劃方整平法”,配套水利設施,營造新的耕地;對於季節性積水的中度塌陷區,實施“挖深填淺法”,造魚塘、整台田,實現上糧下漁;對常年積水的重度塌陷區,根據其地理區位、生態特徵和客觀條件,分別採取泥漿吹填、預置充填、生態治理等方法,形成魚鴨混養、禽蛋加工、旅遊觀光的立體治理模式。鄒城市平陽寺鎮6050畝塌陷地治理工程,總投資5800萬元,工程共搬運土石方410萬方,回填煤矸石173萬方,恢復耕地4599畝,建設魚塘908畝,建設食用菌加工廠1處,配套機井50眼,修矸石路5條,建成了集種植、養殖、加工、觀光於一體的高效生態農業示範區。2000年國土資源部和國家環保總局、2001年國家土地學會土地復墾分會、2005年省政府分別召開現場會,推廣濟寧市塌陷地治理的經驗和做法。
面對自2004年以來省政府不再批准塌陷地徵用,採煤企業無法支付生態恢復治理和相關補償安置費用,資金制約瓶頸嚴重的困境,我們客觀分析、強化措施、積極應對,努力解決塌陷地治理資金不足問題。一是建立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徵收制度。出台了《濟寧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徵收辦法》和《地質環境保證金使用管理辦法》,在全省率先實行了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徵收制度,全市現已累計徵收保證金5.5億元。據測算,今後每年可徵收4.5億元,為全市的塌陷地治理創造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二是督促採煤企業全額繳納補償安置費。在國家、省至今沒有出台具體的補償標準的情況下,去年經與兗礦集團多次協商,達成了具體的補償標準意見,且市政府批覆執行,明確了採煤企業應繳納的土地補償費、勞動力安置費、地面附著物補償費和耕地造地費等各項規費,其他煤礦均參照執行,有力地保障礦區民眾生產生活,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三是全力向上級爭取資金扶持。根據塌陷地治理專項規劃,聘請省內外科研院所科學規劃設計治理項目;並經積極協調溝通,努力申請將濟寧市塌陷地治理項目納入國家、省級項目盤子,努力爭取上級資金扶持。通過上述籌措渠道,確保了全市塌陷地治理項目的順利實施。
為進一步促進和保障採煤塌陷地治理工作,結合濟寧市實際,先後制訂出台了《關於加快採煤塌陷地治理的意見》、《關於貫徹<山東省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的若干意見》、《關於進一步加快採煤塌陷地治理的通知》、《關於認真貫徹落實<山東省礦山地質環境治理保證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土地開發復墾項目管理辦法》等一系列規範性檔案,實行了塌陷地治理項目管理制度,建立了塌陷項目申報、論證、審批、驗收、獎勵、歸檔等一整套科學管理機制,全市採煤塌陷地治理逐步走上了科學化、規範化、制度化的治理軌道。
治理成果
塌陷區復耕有難題
上世紀60年代的時候,由於煤礦要採煤,我們村整體搬遷了,不過當時往外搬遷了一里地,距離礦區還是太近了,由於採煤區的塌陷,我們村子的房屋也受到影響,牆體出現了裂縫!”當地村民說,從這兩年開始國家撥錢,這些塌陷區才被治理恢復成了耕地,有的礦坑太深,就深挖變成了池塘,發展養殖業。 棗莊市國土資源局的有關人士表示,採煤塌陷地沒有治理的時候,有的地方是一片汪洋,有的地方還能種一季麥子,但是到了雨季,種上的玉米就全被淹了,顆粒無收。經過治理之後復耕的土地,也要經過兩到三年的時間,才能將生土養成熟土,變得肥沃起來。
塌陷區變身標誌景觀
棗莊市煤礦開採有著悠久的歷史,由於長期大量開採,煤炭資源已近枯竭,從1999年棗莊煤礦成為中國第一家政策性關閉破產的煤炭企業起,先後已有104家大中小型煤礦因資源枯竭相繼關閉,現在只剩下43家,許多也面臨資源枯竭。2009年3月,棗莊市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轉型試點市。在棗莊市市中區有一個東湖公園,每天都有很多居民去鍛鍊遊玩,這就是一片採煤塌陷區改造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