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窟
山西省
碧落寺VI-816
簡介
碧落寺位於澤州縣巴公鎮南連氏村。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古澤州境內創建時間最早,建築規模最大,聲望最為顯赫的寺院之一。該寺初創於北朝時期,時稱“聖佛院”,其後經過多次鼎新擴建,至隋唐時頗具規模,更名為“碧落寺”,北宋英宗治平年間“碧落寺嘉譽達上”因以年紀敕以“治平”號其院,更名為“治平院”,金、元時復稱“碧落寺”至今。明清時名列古澤州四大古寺之首,其“碧落臥雲”為澤州古八景第一。碧落寺現存文物豐富,有北齊石窟一座、唐代石窟兩座、唐代及武周石龕十餘處,明代古橋兩座,北魏至民國歷代摩崖題記、碑刻百餘方。由於歷史原因,碧落寺古建築保存不多,且多為清代建築。近年來,碧落寺文物管理所對該古建進行了大規模維修,先後修復了毗盧殿、地藏殿、水陸殿、觀音殿、並重新翻刻了已毀的唐代名碑——碧落碑,2001年九月,我國著名的古建專家羅哲文先生考察碧落寺後,欣然命筆,為碧落寺碑亭題寫了匾額。
碧落寺現存最早的記載為一方“北魏太和元年”的摩崖題記,同時期的還有“北魏孝昌二年”、“北齊武平七年”的摩崖題記兩則,最重要的文物、最美的工藝為開鑿於武平七年的石窟造像。
碧落寺
位於晉城西北約15華里處的澤州縣巴公鎮南連氏村東。它背靠碧落山,面對萬松嶺,坐北朝南,依山而築。寺周群峰環抱,怪石參差,花木叢生,蜂飛蝶舞,環境優美。而舊時這裡更是溪泉清冽,長虹臥波,松柏蒼翠,山繞寺院水抱樓,儼然一個悠雅靜謐的世外桃源。歷史
碧落寺是古澤州境內創建時間最早、建築規模最大、聲望最為顯赫的寺院之一。該寺初創於北朝時期,早期稱聖佛院,初建時規模很小,僅“佛殿兩座,殿各五間,比肩並立,佛無專位。”其後經過多次鼎新擴建,至隋唐時已頗具規模,並從此開始步入其全盛階段。在整個盛唐時期,碧落寺雄居太行,香客雲集,佛事活動名日繁雜,鍾罄悠悠,木魚聲聲,香菸霧嵐繚繞,盛況空前。達官顯貴、文人墨客接踵而來,祈福、祝壽、題字、賦詩,總之無不盡力表達自己的景仰、膜拜之情。月盈終有虧殘時,唐王朝在走過了其空前的輝煌鼎盛後,終於在農民大起義的風潮中壽終正寢了。長年的戰禍,加上武宗滅佛(845年),佛教文化陡然跌入了低谷。伴隨與此,碧落寺也逐漸結束了它的百年輝煌,一步步地走向了衰落。
五代十國,王朝更迭變換,戰亂頻頻,整個社會形勢每況愈下。後周廣順年間(951—953年),五台山高僧普龍雲遊至此,因“共鍾愛其泉行,遂留而作終”,整葺殿閣,重建寺院,潛心日修,廣納徒眾,掀起了碧落寺歷史上的一次小高潮。孰料天有不測風雲,僅隔三年後,周世宗於公元955年興起了大規模滅佛運動,在其黃河流域的統治區內,共廢寺3萬餘所,相當於在此之前90%的佛寺、佛像被毀。地處世宗統治區中心的碧落寺自然也未能倖免。遭受這次沉重打擊後的碧落寺一度曾頹廢至極,所幸者住持普龍仍率眾門徒虔誠奉佛,慘澹經營,直到北宋建立才開始逐漸復甦。
北宋的九位帝王,除宋徽宗趙佶信道教外,其餘全部信佛,各地修寺造佛活動不斷,碧落寺也得到了重新恢復。宋英宗治平年間(1064—1067年),碧落寺嘉譽達上,眾與其善,因以年紀敕以“治一平”號其院。始在南山“創建觀音閣,五問連樓,大殿輪奐,殿中壯麗。”
金代時創建溪堂、山堂,元至元五年(1268年)再次大規模重建並更額“碧落”,明代嘉靖年間創建東、西閣,清康熙44年重建大佛殿,其間還夾雜有多次補修,總之碧落寺在這段時間內是屢建屢圮,不一而足。經過晚清腐敗,軍閥混戰,碧落寺依然在修修補補、生生滅滅中度過。雖然在當時和後來的相當一段時期,這裡仍有一些似是而非的僧侶過著一種若即若離的佛門生活,但實際來講,它早已為世人所淡忘了。
解放前夕,號稱“文物大盜”的“國軍”首領孫殿英手下一馬姓團長駐紮晉城,對碧落寺進行了大肆洗劫,那砍掉了歷史脈絡的斑斑斧痕至今仍歷歷可見。解放後,寺院先後為馬廠、牛奶廠占用,寺內建築拆的拆、改的改,期間又經“文革”的破壞,還有近些年不法分子的投機倒賣,結果是只留得個“戚戚慘慘淒淒”的光景。
建築
和常見的傳統寺院形制不同,碧落寺的建築無論是布局還是構建都非常的獨特。它的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達200多米,南北則最多不逾百米。寺分東、西、中三院。西院建築主要是西閣,高有數丈,其舊為十王殿,早遭回祿,明朝時重建之為閣,閣上塑毗盧佛,下供地藏王,牆上遍飾壁畫,五彩異色,非常美麗。西閣正當山門,巍峨聳立,為入寺之首觀,可惜早已無存,只有明嘉靖12年所刻《西閣記》石碑倔強地矗立在其遺址上,向人們昭示著西閣不老的故事。現依舊址重建地藏殿一座,尚未完工。另外,西院自古還是主要的生活接待區,香積廚、齋堂、客堂、僧舍、庫房、浴室等均在此院。中院依就地勢,自北向南,由高而低分層建五佛殿、七星洞(即水陸殿)、護法樓。五佛殿居頂層,供奉五方佛;護法樓面北而立,內塑韋馱、關公、二郎等神像。如今殿、樓俱毀。1997年至1999年4月,碧落寺居士林及遠近善男信女經多方籌資,依五佛殿舊基重新修建了毗盧殿,工程歷時三年,內奉金裝木雕佛像5尊。七星洞也於去年得以修葺一新。
寺之東院,南為禪房,北面就巨大的連山石而開鑿洞窟3個,小龕64個,大小雕像共102尊,主要是佛、菩薩、弟子,還有武士、供養人等,有坐有立,形態各異,雕工洗鍊,雋秀精美。窟前原覆以殿宇,即東閣,八柱七開間,入則為窟龕,設計構思巧妙之至。今殿閣已毀,但從倖存的台明、柱頂石以及窟龕上方當年為架梁而鑿的小階台來看,我們仍可以想像其曾經的恢宏氣勢。據傳東閣原來亦有壁畫,另外其二樓廊道上有“活拉拉板”,人行其上,板活能動,其聲悅耳,是寺之有名古蹟,可惜隨著東閣的毀敗,一切均不復存。
石窟
東院石窟是碧落寺現存遺蹟中最具價值所在。三窟中開鑿年代以西窟為最早,就其風格特色及窟門外“大齊武平七年”題記可推其當屬北齊遺物,造像題材為三世佛及其弟了、菩薩,面部表情與衣飾均由簡潔明快的線條勾勒而成,似於不經意間盡顯其文雅、和善、親切的神情,具有漢民族文化特有的凝重、典雅氣息。圓形頭光及舟形背光全副素麵,蓮座簡化成圓形小蒲團狀或十脆不施蓮座。些許原始,些許古樸,卻氣魄天然,雍容自就。在西窟的內壁上,在窟內或坐或立、或大或小的佛、菩薩、弟了間,布滿了供養人線刻畫像及題名,其中供養人題名84處,線刻供養人近千。略計有像主21人,大都邑主6人,邑主1人,教化主2人,都維那5人,維那4人,邑子44人,另外尚有比丘、比匠尼等多人。根據題記和記中職官等推斷,大部分為南北朝時刻,少量的為唐代物,可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增刻的結果。畫中人物大都頭梳高髻,腰系羊腸紋裙,袒胸露臂,或赤足,或高靴,顯露出一種莊重秀麗、溫柔典雅、明朗而含蓄的神情,衣褶紋飾隨肢體的運動而起伏聚散,流和如鐵線描,既顯現出絲質服裝的柔軟光潔的特性,又透露出覆蓋於衣服下的人的肌體之美。作者巧妙運用陰陽結合的線刻技法,使得線條柔和流暢、疏密有致、剛柔相濟,頗具神韻。 中、東二窟均為唐代遺物。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也是我國歷史上文化藝術最繁榮的時代。這一鼎盛與繁榮在佛教領突出表現在佛像藝術上,其時的許多造像,神態自如,肌膚豐潤,比例適度,裝飾華美,備極人性的健康和美麗。在這一時代,佛像藝術才真正走向了成熟,其形象之豐富,技藝之精湛,風格之特異均是空前的。舉中窟為例,乃初唐之物,鑿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主尊阿彌陀佛通高2.3米,結跏跌坐,左手似結施與願印,右手似施無畏印,衣飾華美,線條流暢,衣裙由座上下垂,形成“落裙”。雖頭部已殘缺,但仍透體盡現雍容典雅的氣質。加上那美觀大方的火焰紋背光,更烘托出了大佛的崇高與神聖。可惜的是,碧落寺的石窟造像損壞程度非常嚴重,中、東二窟唐代造像共14尊,全都沒有了頭部,肢體的殘損也相當厲害。比較而言西窟還算是不錯,保存下來了9尊基本完整的佛像。如此一派慘狀,怎能不令觀之者痛篆碑
據志載,李撰當年為母祈福造像的同時還刻有摩崖碑記其事於屋宇佛龕之上。對此,《洛中紀異》中何傳說云:“李撰為母房太妃追薦造像,碑記其事,義成而未刻,忽二道士來請刻曰:‘君刻石須篆字乎?我二人天下之能篆者。’李異之,任所為,閉戶三日,不聞人聲,怪而破戶,有二白鶴飛去,而篆刻宛然。”此說誕妄,不可信。然相傳李陽冰(唐代著名書法家,小篆見長,自謂其篆乃李斯之後第一人。乾元間曾任高平令。)見此碑,覽之七日而不忍去,習之十二年不成其妙。更有甚者說陽冰自恨不如,以槌擊之,碑之破損即由陽冰始。傳說而已,焉能當真。不過傳說也從一個側面說明碧落篆碑確屬罕見之珍品。其書法特片,筆法工整,字書雜出頡籀鐘鼎,奇古,令人難以認讀。北宋澤州籍著名學者劉羲叟有名當世,“愛重其碑,恨未通識,會歐陽公奏為編修唐書官,乃攜楮本之局因景文宋公子京,始能盡通。”(金許安仁《碧落寺摩崖碑記》)該摩崖碑於金元時遭火毀,現存兒個殘字依稀可見,確也漂亮雋秀,卓爾不凡。所幸李元嘉於唐武周垂拱年間調任絳州時,因甚愛重斯碑,於絳州龍興寺又刻一方(現為國家一級文物)。雖澤、絳二碑歷來有測異之說,卻也自古有篆同之妙。l999年秋,在晉城市古文化研究中心的協調下,碧落寺眾居士從新絳龍興寺將絳州碧落碑拓片拓回,又得諸有識之士鼎力相助,於碧落寺重刊一方,同時,又新建碑亭一座。重刊碧落碑由柏扶疏先生書額,其碑記由裴池善先生撰文,段生龍先生書丹,李萬軍先生鐫刻。碧落碑亭匾額兩塊,其一由中國著名書畫家張仃先生篆書;其二由中國著名文物古建專家羅哲文先生楷書。對聯兩副,均由劉伯倫、裴池善先生撰聯,分別由山西省書協副主席田樹萇、趙承楷書寫。碧落碑及碑亭的創建,給這座千年古剎憑添了不少的光彩。2000年,澤州縣人民政府下文,依托碧落寺,成市“晉城碧落風景旅遊區”。正向古詩中所捕繪那樣:“碧落大邊寺,青山有夢尋”,我們有理由相信,不遠的將來,碧落風景區一定會吸引來大量的尋夢之人。
碧落四景
其一,“橫峰臥雲”。“蟄龍起後願相從,便有人間潤物功,一片青山是歸處,無心更逐渡溪風。”碧落寺東有臥佛閣,閣旁有洞,名日“臥雲”。相傳夏雨綿綿之時,洞內積滯的潮氣上升,直入天際,經久不散,遠望之宛若雲臥洞中,故名門臥雲洞。此景又被稱作“碧落臥雲”,位居澤州古八景之首。其二,“陰壑積雪”。“漠漠山陰雲擁門,何時天道變寒喧,雖然不是回光地,銷得陽和幾許恩。”古時的碧落,壑谷深幽,溪流激烈,南岸崇崖橫起如屏,氣勢與北山相高。冬季降雪,長時間不化,為澤地一罕見景趣。
其三,“寒泉漱玉”。“瀝瀝山泉枕畔鳴,六根先得一根清,從來只向琴中聽,不識徽弦意外聲。”泉不見,聲未聞,傳說不傳,此景實難考證。
其四,“枯松掛月”。“山前老樹數難推,獨有栽松道者知,半夜風催山月上,正當鶴睡覺來時。”碧落寺松從來就是有名的,這從其命名“碧落”就可想而知,且其面對的南山至今仍叫“松山”。松林密密,古柏蒼蒼,清風時至,“松濤鐸韻並奏齊鳴,”留連其間,“真可驅塵兒而豁俗慮不自覺心神爽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