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魯堡口

破魯堡口

破魯堡口是明長城大同鎮關堡。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境內。東黃土口長城南3.5公里,明時稱破虜堡。破魯堡是大同鎮北部邊塞,與滅魯堡、威魯堡、寧魯堡、鎮羌堡稱為“外五堡”。

簡介

(圖)破魯堡口破魯堡口

破魯堡:嘉靖二十二年(1543)土築,萬曆元年(1573)磚包。堡周2里2分,高3丈5尺。東至鎮河20里,北至助馬20里,西至滅魯20里,南至高山城35里。內駐操守、坐堡、把總各1員,軍660名,馬騾217匹頭。破魯無邊,火路墩5座。

明朝正統年間,蒙古俺答部落時常南侵。到了嘉靖年間,大同地區的災難更加深重。為了禦敵,明王朝在大同北這一帶100多里的長城防線上修築了“邊牆五堡”。由於“邊牆五堡”設定得當,有效地保衛了大同城的安全。當時,曾在鎮河堡的西北打過一次勝仗,並且修了一座城堡,取名“破虜”,是屬“邊牆五堡”西邊的“殺胡九堡”之一。蒙漢議和互市之後,破虜堡改名破魯堡。

大同地區現存城堡有:鎮川、宏賜、鎮羌、市場、得勝、拒牆,拒門、拒馬、破魯、高山、雲岡、鎮河、鎮魯等十三個。大部為嘉靖年間所築,萬曆增修,全部包磚。

長城走向

(圖)破魯堡口破魯堡口

明朝長城除了有外長城、內長城外,還在不少地段築有“二邊”、“三邊”以至“四邊”。是根據防禦的需要而附加的設施。如《偏關縣誌》即有“二邊”、“三邊”、“四邊”以至藩籬的記載。大同市境內長城也有兩條,一條稱“邊牆”(即外長城之一部分),東起鎮川公社元墩子東北一公里,向西蜿蜒至破魯公社粟恆村西南一點五公里處,長六十七點五公里;一條稱內“邊牆”,東起宏賜堡,繼續向西延伸到破魯堡以西吳施窯,長約二十八公里。

長城由陽高縣鎮邊堡向西約八華里,進入大同市元墩村界。長城在大同市內的基本走向為:由元墩向西經鎮川口宏賜堡。然後分為兩條,主體長城由宏賜堡向北轉,經河東窯,跨飲馬河,西轉至鎮羌堡,又由鎮羌堡經拒牆口拒門口助馬口十三邊,由十三邊長城轉向南至磚樓溝繼續向南,出大同市入左雲縣界。另外一條由宏賜堡向西行,經新榮、破魯至吳施窯入左雲界。

戰役

八路軍百團大戰”中,1940年8月21日,賀師張旅一部與豐鎮西南之破魯堡、坐堡窯之敵百餘,激戰於保全堡,斃敵二十餘,敵潰退。后豐鎮廠漢營等處敵三百餘又來報復,與該部激戰於廠漢營東北地帶,敵大放毒氣,安全退出戰鬥,計中毒二十餘人,傷亡副連長以下十餘人。

現狀

(圖)破魯堡現狀破魯堡現狀

主體長城以南,由宏賜堡向西經新榮、破魯至吳施窯,向西入左雲縣境的長城,遭受人為及自然破壞十分嚴重。由宏賜堡至開山峪村西一帶的長城,因修大同至內蒙的鐵路、公路,以及飲馬河水沖刷,約有十四華里只殘存幾座孤立的夯土墩台。由開山峪至里教場溝村,長城稍有隆起的慢坡狀。由里教場溝向西經外教場溝、下甘溝、光明、魯家溝等村至安樂莊段的長城,雖斷續時有圮殘或毀掉的地方,但整體尚存高約四至五米。由安樂莊向西至六墩子村段,如不認真辨尋,已不可見。由六墩子向西南經八墩子村至東黃土口段,尚殘存坍塌的城牆,牆高三米左右,由東黃土口長城向西偏南至吳施窯段,已基本上無跡可尋。

東黃土口長城南七里有破魯堡,明時稱破虜堡。此堡據《三雲籌俎考》載,建於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萬曆元年磚包。堡城周二里,高三丈三尺。9破魯堡城北牆、西牆今尚殘存,南牆、東牆破壞極為嚴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