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隋滅陳,由於全國重新統一,建康不再作為都城,破岡瀆的漕運作用隨之喪失,逐漸退出歷史舞台,但直到唐代前期其水尚未斷流。破岡瀆完全淤塞可能在唐代晚期。
史料記載
三國時,據有江東的東吳,最初建都在京口(今鎮江);而東吳的主要經濟區在太湖流域,此時利用原有的運道,就能解決京口與東南諸郡的聯繫。東吳後來定都建業(今南京)。這時,如若照舊利用原有水道,就只有借長江江流聯繫建業與京口了。但是這一線路要通過長江,特別是其中的鎮江河段有風濤之險。為解決這一困難,在赤烏八年(公元二四五年),孫權便派遣陳勛率屯田等兵士三萬人開鑿句容中道,就是有名的破崗瀆。這條運河起於小其(在今句容東南,有破崗埭,離城二十五里),向東穿過山崗,越鎮江南境,到今丹陽境內的雲陽西城(在今丹陽縣延陵鎮南)。與原有運道銜接。東吳役使三萬兵開鑿這一山崗,可見工程之龐大與艱巨。山崗開斷後,河道縱坡仍很陡,只好沿途修建十四個用以蓄水的埭①[註:《太平御覽》卷七十三,堰埭條,引《吳錄》作“開水道立十二埭”。]。由於渠身不夠寬敞,每值冬春,行船不便,到梁代時便廢棄了。梁代又在其南另開了一條“上容瀆”。該運河從句容縣東南五里的地方開始,實行“頂上分流”:一支東南流,長三十里,沿程築了十六個埭,都在丹陽界內;一支西南流,長二十里,沿程築了五個埭。出句容界,西流入秦淮河,轉入長江。到陳朝,上容瀆也堙塞,轉而修復破崗瀆。到隋文帝平陳後,把建康城徹底平毀,因而二瀆也廢了。
作用
吳國從京口(鎮江)遷都建鄴(今南京)後,從蘇杭一帶調運軍需進京,增加了一百多公里路程。為保證都城需要,縮短運輸里程,避開長江逆行風險,同時也是防範曹操水軍襲擊,吳國開鑿了這條便捷航道,對儲蓄水源,調節水利,開發赤山湖,促進句容中東部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都起過積極作用。
隋開皇年間,遷都西安,破崗瀆地位下降,但在一段時間內仍能通航。唐武德七年(624)輔公柘起義失敗,曾從江寧經破崗瀆敗走丹陽。唐大曆年間,顏真卿在《送劉太沖序》的詩中寫道:
江月弦魄,秦淮頂潮。
君行句溪,正及春水。
說明春汛期間破崗瀆尚可季節通航。隨著時間的推移,破崗瀆終至湮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