砭石粉

砭石粉

砭石粉,是用砭石(學名:泗濱浮石)為原料,以砭石特有紅外效應,和所含有超過30種對人體有益的氧化鈣、氧化矽、氧化鈉等,微量元素鋁、鐵、鎂、磷等及稀土元素鉻、錳、鎳、銅、釔等,經納米技術萃取而成的粉末狀物質。(只該變物理形狀,不改變化學性質。)稱做為砭石粉,或砭石納米,實為7000-8000目微粉,山東華泰集團及華泰地礦獨家專利技術生產,華泰砭石粉系列有納米砭石粉、微粉級砭石粉、砭石稀土及砭石風化土基,俗名“砭石土。”

砭石

砭石來源於5.5億年前的古海相沉積岩,又經二次高溫高壓,又“太空源、火山源、陸源”三源浮沉物沉積,古稱“金玉”或“金剛鑽”,為《內經》所記“本色玄黃、天地氣交”之物,為灰紅灰黃色灰褐色玉質,不是黑色的安徽靈壁石,也不是灰黑色的蘇北呂梁石。

含30多種對人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及礦物質,以及16種以上的稀有元素。砭石具有14.5-16.5的遠紅外輻射、3698下的20-2000/Hz超聲、類納米微晶等物理特性。砭石的特殊性質,集冷光遠紅外、納米微晶磨麵、超聲美容、富氧離子療法於一身,屬於中醫整體美容法。

我國泗濱產砭石,此石系天然片狀石材,敲擊會發出清純、優美、金屬般的樂音,泗濱浮磬早在距今五千年前後便是貢品,爾後是神器(虎紋磬)、法器(特磬)、禮器及樂器(編磬)。砭石與經絡及俞穴相結合,可促進血流速度,改善微循環,砭石保健結合了針灸方法,基本原理都是以中醫經絡學說為基礎,但二者相比之下,砭石更安全,更容易被顧客所接受。砭石保健就是通過石刺、石溫灸經穴來調整經絡氣血,以協調臟腑,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砭的介紹

簡介

醫療保健的產生和發展是人類為了生存,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對疾病和治病過程認識的總結,而這一認識過程是從石器時代開始。漫長的歷史、反覆地實踐、不斷的提高、發現了穴位、發現了經絡、發明了用石頭來治療疾病的方法、適合外傷的用藥,這便是外治法的起源,砭的前身。及至氏族社會後期,也就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公元前三千年),石器、骨器的種類更加繁多,製作也更加精細。我國古代傳說中人物如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等,可能就生活在這個時期。宋·羅泌《路史》"伏羲嘗草制砭,以治民疾",說的是距今五千年前的伏羲氏試製草藥製造砭具,治療百姓的疾病。肯定了這個歷史時期"砭"已經是完整的醫術,且早於"藥"。

記載

《黃帝內經》記載,砭、針、灸、藥是我國四種獨立並存的醫術。何為砭(包括術與具兩個方面)?東漢人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砭為:"以石刺病也"。如何解釋其中的"刺"字很重要,它關係到砭的本來面目、失傳及以後的重新發掘。荀子在《復國篇》中有一句"刺草植谷"。很明顯,這兩句中的"刺"字都應理解為"剷除",同《辭海》有關"刺"字的諸多解釋中取"剷除"之意是一致的。而後人不求慎解以訛傳訛,將"以石刺病"演繹為"古人用石針扎皮肉治病"。這種解釋影響到全世界,英國的漢英字典將砭譯為:"stone needle",日本的國語字典將漢字的砭解讀為"IST BARI",都是石針的意思。用石做針,石質脆易斷,針必粗。"扎"字解為"穿透",統解為"古代人用粗石針穿透皮肉治病",這種說法不好理解,近乎荒謬。

民間砭具

簡介

在我們對歷史文物的研究、考證,及大量民間砭具(見圖)的收集中證實,古代就有"陶砭"、"水砭"可用做砭術的"溫法","砭刀"、"砭劍"、"砭錐"、"砭鏟"、"砭板"、"砭錘"、"砭砧"等,可做感、壓、滾、擦、刺、劃、叩、刮等方法。現代"砭術十六法"就是在這些方法的基礎上形成的。砭針(刀)只是多類砭具的一種,不能用砭針代表全部的砭具,也不能用"刺"法代替全部砭術手法,更不能把四大傳統醫術之首的"砭"理解為只能排膿放血。所以正確的解釋應該是:"實施砭術所使用的各種石制工具稱為具,用砭具治療疾病的手法稱為術;用石制工具進行醫療保健的方法稱為砭術"。

形成過程

在砭術的形成過程中先民們還有兩個重要的發現。一是製做砭具的石料。先民們通過上萬年的實踐發現:並不是隨便取一種石料製做砭具都會有同樣的療效。人們發現只有極少數特殊的石料,用它製成的砭具才能達到卓越的效果。人們找到這種石料製成砭具珍藏起來,為醫療保健使用,並將這些砭具作為傳家寶一代一代地傳下去。

二是發現了人體的經絡系統、穴位、經絡與臟腑的關係,以及穴位與治療疾病的關係。隨著人類醫療實踐的延續和發展,又有很多新的穴位被發現。總之經絡穴位的發現對後來針、灸術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砭術的產生早於針術和灸術,針術出現以後,繼承和豐富了砭術形成過程中已掌握的經絡和穴位的有關知識,並將其繼承發展至今。

記載

西漢馬王堆墓葬出土的錦書中尚有砭術的記載,《史記》中生動的描述過扁鵲用砭和其它醫術救活虢太子的故事。然而自東漢以後,史書和醫學典籍中已罕見有關砭術的記載,而據《後漢書·華佗列傳》中記錄,名醫華佗精於藥、針、灸,首創全身麻醉外科手術,對醫學做出了重大貢獻。但《黃帝內經》中的砭、針、灸、藥四種醫術到華佗這裡只剩下針、灸、藥三種,看不到砭術的蹤影。東漢的大學者服虔說:"季世復無佳石,故以鐵代之耳"。也就是說製造砭具用的特殊石頭沒有了,故此只能用鐵器取而代之。何謂佳石?《難經》中說:"其受邪氣,畜則腫熱,砭射之也。"這裡的"砭射"說的是這種石頭有滲透、發散、象"無形針"作用在肌體深部的特點。後來到了唐朝砭術逐漸從醫學界消失。唐代學者顏師古道出了:"古者治病則有砭,今其術絕矣"的感嘆。這是因為製造砭具的佳石非常匱乏,因為原料問題是造成砭無法再流傳下去的原因,所以砭術這種東方古老的醫療保健文化失傳至今。

但是砭術並沒有真正地離開我們,比如"刮痧",就是流落到民間的一種"變了形"的砭術,只不過石制工具被其它物品取代,由此人們便不知刮痧的前身是砭,只知針灸源於砭。

在同一時期,作為中華民族的另一個文化源頭——磬(見圖)也失傳了。

世界最大的磬(106公分)

權威看法

經地礦部山東實驗初檢,後由中國科學院、核工業部、國家地震局三大部委六大權威實驗室進行了嚴格的檢測,結果如下:

1.在中國科學院遙感技術研究所進行了泗濱浮石對人體可產生影響的紅外遙感檢測,檢測證明泗濱浮石有一奇異的能量場,作用在人體可產生紅外效應,循經絡而行.

2.用數字超音波檢測儀檢測,每刮擦人體一次的平均脈衝數達3698次,頻率為20 ~ 2000kHz,為諸石之冠,比常見的水牛角刮痧板353次的脈衝數高10倍以上。

3.經熱相儀檢測在距離人體15cm就可使人體升溫0.5℃~2℃.

4.經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對泗濱浮石的分析表明,此石含有鍶、鈦、鉻、錳、鋅等三十幾種稀土和微量元素在核工業部地質分析測試研究中心的檢測表明泗濱浮石含有人體必須的鈣、鐵、磷、鉀、鈉等元素.

5.經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對泗濱浮石的超音波特性檢測發現,摩擦此石可發出2萬至 200萬赫茲的超音波脈衝.

6.在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所的檢測確認,泗濱浮石是微晶灰岩,此石近似於金屬結晶.

7.接觸人體表皮,在“微循環檢測儀”監視器的螢幕上,可清楚看到小血管及毛細血管中迅速加快的血液流動狀態.

8.在某權威性的基礎醫學研究院進行了泗濱浮石水對動物的降脂檢測證明,泗濱浮石水可降低血中的甘油三酯、膽固醇、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有明顯的調節血脂作用.

禹貢聖石

名詞解釋:禹貢聖石即泗濱浮石、泗濱浮磬(源自尚書)、泗濱砭石。

由泗濱浮石製作的泗濱浮磬在古代曾作為貢奉之佳石,我國最早的歷史文獻《尚書》中關於石磬的產地有明確的記載:"海、岱、淮惟徐州……厥貢惟土五色……泗濱浮磬"。說的是大禹治水成功之後代舜為帝,將天下分為九州,泗濱浮磬是當時徐州的重要貢品之一。其實這種石頭沒有什麼觀賞價值。它是成片狀的黑灰色的一種岩石。但是當時有文字記載泗濱浮磬是被第一個命名為"天下第一石",為何?原來磬是中國歷史上最古老的石製法器和樂器。上世紀50年代中,在我國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的殷商時期墓葬中出土了一枚虎紋石磬。根據該磬鉤孔及敲擊處的磨損程度,專家認定這枚虎紋磬應追溯到夏朝以前,是上古時代的先民們用於祭祀的法器。虎紋磬是圖騰文化時期部落的崇拜物。王朝出現以後,石磬被帝王們作為禮器用於祭祀儀式,並認為只有聲音清正的磬,才能起到祭祀的作用。《詩經》商頌中的第一首詩,那是描寫商代宗廟盛典,詩中的"即和且平,依我磬聲"證明磬是群音之首,而擊磬的人就是這個盛典的指揮。

泗濱浮磬

虎紋石磬

簡介

歷朝歷代的典籍中還有許多關於石磬的記載,如《尚書》中說:"擊石拊石,百獸率舞。"說的是敲擊撫摸這個泗濱浮磬,扮做圖騰崇拜的也就是人裝扮成野獸模樣的、各部落代表伴隨著磬聲舉行宗教活動。比如說:當時的黃帝族自稱為"有熊氏",而東夷各族崇尚的是"玄鳥"即燕子,這是形象描繪古人進行宗教活動的場面;"擊石拊石,以象上帝玉磬之音"記載於《呂覽》"磬之聲能動千里"記載於《樂葉圖》;"磬聲一振,鬼神必聞"記載於《廣異記》;"人君擊黃鐘與磬聲和, 則公卿大夫誠信,當成國家政權是否鞏固,江山是否安穩的關鍵,只有磬聲才可以反映出來。又如《陳氏樂書》中說:"故在廟朝聞之,群臣莫不和敬;在閨門聞之,父子莫不和親;在黨族聞之,長幼莫不和順,夫以一器之成而功化之敏如此。則磬之所尚夫豈在石哉,存乎聲而已",認為聽磬聲能陶冶人的品德,關係到治國齊家。 因此不難得出一個結論-----泗濱浮磬就是我國圖騰文化時期宗教信仰和權力的象徵。

傳說

傳說我國歷代王朝把泗濱浮磬的出土視為國家興旺的吉兆,給以極大的重視。當年唐太宗李世民就曾命人擊磬問卜朝政,甚至遇有泗濱浮磬出土都要舉國歡慶。又如唐玄宗為帝時的唐天寶年間朝政混亂,當時的樂工(皇家音樂師)廢泗濱浮磬改用華原磬,由於制磬的原料變了,其音色音量,以及敲擊時對人的震撼已遠不能和泗濱浮磬相比,精通音律的大詩人白居易曾作《華原磬》一詩,諷刺當時的樂工糊塗無知,使天子聆聽靡靡之音,亂了心智,寵幸楊貴妃,忘了封賞駐守邊疆的戰士,造成安史之亂。

原文

華原磬,華原磬,古人不聽今人聽。

泗濱石,泗濱石,今人不擊古人擊。

今人古人何不同,用之舍使由樂工。

樂工雖在耳如壁,不分清濁即為聾。

梨園弟子調律呂,知有新聲不如古。

古稱浮磬出泗濱,立辨致死聲感人。

宮懸一聽華原石,君心遂亡封疆臣。

果然胡寇從燕起,武臣少肯封疆死。

始知樂與時政通,豈聽鏗鏘而已矣。

磬襄入海去不歸,長安市兒為樂師。

華原磬與泗濱石,清濁兩音誰得知。

編磬

古稱又據《淮南子》曰"告寡人以憂者擊磬,詳納諫",磬成了反映國家之憂的代表了。只有體察民情,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勵經圖治,招賢納諫,國家才會興旺發達。所以,磬與通政的思想已被古人所公認,而磬可以通神說法,也是令人信服的。據《拾遺記》記載, 在隋代隋文帝開皇14年的時候,在宅前得一套十四枚的編磬,當地這套編著懸掛在宮廷之後,競有一位身著素衣的神人,前來擊磬,聲音是那樣的優美,那樣的絕妙無比。磬與神通的例子舉不勝舉。另外儒家不僅將磬作為重要的禮器與樂器,而將擊磬作為調整身心的方法。在以後的實踐中我們發現擊磬確實有這個功能。古時候,曾有人問孔子曰:"何為盡善盡美?"孔子曰:"依我磬聲,天地祥瑞",也就是說:"磬聲能使天地祥和福瑞"。古籍《五經要義》中把磬做了三個比喻,即磬象徵著成功,象徵著豐收,象徵著心想事成。可見,泗濱浮磬是非常神聖的。古人認為磬是通靈、通政、通人之吉物必有它深奧莫測的道理。

趙渢題詞

1978年在山東泰泗地區,一戶農家在多年耕作的農田裡犁出十三塊灰色的石頭,可惜撞斷了兩枚,經有關專家考證,確係東周時代的編磬。這就是銷聲匿跡了二千多年的泗濱浮磬。這十三枚編磬從低音到高音,磬體由大到小,聲音非常優美和清純,聲波穿透浩空,餘音裊裊。就音色而言這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為了複製出出土時犁斷的二枚磬,必須找到制磬的原材料泗濱浮石。

八十年代中,音樂家終於找到了泗濱浮石。而用此石複製了兩枚磬,這兩枚磬與原來的完整的十一枚編磬放在一起,從外觀、聲音、硬度、密度等物理性能都是一樣的。經過中國音樂界權威人士的鑑定,認可了配上的這兩塊和原來的這套編磬,他們是完全一樣的泗濱浮磬。彭老揮筆題詞"泗濱浮磬,大放光彩"。此一壯舉使得磬這一中國遠古文化的源頭,以它不息的生命力跨入新的世紀。

朱踐耳題詞

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朱踐耳為新開發的"泗濱浮石"題詞:"泗濱浮磬,華夏奇珍"。中央音樂學院前院長趙渢也為泗濱浮磬題詞:"泗濱浮磬,萬年遺韻"。在一九九九年音樂藝術節上,泗濱編磬以其古老神韻的風姿展現出"驚天地、泣鬼神"的雄偉氣魄,得到了國際友人的讚嘆。

砭石產地泗水人民經幾十年的努力,古為今用,“山東華泰砭石”系列產品為造富大眾,傳承經典,並寫出了《砭石療法與養生美容》一書,受到廣泛的好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